近日,有消息曝光稱,三星似乎已經放棄了原定于2027年啟動量產的1.4nm(SF1.4)工藝節(jié)點計劃。
這一決定的背后,源于三星在3nm工藝節(jié)點上遭遇的困境。目前,三星3nm工藝的良率不盡如人意,據稱不足20%,這意味著在生產出的芯片中有八成存在質量問題。而今年即將投產的2nm工藝,其前景也令人擔憂,難言樂觀。因此,三星選擇將2027年的1.4nm計劃暫時擱置。

回顧三星在芯片制造工藝上的發(fā)展歷程,其逆襲之路始于14nm工藝。在加入梁孟松這位技術大拿后,三星信心倍增,于2015年從28nm直接跨越至14nm,并采用了FinFET晶體管技術,一舉成名。當時,蘋果的A9芯片訂單也分給了三星代工,使其在行業(yè)內嶄露頭角。
然而,2017年梁孟松的離職,對三星造成了重大打擊。他加入中芯國際后,三星失去了最頂尖的技術專家,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在10nm、7nm工藝時,三星尚能憑借梁孟松留下的技術基礎,與臺積電一較高下。但到了5nm、4nm工藝節(jié)點,三星的工藝問題逐漸暴露,功耗較高,導致高通等客戶采用三星代工的芯片出現了“火龍”現象。

在3nm工藝上,三星試圖再次冒險,采用更先進的GAAFET晶體管技術,希望重現14nm工藝時的成功。然而,這次沒有了梁孟松的技術支撐,三星3nm工藝的晶體管密度在同行中處于最低水平,甚至不及英特爾的7nm和臺積電的5nm工藝。更糟糕的是,三星3nm工藝的良率僅為20%,這讓高通、英偉達等客戶紛紛轉投臺積電的懷抱。即便是三星自家的獵戶座芯片,也選擇了更為成熟的4nm工藝,而非自家的3nm工藝。
此外,三星在成熟芯片工藝上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下滑。到2024年四季度,三星的全球芯片代工市場份額已降至8.1%,相比其巔峰時期的20%下滑了一半以上。
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三星選擇暫緩1.4nm工藝的研發(fā),無疑是明智之舉。畢竟,如果無法確保工藝的良率和市場需求,即使研發(fā)出先進的工藝,也難以獲得客戶的認可和使用。與其盲目推進,不如穩(wěn)扎穩(wěn)打,先提升現有工藝的良率,重新贏得客戶的信任。否則,大量研發(fā)資金的投入將付諸東流,而無人問津的先進工藝也毫無意義。

未來,三星若想在芯片制造領域重拾輝煌,需要在多方面進行努力。技術研發(fā)方面,三星必須加大投入,吸引頂尖人才,組建強大的研發(fā)團隊,深入探索先進工藝技術,突破當前的技術瓶頸,提升工藝性能和穩(wěn)定性。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前沿技術研究,為長期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工藝優(yōu)化上,三星應集中精力提升現有工藝良率,通過優(yōu)化生產流程、改進設備、加強質量控制等措施,減少芯片缺陷,提高產品一致性與可靠性,重塑客戶對三星工藝的信心。客戶拓展方面,三星需積極與更多芯片設計企業(yè)溝通合作,了解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以優(yōu)質服務和高性價比吸引更多訂單,逐步擴大市場份額。此外,關注成熟工藝市場,通過優(yōu)化成本和提升服務質量,穩(wěn)固和擴大其在該領域的份額,為先進工藝研發(fā)提供資金支持。

在行業(yè)競爭激烈的當下,三星還應關注競爭對手動態(tài),學習臺積電等企業(yè)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優(yōu)勢,找到差異化發(fā)展路徑,形成獨特競爭力。同時,緊跟行業(yè)趨勢,提前布局新興技術領域,如芯片堆疊、先進封裝等,為未來市場競爭做好準備。,三星要實現東山再起,需在技術研發(fā)、工藝優(yōu)化、客戶拓展和市場策略等方面全面發(fā)力,以創(chuàng)新為驅動,以質量為根本,以客戶為中心,逐步恢復市場地位,迎接新的發(fā)展機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