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wǎng)發(fā)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nèi)容不構(gòu)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辯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

前言

中華文明五千年,朝代更替如流水,“亡國”之例不勝枚舉。然而,縱使王朝覆滅,中華民族從未真正“亡族”,其血脈與文化始終延續(xù)。

但歷史上卻有四次危機,險些讓華夏子孫徹底湮沒。這四次劫難,如同懸于頭頂?shù)睦麆?,每次都將民族推向滅絕邊緣,卻總有“天降神人”,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

這不僅是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更是“國運”存在的生動注腳。那么,這四次危機究竟是何時何事?又是哪些英雄挺身而出,救民族于水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第一次劫難: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之所以成為華夏首次滅族危機,根源在于西晉內(nèi)部的極度分裂?!鞍送踔畞y”從291年持續(xù)至306年,八位宗王相互攻伐,耗盡國庫,導致邊防形同虛設。匈奴劉淵趁機于304年建立漢趙政權,率先拉開亂幕。

隨后,鮮卑慕容氏、羯族石勒等紛紛割據(jù),戰(zhàn)火連綿不絕。以石勒為例,他曾屠城數(shù)十,殺人盈野,其暴行令人發(fā)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晉書》曾記載,石勒攻破鄴城后,“積尸如山,血流漂杵”。漢人不僅面臨肉體屠戮,精神也備受摧殘,儒家經(jīng)典被焚,士人被迫臣服,文化命脈幾近斷絕。若無英雄挺身而出,漢族恐難逃滅種厄運。

危難之際,苻堅、拓跋燾等人如星辰劃破長夜。苻堅于357年即位前秦,他重用漢臣王猛,整頓吏治,遠征西域,擊敗鮮卑、羌族,統(tǒng)一北方,為結(jié)束亂局奠基?!顿Y治通鑒》稱其“威震四方,胡漢歸心”。

拓跋燾則以北魏太武帝身份,于428年起連年征戰(zhàn),滅胡夏、北燕,終結(jié)五胡割據(jù)。他曾對臣下說:“中原乃華夏根基,焉能讓胡虜久占?”

此后,劉裕于420年推翻東晉,建立劉宋,以武功震懾殘余胡族;楊堅在581年建隋,完成大一統(tǒng)。這四人各展其能,逐步恢復漢族生機,堪稱國運的化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