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一筆4500億元的MLF操作,悄然掀開中國貨幣政策工具改革的大幕——從沿用多年的荷蘭式單一價位招標,轉向美國式多重價位中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團購”到“自助餐”

在荷蘭式招標模式下,所有中標銀行按統一利率獲取MLF資金;而美國式招標則允許不同銀行以差異利率中標,形成分層定價機制。

在多重價位中標模式下,價高者得,按報價高低排隊,直到額度用完為止!

中小銀行可報更高利率報價優(yōu)先獲得資金,以取代其他高成本資金;大型銀行資金過剩,不和中小銀行競爭,報出較低的價格,以避免資金冗余推高成本。

根據測算,此次4500億MLF操作可降低銀行加權資金成本約7BP,年化節(jié)省利息支出超30億元。

2024年三季度末,銀行業(yè)凈息差1.53%,低于1.8%的警戒線。

通過招標模式調整實現“隱性降息”,既能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又避免了直接降息對市場預期的沖擊。

LPR與MLF脫鉤

MLF沒有統一利率,徹底斬斷了其與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加點綁定。

自2024年8月起,央行通過三招實現軟脫鉤:

1、時間錯位?:將MLF操作時間從每月15日推遲至25日,在LPR報價日(每月20日)之后。

?2、工具替代?:增加買斷式逆回購(多重價位招標)在流動性調節(jié)中的權重。

?3、預期管理?:引導銀行參考DR007、同業(yè)存單利率等市場化指標定價。

新的LPR形成機制呈現三大特征:

1、政策利率:權重從60%降至30%,OMO利率取代MLF成為隱性錨。

2、市場利率:權重從20%提升至40%,1年期AAA同業(yè)存單利率權重翻倍。

3、銀行成本:權重從20%提升至30%,存款利率市場化倒逼FTP重構。

目前,各大報價行在LPR報價會上,更關注同業(yè)存單發(fā)行成本,資產負債部緊盯存款流失速度,MLF利率反而成了參考資料。

低利率時代的“突圍”

這次改變的本質,是在“不可能三角”中尋找新平衡:既要維持貸款利率下行支持實體經濟,又得守住銀行凈息差防系統性風險,還不能過度消耗貨幣政策空間。

央行此次操作可謂“一石三鳥”:

1、對商業(yè)銀行:降低負債端成本。

2、對實體經濟:MLF利率“明穩(wěn)暗降”為后續(xù)LPR下調騰挪空間。

3、對資金市場:多重價位招標塑造利率走廊。

MLF政策利率屬性淡出后,其工具定位也更加清晰:聚焦于提供1年期流動性。

目前央行流動性工具箱豐富,期限分布更趨合理,長期有降準、國債買賣;中期有MLF、買斷式逆回購操作以及各類結構性工具,短期有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以及臨時隔夜正、逆回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