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檔印度的采訪節(jié)目,主持人隨即采訪一些有知識文化的素人,想看看他們到底怎么看中國和印度的,本以為可以采訪到一些印吹,沒想到采訪到一名能夠睜眼看世界的印度人,主持人都要被搞破防了。

剛開始主持人就提問這名印度小哥,問他對印度有什么不一樣的看法。
這名小哥也是不遮遮掩掩,有話話直說。他說印度需要來一場文化的革命。
因為他們的莫迪老仙曾經喊過宏偉的口號,比如清潔、印度制造等。但是最終只淪為嘴炮,什么事情都沒有改變。
既然印度喊著要變革,那聽到不同的聲音,對話就顯得很重要。
但是你看印度的電視觀點節(jié)目,或者街頭的公開活動,基本都沒有這類型的啟發(fā)思考的環(huán)節(jié),這樣能引導變革么?
接著小哥拋出一句發(fā)人深省的話,我們想變成什么樣的國家,印度人民缺什么,這是要優(yōu)先考慮的。

接著這名小哥開始反問主持人,你知道中國有多少個汽車公司么?
主持人驚訝到,感覺這題自己不熟,功課沒有做到位,不敢發(fā)聲。只能無奈搖搖頭。
接著小哥如數家珍,他說印度只有兩家,塔塔和馬恒達,算上鈴木MARUTI也就三家。
然后小哥叫主持人猜猜中國有多少家?主持人盲猜了一下,回答說25家?
接著小哥說道,中國至少有100個品牌,50家車企。排名前四的市值都超過了500億,比亞迪更是1000億以上。
中國品牌和印度品牌的數量對比是100比3,主持人你明白這其中的差距有多大么?

100個品牌的背后就是100個工程師、設計師團隊。100個車企生產研發(fā)消耗的配套設施,這意味著這些配套數量就是印度的一兩百倍。
接下來小哥又開始用數據說話,他說印度有3億家庭,汽車普及率是8%,印度9成的人買不起車,因為價格又高,選擇又少。
因為印度就3家車企,如果有100家,那這樣的情況就不會發(fā)生了,言下之意就是印度這三家企業(yè)只會組裝,并沒有設計研發(fā)能力,而且還壟斷市場,導致價格高質量差。

如果沒有競爭機制,這些企業(yè)只會原地踏步薅羊毛。
這名小哥說自己曾在深圳生活過很長時間,也發(fā)過深圳電子市場的視頻,展示深圳電子行業(yè)的發(fā)達程度。
主持人看到他吹捧中國,想挽回點顏面,就說道自己看了印度高層對制造業(yè)的初步指導意見??赡芟氡磉_中國行,印度也行的想法。
然后小哥略帶微笑的表示,如果印度想干點什么事情,先去深圳呆3個月吧,然后在那里好好學習。

主持人一臉疑惑地問到,只有這個選擇對吧?中國是獨一無二么?但神情中充滿了質疑和不懈。
然后小哥回答到,對的沒錯,全球獨一無二,連燈塔國也沒有這樣的電子中心。
主持人拿出自己的倔強和偏見,說除了印度人,還有白人去深圳?想試圖用西方人不去,就證明深圳落后的觀點。
小哥說對的,很多很多白人也在深圳,采購拍視頻分享等。自己幾天前在深圳就看到不少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人在那里拍玩具。這些人在深圳采購了東西之后,拿到亞馬遜上面售賣。

現在中國的電商已經發(fā)展到廠家直發(fā)到客戶手上,減少中間商。這讓這名小哥感到這樣的形式很新穎,他說這是一種變革和進步。
反觀印度這邊,是中間商先屯一批貨,然后在發(fā)給客戶賺差價。早些年我們也是如此,后來電商競爭激勵,大牌大廠都紛紛自營店鋪,或者請?zhí)钥蛶ж?,采取工廠直發(fā),自己利潤上去了,口碑競爭力也上去了。
這名小哥說印度這里很多中小企業(yè)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壓庫存,保質期,質量管控,資金周轉等等。

他說改變現狀需要很多時間,搞不好還會弄出一堆問題,但是值得去嘗試,無論對企業(yè)或者消費者都有好處。
小哥說,如果深圳在印度,他做夢都會笑醒。
然后主持人一臉不信的冷笑。但是小哥很認真地說,自己說的是實話,不開玩笑。
他說自己一直希望印度能有個上海,印度能有個深圳,印度需要高樓大廈,那里無論是規(guī)劃或者交通還有環(huán)境都很棒。北京上海深圳都是世界一流城市。
中國還有20到30個一線城市,和上面的一流城市一樣的優(yōu)點,只是經濟體量和人口數量稍微落后一點,但是城市建設是沒的說的。

