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家出版社,發(fā)現更多文學好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No.249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談《戰(zhàn)爭與和平》

金 庸

我收到了七八封讀者們寫來討論這部影片的信,這些信中表示了截然相反的評價。有的說:“我自看電影以來,從來沒見過這樣好的影片?!钡灿腥苏f:“這部虛有其表的巨片,比拿破侖逃出莫斯科還要失敗得厲害?!迸笥阎写蠖鄶凳欠Q贊它的,但也有人認為它十分糟糕和莫名其妙。再看看外國電影雜志上的意見,雖然極大多數是贊揚,但也有人對它批評得相當激烈。顯然,意見分歧很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56年電影《戰(zhàn)爭與和平》海報

我把這部小說重新翻閱了一遍。高植先生的中譯本一共有兩千三百九十四頁,雖然不是詳細地閱讀,也得花好幾天工夫。我又去看了一遍電影。在這里,我想就一些問題談談我的意見。關于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與作品之間的矛盾和統(tǒng)一問題,自從文藝界對胡風事件展開批評以來,到今天還在熱烈地討論。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要評論這部電影,又不能不接觸到這個基本的關鍵。所以,我的看法一定有膚淺與片面的地方,希望讀者予以指正。

“改編這部小說的主要困難在什么地方?”

英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毛姆說:

《戰(zhàn)爭與和平》當然是所有小說中最偉大的。寫這部小說的,必得是一個智力極高而想象異常有力的人,一個對世界有廣泛的經驗、而對人性有敏銳之洞察力的人。在此以前,從來沒有一部小說有如此巨大的規(guī)模、處理如此意義重大的一個歷史時期、而有如此眾多的人物;我猜想,以后也不會再有?;蛟S會有也是很偉大的小說,但不會有這樣子的偉大。

在這部小說初出版時,俄國當時著名的批評家史特拉克霍夫這樣概括地說:

人類生活的全景。當時俄羅斯的全景。所謂歷史與人民之斗爭的全景。一切人民在其中找到幸福與偉大、悲哀與屈辱的東西的全景。這就是《戰(zhàn)爭與和平》。

書中描寫了五百多個人物,從皇帝一直寫到小偷的心理,將軍、貴族、蕩婦、少女、商人、農奴……無所不包。這樣一部巨作要改編為電影,或許是電影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而更加困難的是,不僅原作規(guī)模巨大,還由于它的內容具有異常的深度,不僅它寫的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而更由于原作本身,也是具有若干矛盾與混亂。

“作品中為什么有許多混亂而令人感到迷惘的地方?”

托爾斯泰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對受苦的農民有深厚的愛與同情。他對當政者的虛偽與殘暴極為憤慨。但另一方面,他是一個貴族,而且頗為自己伯爵的頭銜自傲。他設法改善農民的生活,但同時他又置買田地,擴大產業(yè)。他一直在尋求上帝,相信歷史是命運安排的。他主張不要對罪惡與暴力抵抗。一直到晚年、到逝世,他的精神與思想始終是不安定的。似乎相信了某種主張,可是始終沒有徹底地去實行。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整個生命是一個悲劇,最后,以八十多歲的高齡,逃離家庭而死在外面,臨死時不斷叫著:“逃?。√影。 彼M步的與反動的兩種思想,都在若干程度上反映在《戰(zhàn)爭與和平》之中,因此不免有許多地方是互相矛盾的。但顯然,進步的思想是占了壓倒性的比重。這部小說所以有重大的價值,原因就在這里。

“既然以人民抗戰(zhàn)為重點,為什么貴族的家庭生活與愛情占了這許多篇幅?”

托爾斯泰起初寫這部小說,只是想寫1856年時的“十二月黨人”,但為了解釋書中人物(先進的貴族)思想性格的成長,終于把時代一次一次地推前,一直推到了1805年,而以1812年的大戰(zhàn)作為高潮。他最初的目標只是描寫幾個貴族家庭的生活,但當他忠實地敘述這次大戰(zhàn)時,他收不住筆了,不得不把在這次戰(zhàn)爭中起決定作用的普通人民廣泛地光輝地加了進去。主角是貴族,因為托爾斯泰認為,俄羅斯社會的精華與基干,是愛國、有文化、有思想的貴族。

“小說主要的優(yōu)點與缺點是什么?”

