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役開始時波蘭對蘇俄意圖估計明顯失誤,準備嚴重不足。波蘭人認為是把邊界西移(比如恢復寇松線之類),實際上蘇俄是打算一波捅穿波蘭,布瓊尼的騎兵軍先于西北方面軍打擊烏克蘭波軍也強化了這種錯覺。所以蘇軍集優(yōu)勢兵力,打維爾紐斯走波羅的海三國一記左勾拳時候波蘭直接懵逼。實際上當時波蘭是有很強的動員能力的。到了華沙戰(zhàn)役波軍也充分動員了。
然而蘇軍打到華沙城下時后,一方面圖哈切夫斯基為了爭功,把西南方面軍(葉戈洛夫x斯大林)支走打利沃夫(西南方面軍主力是第一騎兵軍,打這種守備堅固的城市完全沒戲),讓西北方面軍自己打華沙;然后高潮來了,華沙戰(zhàn)役期間波蘭那邊破譯了蘇軍電報,戰(zhàn)場突然單向透明,波蘇斯基就這樣給紅軍行動方向上下了個套,紅軍直接踩進去。最要命的是波軍包抄紅軍后路圖哈切夫斯基花了三天才反應過來,因為圖在明斯克靠電報指揮,前線全崩了的模樣他不在前線不能及時做出反應。
而且華沙戰(zhàn)役紅軍損失的部隊大多是整建制被滅(被圍殲/退入東普魯士被德軍解除武裝)的不可逆損失,補充損失都不可能,所以前線崩了也沒轍只能靠布柳赫爾填窟窿。
至于必然失敗道理很簡單:
波蘭要是快滅了西方肯定賣頭援助,在敵方領土上,實力差距太大,打不過1920年8月蘇波戰(zhàn)爭期間,蘇俄形勢大好。在猛將圖哈切夫斯基的指揮下,紅軍發(fā)動凌厲攻勢,把已經(jīng)打到斯摩棱斯克的波蘭軍隊一路反推回華沙城下。一時間歐洲震恐,資本家驚呼圖哈切夫斯基為“紅色拿破侖”。
當時的波軍統(tǒng)帥約瑟夫?畢蘇斯基后來在《1920》一書中寫道:
圖哈切夫斯基的軍隊在運動中塑造了一種不可戰(zhàn)勝的形象,就像烏云伴隨著暴風雨即將來臨一樣,在它面前,國家在顫抖,意志在動搖,士兵惶恐不安。
列寧大受鼓舞,認為世界革命的時機到了,命令圖哈切夫斯基繼續(xù)進攻,拿下華沙。1920年8月5日,俄共(布)中央全會討論了世界革命的前景,作出了8月16日前占領華沙的決議。
1920年8月10日,紅軍西方面軍進抵華沙近郊。西方面軍司令員圖哈切夫斯基下令突擊部隊強渡維斯瓦河,從北面向華沙側后迂回。但圖哈切夫斯基擔心南翼的局勢。西方面軍沒有足夠的兵力來填補華沙南邊的空白,這里的波蘭軍隊對紅軍造成了巨大威脅。他請求總司令部抽調正在西烏克蘭作戰(zhàn)的西南方面軍的一部分配屬西方面軍,歸他指揮。

8月11日,紅軍總司令加米涅夫來電詢問西南方面軍是否可以將第一騎兵軍調配西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司令員是葉戈羅夫,但實際權力卻掌握在方面軍政委斯大林手里。斯大林不愿意看到西方面軍攻取華沙,而自己所在的西南方面軍甘當陪襯,他想奪取利沃夫,贏得自己的軍事榮耀。他以政治局委員的身份慫恿并挾制葉戈羅夫,回絕了總司令的這一要求。
8月13日,不見援軍來到的圖哈切夫斯基電告總司令:
沒有騎兵集團軍,我們無法應付局勢……情況要求我們必須馬上接納西南戰(zhàn)線幾個集團軍,拖延使我感到憂慮……
接到圖哈切夫斯基電報的當日,加米涅夫向西南方面軍發(fā)去命令,要求第一騎兵軍只留下第八騎兵師,其他人馬上轉歸西方面軍指揮。然而西南方面軍領導人這時又提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