然后主持人一臉不置信,說還有二三十個這樣的城市?
小哥斬釘截鐵說道,準確說應該超過30個。
主持人很驚訝,反問到這些二線城市比印度的一線城市還好?
小哥說自己在網上發(fā)了一張中國三線城市的照片,其實這些城市的規(guī)模已經和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城市一樣。也就是說中國的三線拿出來,城市建設水平已經和世界著名城市一樣,更別提一二線大城市。
反觀印度的,三線城市和村莊一樣。
中國的道路,基建,排水排污都建設得很好。但是印度呢?每一個方面走一步都十分困難,這讓他想不明白。

小哥覺得他們的政客,工程師,建筑老板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想貪一點,這太令人失望了。這就好比目標定在100,但似乎印度一直徘徊在0和1之間,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了10年,糟糕透了。
雖然印度也在建設高速公路,搞得有點模樣,里程才500公里,但是中國高速公路已經逼近20萬公里。
主持人完全不敢相信聽到的數字,超過10萬公里?中國這是為了物流?為了成為世界制造業(yè)中心?
小哥用主持人聽得懂的東西跟他解釋,他說你打開谷歌地圖一看就懂。你選擇北京到上海距離多遠,導航看看要多久,然后再導航德里到孟買看看距離,要多久才能到達。這個完全都不用親自去開車驗證了,地圖軟件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如果主持人還是不信,可以上網看看中國的高速公路是咋樣的,一看你就會明白。

小哥說自己去過哈爾濱,去過杭州,這些都不是超一線城市,但是他們都和新加坡一樣的規(guī)模和現代。
主持人說,難道現在中國已經到了天上,我們還在地下?當時中國和印度都是一樣的落后貧窮,但沒過多長時間,差距就拉到這么大了?我們是自下而上發(fā)展?
小哥肯定地說道,是的,中國是自上而下一心發(fā)展,最主要的是,小哥覺得印度丟了文明,丟了最核心的東西。
然后主持人開始下鉤子,試圖從別的地方找一些自信。他說自己認為中國人沒有感情。
但是小哥回答他,不是這樣的。

主持人繼續(xù)說道,不是這樣?是有點不人道?
小哥反嗆到,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消除了貧困。當印度有人餓著肚子睡覺時候,這才是不人道。印度的孩子在路上乞討要飯,可是這由來已久的問題有誰去解決了么?小哥說自己看到小孩乞討,有時候會給點錢,可問題是這不是一個兩個小孩,根本施舍不完。讓老百姓讓小孩吃不上飯,印度這才是不人道。
印度現在要先解決貧困問題,然后才有資格談人道不人道。但是小哥覺得印度這個問題根本解決不了。
他小時候也是很窮,和大部分印度人一樣,家徒四壁,家電什么的更是奢侈品,房屋漏水也是常態(tài)。但是窮歸窮,不能因此而自暴自棄。只要能干點什么事,自己都愿意干,要不然誰也救不了。

可見這名小哥也是很清醒務實的一個人。如果印度多一點小哥這樣清醒的人,發(fā)展的水平一定會比現在好。
主持人說,你像扔了一個真相炸彈。別人說印度可以挑戰(zhàn)并且打敗中國,但是你去過中國,你對這樣的說法怎么看?
小哥說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樣,中國的思考方式是從文化、文明集體的角度去考慮。印度卻不是從集體出發(fā),更多是從私人利益出發(fā)。
比如在處理貧困問題上,中國的辦法是增加就業(yè),讓每個人都有工作。發(fā)免費食物是沒有用的,中國就不發(fā)免費食物。

這個發(fā)免費食物的想法很久之前印度就有,但是人不會滿足,免費兩次三次,這些人也不會滿足的,有了免費的食物,誰還去工作上班?都不愿意工作了。只會滋生好吃懶做不勞而獲的人和習慣。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通過工作教育,讓年輕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并且以此為追求不斷進步,這樣自己才能過上充實的生活。
中國的歷史就發(fā)生過不少革命,他們的每一次革命,都推動著國家不斷往前發(fā)展。

所以印度更需要的是文明的變革,或者叫革命才能改變這種現狀。這個過程很可能會有人因此丟了性命。如果不從深層上對印度進行革命,從生產建設創(chuàng)新的角度進行變革,印度就沒辦法改變。
小哥說印度只有生產制造,印度才能加速,因為生產制造提供就業(yè)機會多,有了就業(yè)經濟就會發(fā)展進步。這方面中國越南都比印度領先很多。
小哥認為印度的上層應該為國家變革做出犧牲,然后可能是感覺這個太難實現,他只能無奈的冷笑了一下。
主持人說到,自己曾經采訪很多人,包括企業(yè)家,但他們都沒有提到過你的觀點。

小哥說自己可能比不上那些企業(yè)老板有名,但是只要有一個人一個觀眾聽進去自己說的話,那就是一個進步。
以上就是這次采訪的內容,大家認為這個小哥說的看法怎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