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河北廊坊地震的余波未平,一則“高校學生因刷臉閘機堵塞逃生”的帖子引發(fā)全網(wǎng)熱議。地震預警僅存的黃金逃生10到15秒,竟被智能門禁的驗證流程無情浪費,樓道因此被堵。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技術應用中的致命漏洞,更敲響了學校安全管理的警鐘。(源自三湘都市報等媒體)

北京某高校的刷臉擁堵事件并非孤例。早在2019年,重慶大學學生因地震排隊刷臉出宿舍的新聞已引發(fā)爭議,校方稱“側門未開”是主因;2024年齊魯工業(yè)大學火災中,學生同樣因閘機滯留,校方竟回應“肯定要刷臉!要不怎么保證學生的安全?”。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共性:學校安全管理太過依賴智能設備,沒有相應的極端情況應急預案。

學校安全管理思維滯后于技術進步
該校智能門禁之所以被詬病,是技術應用中沒有考慮到應急管理中的特殊情況。門禁系統(tǒng)未配備自動解鎖功能,或未設置手動應急按鈕。武漢大學招標文件顯示,合格的閘機應支持“斷電自動開門”“應急放行”,但現(xiàn)實中,很多學校為節(jié)省成本或管理便利,選擇“閹割版”設備。
2019年6月,四川長寧地震,重慶大學虎溪校區(qū)個別宿舍學生排隊刷臉,是因為當時宿管離開,學生不知道如何打開應急側門。

2024年,齊魯工大火災后,校方保衛(wèi)部門仍強調(diào)“必須刷臉”,則暴露了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對生命權優(yōu)先原則的認知滯后,只知道機械執(zhí)行安全規(guī)定。
這一切,暴露了高校安全應急管理和學生安全培訓中的種種漏洞,讓網(wǎng)友看到了一個又一個荒誕場景。幸虧都沒有釀成事故,否則,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被免職,多少個家庭出現(xiàn)悲劇。

解決方案:技術、管理、意識協(xié)同發(fā)力
一是意識和技術升級。牢固樹立生命權高于一切理念,排查學校安防設施設備的設計漏洞或可靠性,明確“逃生時無需任何驗證”的鐵律,所有智能門禁必須配備“斷電自動解鎖”功能,并設置醒目的手動開啟按鈕,該整改的整改,該升級的升級。同時檢測應急門的保管使用情況。
二是優(yōu)化管理。智能門禁和消防通道的使用,要培訓所有學生和宿管。像中小學那樣,每月開展緊急情況應急演練,必要的時候,不定期開展“無通知”逃生演練,模擬斷電、斷網(wǎng)等極端場景,讓學生和員工熟悉相關操作,提升應急響應能力。建立權責分明的應急管理系統(tǒng),針對演練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獎懲等。

每一名大學生身上寄托著一個家庭的希望,當智能科技裹挾著效率崇拜席卷校園,我們更需要保持對教育本質(zhì)的清醒認知——技術的最終價值,永遠在于服務人的尊嚴與生命。
那些在地震波中顫栗的年輕身影,那些被鐵閘困住的青春腳步,都在叩擊著學校管理者的良知。這不是要否定科技進步帶來的管理便利,而是警示我們:任何技術手段的運用,都必須以生命權為最高優(yōu)先級。

畢竟,教育的溫度,永遠應該比代碼更懂人性;校園的安全,終究要回歸對生命最樸素的敬畏。
你怎么看待高校反腐上演的智能門禁成為攔阻學生逃生的障礙這件事?
(圖源網(wǎng)絡,圖文不相關,侵聯(lián)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