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問大家:
如果生病了,你覺得“女兒伺候”和“兒媳伺候”有區(qū)別嗎?
說起這個問題,住在我樓下的張大爺,可能最有發(fā)言權(quán)。
張大爺今年70歲,前段時間因為高血壓住院,出院后需要臥床休養(yǎng),兒媳小慧和女兒小芳輪流照顧他。
時間一久,張大爺就咂摸過來味道了,心里下意識的感覺到真不一樣。
比如說女兒照顧自己時,他可以隨意使喚,有時候話說的硬一些,也無所謂。
可要是兒媳伺候,他卻總有一些不自在,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對,惹得兒媳不高興,甚至影響兒子兒媳的感情。
談起這些時,張大爺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說:
明明是同樣一句話,但從兒媳和女兒的嘴里說出來,卻覺得味道不一樣。
這種微妙的差別,也讓張大爺心里五味雜陳。
其實,像張大爺由心而生的這些感觸,可能不少過來人都感同身受。
那么問題來了,老人生病,兒媳伺候與女兒伺候,到底有哪些區(qū)別?這些區(qū)別又因何而來呢?
咱們接下來深入跟大家聊聊。

01.女兒伺候,貼心但可能“過度”
女兒照顧老人,那是從小到大的親情積累,她們往往對父母的脾氣秉性和生活習(xí)慣,都了如指掌。
比如說張大爺?shù)呐畠盒》?,知道父親不喜歡喝熱粥,每次都會提前晾一會兒。
也知道父親脾氣急,說話直,有時候哪怕是偶爾發(fā)發(fā)脾氣,小芳也能一笑置之,就跟寵“老小孩”一樣。
可是雖然貼心,但女兒照顧老人,也可能存在潛在的問題,那就是容易“過度”。
就像身邊有很多例子,但凡家里老人生病,為了事無巨細(xì)的伺候在床前,有不少女兒都會把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生活。
甚至有些女兒,還會長期請假,忽視自己的丈夫孩子的感受,到最后很容易丟掉工作,讓自己的家庭滋生怨言和不滿。

02.兒媳伺候,客氣但“疏離”
兒媳照顧老人,往往會帶著一種“責(zé)任感”。
彼此之間沒有血緣關(guān)系,更沒有從小到大的親情基礎(chǔ)。
所以兒媳更多的是出于對丈夫的愛,以及對家庭的維護,來參與到照顧生病老人的事務(wù)中的。
就拿張大爺?shù)膬合?a class="keyword-search" >小慧來說吧。
她也會按時給張大爺熬藥、做飯,但不會像小芳那樣,跟老人談天說地。
她也會提醒老張按時吃藥,可不會像小芳那樣,嘮叨、催促起來沒完沒了。
這種“客氣”,時間一長,雖然讓老人能夠感受到被尊重,可卻也讓老人的心里,滋生一種與兒媳之間的“疏離感”。
更重要的是,老人往往會顧及兒媳的感受,有時哪怕有一些不得勁和不舒服,也不會開牙尋求兒媳的幫助。
這種顧忌,雖說是善意,也是一種邊界感,但對于生病的老人來說,也可能感受到無窮的壓抑。

03.老人生病,到底讓誰來照顧呢?
從法律角度來說,女兒和兒媳對老人的照顧義務(wù)是不同的。
女兒作為直系血親,有法定的贍養(yǎng)義務(wù),而兒媳則沒有。
就像剛才說的,兒媳照顧老人,更多的是出于道德和家庭責(zé)任。
那么老人一旦生病,到底讓誰來照顧比較好呢?
縱觀很多家庭的養(yǎng)老狀態(tài),我覺得這個事兒,得分情況、分人。
大家不能因血緣關(guān)系,就妄下結(jié)論,也不能掉進傳統(tǒng)觀念的坑里,用“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來劃清責(zé)任范圍。
而是應(yīng)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就比如,有的女兒,可能在成長過程中,跟父母的關(guān)系并沒有那么緊密,甚至雙方還有很多矛盾沖突。
這樣一來,讓女兒來照顧,顯然不是上上之選。
而有的兒媳哪怕跟老人沒有血緣關(guān)系,可是在后來的相處中,彼此越來越親密,那讓兒媳照顧,又有何不可呢?

說起這些,我老家的劉大媽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她有段時間,因為身體半癱,再加上老伴去世,就被女兒接過去照顧。
可是她女兒平常工作忙,再加上因為一些過去的陳年舊事,對劉大媽心里多少有一些怨恨。
所以,一日三餐基本都比較將就,也不符合劉大媽之前的飲食規(guī)律。
時間一長,劉大媽看上去比原先消瘦了許多,情緒也很失落,自身的一些疾病,也多有反復(fù)。
后來被兒子兒媳接走后,兒媳就趕忙調(diào)整了照顧方式,慢慢地,精氣神也恢復(fù)了,臉上也有血色了,心情好了,病情也穩(wěn)定了。
所以說,無論是兒媳還是女兒照顧老人,要注重的從來不是固化思維里的那些標(biāo)準(zhǔn),而是看是否真正理解老人的需求,是否真正用心。

其實,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在養(yǎng)老問題上,我們年輕人,也要重新建立新的思維模式。
作為女兒,可能不必去背負(fù)“完美孝心”的枷鎖,而兒媳,也應(yīng)該卸下“外人”的心理包袱。
只有彼此齊心協(xié)力,互相理解,才能讓老人度過一個美滿幸福的晚年。
大家說,對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