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特產(chǎn)”還是南極紀念品?日本大阪世博會的隕石營銷鬧劇

2025年大阪世博會開幕在即,日本館因缺乏“鎮(zhèn)館之寶”陷入焦慮。為了復刻1970年大阪世博會上美國“月球石”引發(fā)的轟動,日本政府搬出了壓箱底的“火星巖石”——一塊13公斤重、號稱“世界最大級”的火星隕石。然而,這場精心策劃的“宇宙營銷”卻因命名爭議翻了車,被日本網(wǎng)友嘲諷為“國家級的標題黨詐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世界最大級”火星隕石

這塊隕石于2000年由日本南極觀測隊在南極冰原上拾得,其長29厘米、寬22厘米、高16厘米的塊頭確實令人震撼??茖W家通過分析內(nèi)部氣體成分,確認它誕生于火星,推測是數(shù)億年前小行星撞擊火星后飛濺至地球的“天外來客”。更關鍵的是,隕石內(nèi)含有與水反應形成的礦物,成為火星曾存在液態(tài)水的鐵證。從科研角度看,這無疑是珍貴的樣本。然而,當日本政府將其包裝為“火星巖石”高調(diào)展出時,刻意模糊的命名卻引發(fā)了公眾認知的錯位——畢竟,它本質(zhì)上是“火星飛來的南極石頭”,而非日本航天器從火星表面采集的“戰(zhàn)利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文字游戲立刻點燃了輿論。有日本網(wǎng)友吐槽:“就像把北海道捕撈的俄羅斯漂流木稱作‘西伯利亞特產(chǎn)’,還要收門票展覽”。更尖銳的批評指出,此舉暴露出日本航天實力的尷尬:半個世紀前美國能展示親手帶回的“月球石”,而日本只能展出“自然墜落的隕石”,還要在命名上打擦邊球。諷刺的是,日本政府甚至試圖向美國借展“月球石”來烘托氣氛,仿佛在暗示:“看,我們雖然沒有登月,但至少能撿到火星的邊角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