在描寫戰(zhàn)爭時,他著重地敘述了俄國人民的英勇精神,在大敵當前時一致起來殺敵。他繪出了元帥、貴族、商人、農民、游擊隊員等各種各樣人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在描寫和平時,他對上層貴族的腐化生活做了有力的諷刺,譴責他們對國家的大難臨頭漠不關心。他刻畫了整個社會的動態(tài),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危難的時代中各種勇敢的人、可愛的人、卑鄙的人的面貌與內心世界,生動地敘述了保衛(wèi)祖國的人民的勝利、侵略者的敗亡。

然而書中也有一些與主要部分不統(tǒng)一的地方。例如那個樂天安命、不反抗一切的農民卡拉他耶夫。托爾斯泰把他當成是真理的化身。這個農民主張愛敵人、順從暴力、不反抗不公平與不正義。很明顯,這個人物與全書的主題很不調和。在全民一致的熱烈抗戰(zhàn)之中,這個消極人物絕不值得歌頌。但整個看來,這種“不抵抗思想”在書中占的地位不是極不重要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56年電影《戰(zhàn)爭與和平》劇照

“電影改編得好不好?”

第一,原作是這樣巨大,改成電影而有所刪節(jié),無人會表示反對。第二,電影是十分地忠于原作,主要的場面、情節(jié)、對話,都是從原作中原封不動地移過來的。改編者對托爾斯泰十分尊重。有些場戲中的布景,也是根據原作中所描寫的細節(jié)而布置的。我覺得改編者做了極大的努力,在竭其所能地要把原作顯現在觀眾面前。他們的真誠與謹慎極可稱道。然而我們仍然有不足之感,我想主要原因是在藝術才能與觀點上。

把小說改成電影,單單做到不歪曲原作是不夠的。蘇聯女小說家尼古拉耶娃的《收獲》曾轟動一時,然而她自己根據自己的小說而寫的電影劇本,大家卻認為并不怎樣成功。為什么呢?因為電影是一種與小說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在小說中好的,在電影中未必一定也好。最好的改編,除了保持原作的主要情節(jié)與人物性格之外,可以刪除,也可以增添,但最最重要的,是要在電影中表達原作的精神?!稇?zhàn)爭與和平》的主要精神是俄國人民對抗拿破侖的侵略,那么影片就應該環(huán)繞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而展開。一切人物的思想、行動、性格的發(fā)展,都必須與這主要精神相關。小說可以詳細而緩慢地分析彼埃爾的心理發(fā)展,可以描寫娜塔霞的感情變化,但電影不能享受這種奢侈。一切無直接關系的都應當刪除,應當把最主要的重點地顯示出來。

娜塔霞當然可以戀愛,但這戀愛必須與影片的主題有關。影片中的處理,不免使人覺得兩者不是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影片把書中的事件一段段地忠實地演出來,由于篇幅的限制,許多部分不得不略去。這就喪失了原作中的平衡。事實上,應當根據原作的主旨而創(chuàng)造新的平衡。改編者拘泥于表面的形式上的忠實,以致前半部顯得松懈,戲劇性不夠。因為把極大部分的篇幅用來描寫貴族們的戀愛,人民與普通士兵所起的作用就表現得極不充分,托爾斯泰這部作品所以偉大,主要不是在戀愛與心理的描寫,而是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所起作用的歌頌。既然極少改動地保留了前者,那就不可避免地減少了后者。

可以說:本片在改編上的缺點是,過于忠實原作,以致變成了不夠忠實。

未完待續(x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家出版社傾力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金庸散文》

金庸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顧,點擊關注

2025年,作家出版社為讀者準備了這些好書

《在 或不在》:“最美的書”到底有多美

新書推薦 | 《大海風》: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北方漁業(yè)史與航運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排版:鄧 寧

編輯:祁創(chuàng)祎

一審:劉豈凡

二審:劉 強

三審:顏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體矩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