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3年,55歲的波伏瓦在出差途中接到電話,獨居的母親在街上摔倒,被送往醫(yī)院。

波伏瓦趕回家里,本以為只是一次意外的骨折,但迅速發(fā)展的病情卻讓所有人措手不及。

很快,母親確診癌癥。

在她生命最后的三個月里,波伏瓦日夜陪護(hù)病榻。曾經(jīng)的“控制狂母親”成了被病痛折磨的脆弱老人,而那個拼命逃離原生家庭的女兒,在病床前找回了母女之間特別的紐帶:

“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垂死的老女人了。當(dāng)我們在黑暗中交談,我覺得自己過往的不快得到了緩解:我在重續(xù)青春期時被打斷的對話,我們之間的分歧和相似妨礙了我們再將它拾起?!?/p>

01

那個叫做“媽媽”的女人

波伏瓦的母親是一個控制欲極強、咄咄逼人的女人。年少時,母親對她和妹妹的管教可以用高壓、嚴(yán)苛來形容。每次波伏瓦提到母親,總是應(yīng)激似的變成“戰(zhàn)斗的海貍”。

她與母親的故事里,充滿了我們所熟悉的元素:

那些無視個體邊界感的入侵、那些被冠以“為你好”之名的控制、那些因觀念沖突爆發(fā)的爭吵、那些逃離后的疏遠(yuǎn)與隔閡……

成年后的波伏瓦與母親不再親密,她以反叛的姿態(tài)逃離家庭。而母親則成為她遺留在過去的一座雕塑,一個影子,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

“她在未征求我同意的情況下毒害了我?guī)啄?,我也在不知不覺中報復(fù)了她?!?/p>

然而,母親的重病一瞬間把波伏瓦拉回了那個她逃離已久的家,拉回了女兒的身份。此時的她不再是孩子,母親不再強勢蠻橫。

直到為臥病在床的母親挑選睡衣的那一刻,波伏瓦突然意識到:“我一直將她禁錮在某種框架、角色和僵化的形象之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波伏瓦(左一)、母親和妹妹

她是母親,但她也曾叫做弗朗索瓦絲。

弗朗索瓦絲本是充滿生命力的女性:年輕時,她喜歡穿衣打扮,會在家中彈鋼琴與客人進(jìn)行二重奏;當(dāng)家庭經(jīng)濟情況變差時,她成了第一個承擔(dān)后果的人,這個銀行家的女兒決定辭掉女仆,獨自照料家中;中年喪夫后,她搬進(jìn)了一間工作室,開始學(xué)習(xí)各種新技能,努力融入社會,騎車、考文憑、獨自旅行。

但她也有蠻橫、專制的一面。結(jié)婚后,弗朗索瓦絲的社交圈漸漸收窄,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到了家庭上,然而丈夫卻濫情不忠。弗朗索瓦絲忍受著丈夫背叛的痛苦、人生困于原地的壓抑,她將婚姻的不幸轉(zhuǎn)化為對女兒的掌控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自《還有明天》

“媽媽的幸福遍布陰云……她不得不放棄很多夢想——父親的意愿總是優(yōu)先于她的?!?/p>

青春期時的波伏瓦曾是母親的受害者,但成年的她卻也成為最理解母親的人。

在書中,波伏瓦尖銳地指出:

“不幸的是,家務(wù)勞動讓她感到吃盡苦頭,還使她覺得自己的個人價值被貶低了。她可以不辭勞苦,為父親、為我們付出而不求回報,可沒有一個人能毫不痛苦地說‘我犧牲了我自己’。

“媽媽的矛盾之一就是她全然相信無私奉獻(xiàn)的高尚,但與此同時又有著自己的趣味、憎惡和愿望,它們是如此強烈地支配著她,使她無法不去厭惡那些與之相抵觸的東西。她持久地反抗著由自己強加于自己的條條框框。”

母親渴望自由,熱愛讀書和學(xué)習(xí),卻困于資產(chǎn)階級的婚姻與家庭生活。

她不得不容忍濫情不忠的丈夫,這進(jìn)一步扭曲了她的心態(tài),反過來只得到這樣一句評價:“弗朗索瓦絲的脾氣像狗一樣差”。

于是她只能轉(zhuǎn)向家中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不請自來地參與年輕人的社交活動,甚至擅自拆看女兒們的信件。

回過來頭,波伏瓦發(fā)現(xiàn),這種種令人厭惡恐懼的行為背后,其實是母親的無力與孤獨:“她的愿望不是讓我們難受,只是要證明自身的力量而已?!?/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自《還有明天》

