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探店
#hz,531
如題。總算又找到一家店,在朋友問起“濱江有什么好吃的”時候,我可以底氣十足地告訴他,去這家。

店很小,就三張桌子,只能招待十人左右。
但菜品卻很豐富,菜單厚厚一沓,看得人眼花繚亂。
招待的阿姨和藹可親,初看有點兇,說話時卻笑瞇瞇的。
她看我猶豫,告訴我:“有些菜可能還沒有,我們這里的菜單,基本上半個月就要更新一次?!?/p>
說罷,手指指向了招牌菜區(qū)域。

我的眼神掃描過每一道菜,雞翅、豆腐、牛腱子、土豆......看著都是家常菜,價格還不算便宜,那原因自然出在原材料上。
果不其然,紅燒仔排用的是山姆買來的仔排;泉水牛腱心是有機牛肉;粉蒸肉,是長臨河古鎮(zhèn)柴火炒制的米粉。
有些菜還需要提前預(yù)定,老板會去采購,到店才能吃的到。
啊噢,有點熟悉的私房菜噱頭,菜單前的我提了提頸椎骨。

帶著一顆懸在半空的心,我一個人,點了三個菜。抱著吃不完可以打包的心理,本還打算繼續(xù)嘗試新的菜品。
沒想到阿姨急忙打斷:“你一個人,吃不完啦。下次再來嘗嘗別的菜好了?!闭Z氣頗似一位擔(dān)心糧食浪費的長輩。
親切感油然而生,我耳根又軟,于是就沒和阿姨拉扯,就此收手。

本以為又是熟悉的,漫長又無聊的等菜過程。
坐在位置上,能從上菜的小窗戶窺見廚房里的狀態(tài)。
高壓鍋呲呲作響,鍋鏟乒乒乓乓,仔細(xì)聽,還能聽出刀俎在案板上沉重的踏踏聲。
仿佛一場盛大的交響樂就此拉開帷幕,而坐在臺下的我,不知為何有一種像是回到自己家里的安心感。
走神間,阿姨遞來一杯茶,紅色里帶著透亮,熱氣中冒著甜香。
“是 洛神花茶。 ”也許是看我在那愣神,阿姨便介紹了一句。

來的客人都有?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復(fù)。
淺淺抿一口茶水,茶香、果香、花香一起鉆進(jìn)口腔,溜進(jìn)鼻腔,再沖向大腦。甜甜的茶水,讓我寫到這里時還在回味。
這還沒完,就在我小小驚訝于如此特殊的待客之道時,阿姨又忙不迭遞上來一盤水果。
水果的擺盤精致有佳,品質(zhì)也很難說差。同樣,這也是餐品之外贈送的。

到目前為止,這家店給我的體驗感一直不錯,甚至是逐步上升的。
但再多鋪墊只是錦上添花,真正讓說出文章標(biāo)題那句話的,是菜的味道。

首當(dāng)其沖是一道下飯菜:茭白炒肉。
江浙的茭白還沒有上市,再往南方一點,天氣更熱,所以這道菜用的鮮茭白來自海南。
脆亮的茭白配上香干條和肉絲,灑下一點點的紅辣椒,只是看著,唾液就在口腔里涌動。

夾一筷子入口,意料之外沒有濃重的味道,反而在清淡調(diào)味之下,還原出了茭白本身的鮮甜。
三種食材的口感配合有佳,好像在口腔里跳起一支舞蹈。咀嚼間,似乎缺了點什么——是米飯!
恍然大悟,趕緊扒拉一口白米飯,這支舞蹈才終于完整。

不知不覺間,米飯已經(jīng)吃掉了三分之一。趕緊打住,鈴聲響起,第二道菜被端了上來。
粉蒸肉,我是如《孤獨的美食家》里的五叔一樣,向鄰桌抄的作業(yè)。

五花肉的表面鋪滿了細(xì)柔綿密的米粉,這些米粉是大米和糯米碾碎后,用柴火炒制而成的。
從外貌看,好像是一大片牛肚,不討巧,其實內(nèi)里大有乾坤。
肉片如巴掌大,肥與瘦之間的比例恰到好處,不是那種肥肉特別多,瘦肉特別少的肉片。

吃粉蒸肉就得趁熱。
用筷子一夾,牙齒剛碰上肉的表面就陷進(jìn)綿軟的米粉里,肉汁混著米香的咸鮮在嘴里漫開。
肥肉像棉花似的化開,瘦肉還帶著點兒嚼勁。
大咬一口,嘴里咀嚼的動作舍不得停下,此時在內(nèi)心深處有個聲音在大喊:好好吃??!
最后一道菜,要了一碗家燒豆腐湯。
豆腐來自臺州白水洋鎮(zhèn),配上絲瓜、干蝦、油渣、青豆,吊一鍋鮮掉眉毛的湯。

老饕知道,上面說的食材都是燒湯好手。
白水洋鎮(zhèn)的豆腐用的是山泉水制作,吃起來豆香十足的同時,還有一股鮮甜,和平時吃到的豆腐很不一樣。
而我最喜歡的,其實是湯里的絲瓜。
軟滑的絲瓜浸透湯汁,吸收了每一種食材的鮮美,本身已是精華。
舀起一塊,吸溜進(jìn)嘴里毫不費力,簡直就是入口即化。
不夸張,我一個人就把這一鍋湯都喝完了。

走出店門,手里拿著打包的粉蒸肉和茭白炒肉,無論怎么說,都已經(jīng)是吃撐了的狀態(tài)。
想起近段時間,我偶爾有跟朋友吐槽,說自己館子吃得多了,好像變得麻木。
但吃完這餐飯,我心里還是激動了一下。有一股沖動,想著下次再來。
啊,好開心,不僅是因為吃到了一頓不錯的飯菜,也是意識到自己還會為美味的飯菜感動。
這樣就很好了。


本圖文版權(quán)歸小O獨有,
歡迎留言,嚴(yán)禁盜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