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normal"@@-->

楊絳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blockquote>

對于女性而言,50歲,本應是沉淀后的豁達與自洽,但許多人卻困在了一種執(zhí)念中,把家庭變成了令人痛苦的“辯論場”。

一個女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總是想做家里最正確的那個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丈夫:與其改造,不如做一個“觀察者”

一位心理咨詢師曾在來訪者中,遇見這樣一位妻子。

她會給丈夫制定各種改造要求。

比如:

讓丈夫去考各種職業(yè)資格證,以便更賺錢;

把家里的網(wǎng)絡斷掉,以便讓丈夫更顧家;

把周末時間都騰出來,以便丈夫陪自己逛街;

打著想讓婚姻更幸福的名義,妻子不厭其煩地提出各種無理要求。

長時間下來,丈夫終于忍無可忍,與妻子分居而過。

可憐的妻子還很委屈:

“我這都是為了他好??!”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yè)說得好:

“兩人世界里,你可以對自己‘高標準’,但不可對伴侶‘嚴要求’?!?/blockquote>

婚姻的本質(zhì),不是總做正確的人,而是要做合適的人。

你可以把幸福放在自己手中,但不能指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改變。

否則,就是一場自我毀滅。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讀來令人印象深刻:

在一個冬天,北風試圖用狂風迫使路人脫下外套,結果失??;

而太陽則以溫暖融化冰雪,路人紛紛自愿脫衣。

這就叫做:物極必反。

強行改變一個人,只會引發(fā)爭吵與不甘,從而導致對方產(chǎn)生嚴重的逆反心理。

只有用觀察者的視角,去理解和接納,才能讓彼此在婚姻中舒展。

就像林語堂與廖翠鳳。

從小在精英教育環(huán)境下長大的廖翠鳳,對形象及禮儀十分看重,每次都要精心打扮才能出門。

林語堂卻截然相反:西裝、領帶、皮鞋……對他來說都是累贅。

雖然生活習性上天差地別,但夫妻二人的幸福卻絲毫不受影響。

因為他們懂得互相接納彼此的不同,也從來不要求對方為自己改變。

周國平說:

“好的婚姻,都擁有必要的張力,這種愛牢固,但不板結;纏綿,但不黏滯?!?/blockquote>

朝夕相處的夫妻,定然會有斑點瑕疵。

能與彼此的合不來融洽共處,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好的婚姻不是改造對方,而是共同雕刻彼此的生命。

學會放養(yǎng)你的另一半,在一張一弛之間,自會滋養(yǎng)愛的火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孩子:與其規(guī)劃,不如做一個“守門人”

俗話說: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blockquote>

父母總是習慣將希望寄托于子女,不斷增長期待。

然而,孩子的成長從來都沒有模具,他們有自己的靈魂軌跡。

林徽因?qū)⒆约旱囊簧纪对诹私ㄖ难芯可希步o兒女們安排了這條路。

孩子小的時候,她就會帶著他們四處參觀古建筑,手把手教他們學習相關知識,還給孩子定下了清華建筑系的目標。

很快,高考來臨,兒子梁從誡卻以2分之差落榜。

林徽因不愿相信,特地跑去學校復核成績。

這時她發(fā)現(xiàn)兒子在一張試卷上偷偷寫下了一句話:

“我不喜歡建筑,我熱愛歷史。”

一向有主張的林徽因,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規(guī)劃并不是孩子們的理想。

于是,她放棄強迫,主動支持兒子選修歷史。

正因如此,梁從誡才得以成為歷史文化學者,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大放光彩。

心理學家李雪說: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將在哪里體會到痛苦?!?/blockquote>

身為母親,最大的忌諱就是一手包辦兒女的生活。

你的越俎代庖、過度干涉,只會成為囚籠,困住自己,傷害了孩子,兩敗俱傷。

學會擺正心態(tài),降低期待,別把孩子當做誰的附屬品。

作家老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老舍從不過問三個兒女的成績,更不會強求孩子們子承父業(yè)。

做決定前,他總會提前詢問孩子們的想法。

這份克制與尊重,讓他的三個兒女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長女舒濟在文學編輯領域默默耕耘;

次子舒乙在文學研究與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幼子舒雨則在教育領域奉獻了一生,用耐心和愛心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因為老舍的放手,孩子們都得以在各自的領域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正如胡適給兒子的信中寫道:

“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身為人母,只管做好守門人。

不替孩子決定方向,但永遠在背后為他托底。

因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靜待花開;家的溫度,才是孩子的高度。


有書VIP會員,降價了!

3000本高分好書免費聽

10000本原版電子書免費讀

價值上萬的拳頭級精品課免費學

599元的“四大名著”有聲書永久免費

原價38元/月,現(xiàn)僅需8元/月開通連續(xù)續(xù)費月卡享受368元年卡10項特權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即訂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父母:與其糾錯,不如做一個“翻譯官”

《平凡的世界》中說:

“所謂成熟,就是理解父母的局限,并接納他們的不完美?!?/blockquote>

每個人,都會因為身處的時代背景與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

父母也是如此。

在漫長的歲月里,父母早已有了自己的生活習慣。

當你不理解時,先不要急著反駁,試著站在翻譯官的角度去思考。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杜素娟曾講過這樣一段經(jīng)歷:

她覺得父母思想老舊,說出的話自己很難認同,于是常常變著法地勸父母按照自己的觀點來生活。

可是,每次她提出如何讓父母改變時,就會得到父母的怒斥,直至無法溝通。

隨后雙方就會在很長的時間里互不理睬。

久而久之,她和父母的關系便降到了冰點。

這以后,杜素娟為了主動打破僵局,試著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父母說什么,她不再句句反駁,而是認真傾聽。

漸漸她發(fā)現(xiàn),當沒有了爭辯,父母也愿意和自己聊天了,家的氛圍也越發(fā)融洽。

我們愿意設身處地去理解父母,就不會因為時代的鴻溝而拉遠心的距離。

麻省理工學院通過腦成像研究發(fā)現(xiàn):

年輕一代的前額葉皮層(理性決策區(qū))更發(fā)達,偏好邏輯分析;

年長一代的杏仁核(情感記憶區(qū))更活躍,依賴經(jīng)驗判斷。

這個就叫做“代際認知差異”。

所謂的“代溝”,不過是大腦運作模式的差異,而不是對錯之分。

所以,永遠別和父母較勁。

《論語》中有句話叫: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當你把責怪的眼光從父母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就不會總有痛苦的怨言。

現(xiàn)在起,把好脾氣留給父母,用適可而止的閉嘴來化解矛盾,讓家人之間開出溫馨的花。

作家楊絳晚年寓居上海,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共享“我們仨”的時光。

她在書中寫道: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blockquote>

這其實,就是對“家庭幸福”最樸素的詮釋:不必爭對錯,只需守初心。

70后的女性,上有父母,下有兒女,身旁守著伴侶。

頂著人生的種種角色,我們不必總用“正確”綁架自己,也無需拿著“完美”苛責他人。

當我們學會:

對丈夫,放下改造欲,接納共生;

對孩子,卸下控制欲,守護自由;

對父母,改變糾錯欲,跨越鴻溝。

這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家庭從不是辯論場,而是讓我們學會愛與被愛的修行道場。

放下執(zhí)念,擁抱理解,我們終將在家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點個在看,與萬千70后女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