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說好人有好報,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好人沒好報的事情太多了,反而是壞人往往腰纏萬貫、有錢有勢。
就像《竇娥冤》里的一句話,說為善的貧窮命短,造惡的富貴又延壽。生活中很多人有過被恩將仇報的經(jīng)歷,比如幫了別,卻被反咬一口,所以才有人說做好人根本沒有好報。

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其實說這種話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好人。你一定要知道,并不是做了好事兒的人就是好人。
舉個例子,張三有一外地的同學(xué)在張三所在的城市遇到了困難,于是想到他家里住一個月,張三心里不大愿意,但是又想做一個在所有同學(xué)眼中的好人,于是假裝很高興地答應(yīng)了對方。

那么接下來的一個月,同學(xué)白吃白喝不說,還打亂了張三全家的生活節(jié)奏,造成了很多不方便,最后同學(xué)走的時候、就說了句輕飄飄的謝謝,不但從此不再聯(lián)系,還對別的同學(xué)說自己借住在張三家的時候收到了他的臉色。
所以張三逢人就說果然好人沒好報。那么在張三看來,自己幫助了落難的同學(xué),不但沒有得到回報,還落了個里外不是人。但他沒有想過,自己當初決定幫別人的時候,他的起心動念并不是真正為了幫助同學(xué),而是想讓自己有個好人的名聲而已,他的出發(fā)點不是利他,而是利己。

所以,并不是幫助別人,就是一個好人,而且就算是善良,如果是毫無原則的善良,其實反而是一種罪惡。
比如你非得要扶爛泥上墻,非得要幫咸魚翻一個身,都只能說是害人害己,包括我們經(jīng)??梢钥吹剑腥伺艿讲耸袌鲑I下大量人工養(yǎng)殖的魚蝦放生到江河湖海,去做所謂的功德,這樣的人不是善良,而是愚蠢。
那要怎樣做,才算是好人呢?明代的心學(xué)大師王陽明給出過答案,只有三個字——致良知。

他說良知就是天理,就是人的本心,而人心的本體原本無善無惡,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但只要聞到臭味就知道厭惡,看到一個孩子掉到井里,就會生出惻隱之心,而這,就是良知。
一個人如果順應(yīng)良知,只憑自己的良心去事兒,他就是個好人,比如有人過得很悲慘,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同情,于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捐了10塊,雖然不多,但他是真心情愿地幫助別人,不圖名利也不圖回報。

而另一個人,可能為了博一個好的名聲,又或者為了想給自己積所謂的功德、消減自己的惡業(yè),捐了一萬塊,那他的這個好,從本質(zhì)上來看還不如捐10塊的那個人,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摻雜了太多的私欲。
當然對于被救助的人來講,捐一萬的人自然也是好人,但這個好人,只是很世俗的那種好人,所以真正的好人,不是救世主,而是致良知,遵循本心、順其自然。好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明知做好人也不一定會有好報,但他依舊會選擇做一個真正的好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