在母親病床前,在生與死的縫隙中,波伏瓦抓住了一絲近乎溫柔的諒解,但這一切似乎又來得太遲了。

父親去世時,波伏瓦沒掉一滴眼淚,她對妹妹說:“若媽媽去世,我也是這樣?!钡@一次,絕望超出了她的控制,看著昏迷的母親,她的淚水奪眶而出,幾近歇斯底里。

“一個不是我的人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哭泣?!?/p>

那些曾經(jīng)的針鋒相對,難以體諒,都在生命的盡頭化成哀思與無奈,原來愛與恨的重量都如此真實、如此深刻。

02

死亡的暴力,生命的暴力

“媽媽以為我們和她站在一起,其實我們早已經(jīng)走到了她的另一邊?!?/p>

這是波伏瓦在母親臨終前的頓悟,也是無數(shù)人面對親人離世時的撕裂與無力。

我們該如何直視死亡——面對母親的離世,波伏瓦拾起哲學(xué)家的冷靜之筆,試圖探討那個可能永遠(yuǎn)無解的問題:當(dāng)醫(yī)學(xué)延長生命,是否也延長了痛苦?

她記錄下母親從“我要活!”的吶喊,到“我今天沒有活好”的嘆息,也記錄自己在倫理與情感間的撕裂——當(dāng)母親因治療痛苦哀嚎“可憐可憐我”,波伏瓦被迫思考:

“讓醫(yī)生給她做手術(shù)搶救是對還是錯?她,這個一天也不想錯過的人,可是‘賺了’三十多天。這些日子給她帶來了歡樂,當(dāng)然也讓她受了不少罪?!?/p>

延長母親的生命是仁慈還是殘忍?作為至親,我們究竟是命運的共謀者還是旁觀者?

那些被愧疚與無助碾碎的時刻,最終凝成一句泣血的領(lǐng)悟:“當(dāng)你所愛的人要死去,你會因為自己比她活得更久而感到刻骨銘心的悔恨?!?/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自《還有明天》

她稱在醫(yī)院的這段時間為“緩刑”,既是對母親的緩刑,也是對自己的緩刑——竭盡全力的救治將她從悔恨之中拯救了出來,或者說,幾乎拯救了出來。

因為在母親生命尾聲那些年里,她對母親既粗心又疏忽,甚至有意回避。

現(xiàn)在,最后的陪伴成了一種贖罪。但這是否只是親人的自私?波伏瓦沒有給出答案,只是在巨大的痛苦之中仍努力為頭腦開辟一方思辨的空間。

她坦言自己并不寄希望于宗教的安慰,也拒絕美化死亡:

“無論你相信的是天堂還是俗世,只要你熱愛生活,永生就不可能是死亡的安慰?!?/p>

“凡人皆有一死,但對每個人來說,他的死亡都是一場意外,即使他深知并接受這一點,這仍然是一種不當(dāng)?shù)谋┝Α!?/p>

03

這本書里有褪去鎧甲的波伏瓦

波伏瓦母親去世后的冬季,她寫下了這本《她彌留之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向筆端傾注了極私密極濃烈的情感,悲傷、遺憾、悔恨交織著柔情與悲憫,道盡了母女關(guān)系的復(fù)雜、女性的困境、衰老的殘酷,以及死亡的暴力。

西蒙娜·德·波伏瓦——這位以《第二性》撼動世界的女性主義先驅(qū),在世人眼中是理性、冷峻的斗士,但在這本不到兩百頁的小書中,她罕見地褪去鎧甲,袒露脆弱,以女兒的身份直面一生最復(fù)雜的命題:

那個掌控她青春的母親,那個被她定義為“資產(chǎn)階級婚姻犧牲品”的女人,在死亡逼近時,竟成了她最熟悉的陌生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dāng)往日的爭吵與對抗,被死亡逼出深藏的愛與愧疚,我們是否只能在這場倒計時中,學(xué)會與遺憾共存?

這不是一本“治愈之書”,而是一把鋒利的手術(shù)刀,剖開親情中那些難以言說的暗傷,也讓我們在疼痛中看清:愛,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時,書中對病痛、養(yǎng)老、臨終抉擇的思考,為每個普通人提供了一份“死亡預(yù)習(xí)手冊”,不煽情,不逃避,只是冷靜地記錄血肉模糊的真相。

正如一位讀者的感嘆:“真希望在奶奶去世前讀到這本書,或許我能少一些遺憾?!?/p>

這本書或許無法教會我們?nèi)绾伪苊馔纯?,但它讓我們相信,直面生命的裂痕,才是對愛最誠實的紀(jì)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無論你是否看過波伏瓦的其他作品,《她彌留之際》都可以成為直接而深入了解波伏瓦的一把鑰匙。

55歲的她,思想臻于成熟,下筆更加精準(zhǔn),對情感的表達(dá)和控制也達(dá)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可以說,冷靜的行文與充沛的情感在這本書中獲得了一種完美的平衡。

也許更重要的是,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埋著那個將與書中文字發(fā)生共鳴的時刻。

這一本薄薄的書,將會被一讀再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