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wǎng)發(fā)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nèi)容不構(gòu)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辨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guān)方核實。

前言

1928年秋,井岡山的楓葉漸紅,山巔遠眺,十里之外村莊炊煙裊裊。這片巴掌大的山野,風景雖美,卻承載著紅軍萬余人的生死存亡。

毛委員率部上山,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卻面臨國民黨重兵封鎖,糧道斷絕,野菜啃盡,南瓜藤也煮成了湯。一萬多張嘴嗷嗷待哺,生存成了頭等難題。

此時,戰(zhàn)士們苦中作樂,有人端著半碗紅米飯調(diào)侃:“吃完這頓,咱們只能喝西北風了!”毛委員卻沉著應對,凝視那鍋稀粥,低聲道:“別慌,辦法總會有的?!?/p>

井岡山的傳奇,就在這饑餓與希望交織的歲月里拉開序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初見袁文才:笑臉背后的冷淡

初來乍到,他們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并非敵軍的圍剿,而是井岡山上的兩大“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這兩人各領(lǐng)百余手下,握著60多支槍,儼然是山中的土皇帝,掌控著井岡山及其周邊的大小事務。想要在這兒扎根,不爭取他們的同意,無異于癡人說夢。毛委員深知此理,決定親自出馬,先從袁文才入手!

這一天,井岡山上,楓葉正紅,山風呼嘯。毛委員帶著隊伍翻過崎嶇山路,在茨坪一間簡陋的茅屋里,與袁文才、王佐見了面。

袁文才是個瘦高個,眼神犀利,穿著粗布衣卻透著一股匪氣;王佐身材敦實,滿臉胡茬,手邊總是放著桿土槍。兩人雖是共產(chǎn)主義者,卻更像綠林好漢,靠著槍桿子在這亂世中立足。

會面時,袁文才嘴上客氣,端出幾碗粗茶,笑呵呵地說:“毛委員大駕光臨,井岡山蓬蓽生輝??!”

可話鋒一轉(zhuǎn),他試探道:“不過這山小地薄,怕是養(yǎng)不下這么多兄弟,不如另找個寬敞地兒?”這話軟中帶刺,分明是不愿接納工農(nóng)軍。

毛委員端著茶碗,瞇眼一笑,沒急著反駁。他心里清楚,袁文才表面歡迎,實則戒心重重,生怕外來勢力搶了自己的地盤。

面對袁文才的推脫,毛委員并未動怒,而是沉思片刻,拋出一個大膽建議:“井岡山是塊寶地,咱們一起守。若我送你們百來支槍,助你們壯大隊伍,能否攜手共創(chuàng)大業(yè)?”此言一出,屋內(nèi)鴉雀無聲。

袁文才愣了愣,眼珠一轉(zhuǎn),似乎在掂量這話的分量;王佐則摸著槍桿,低聲嘀咕:“這家伙倒是大方。”

可這個提議在工農(nóng)軍內(nèi)部炸開了鍋。會后,幾名干部圍著毛委員急得直跺腳:“袁、王不過是土匪出身,信不過!送槍不等于給老虎添翅膀嗎?”

有人甚至拍桌子:“咱們槍都不夠用,哪來的余糧送人?”可毛委員擺擺手,語氣堅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袁文才若真反咱們,早就動手了。他想要的是安全感,咱們得給他這份心安?!?/p>

主意已定,毛委員說到做到。幾天后,他派人送去一批步槍和子彈,足有百余支。槍支堆在袁文才的院子里,陽光下泛著冷光。袁文才走上前,拿起一支槍,試了試膛線,嘴角微微上揚。他轉(zhuǎn)頭對王佐說:“這姓毛的,真舍得下血本。”王佐扛起一桿槍,哈哈一笑:“看樣子不像來搶咱飯碗的?!?/p>

這份誠意打動了“兩王”。袁文才原本緊繃的臉松了下來,開始主動與毛委員聊起山里的情況。王佐也不再板著臉,拍著胸脯說:“毛委員夠意思,咱井岡山的弟兄也不是白眼狼!”幾次交談下來,兩人漸漸放下戒備,甚至邀請工農(nóng)軍一起操練隊伍。袁文才還親自帶路,指著山間的隱秘小道:“這兒藏糧食最保險,國民黨查不到?!?/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