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計劃#

1940年深秋,黑龍江密林中響起槍聲,19歲的抗聯戰(zhàn)士姜墨林舉槍,將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個11歲投身革命的少年犧牲時,而懷里竟然藏著一張紙條,寥寥數語卻讓日軍勃然大怒,那紙條寫的是什么?

如果您想知道的,歡迎先點個關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35年隆冬抗聯營地被厚厚的白雪覆蓋,四周的溫度驟降但比嚴酷天氣更令人擔憂的是日軍一直不停的進攻行動。

面對這一情況,東北抗聯部隊經過研究,決定重組隊伍,建立一個新行動部隊,計劃突襲雙河鎮(zhèn),以此轉移敵人的注意力。

在這個新的部隊里,有一個少年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14歲的姜墨林。

他所在的教導大隊也參與此次突襲行動從距離百里外的營地啟程,經過兩天兩夜的快速行軍,穿越冰雪覆蓋的老松嶺,黎明時分抵達雙河鎮(zhèn)附近。

當時日軍集結重兵圍剿抗聯密營雙河鎮(zhèn)東關據點的探照燈如毒蛇吐信,四百余守軍自詡銅墻鐵壁而且鎮(zhèn)外筑有高墻和深溝,多個據點環(huán)繞其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和其他十多名戰(zhàn)士一起,負責執(zhí)行摧毀東關據點的任務這是敵人的最重要堡壘。

盡管他們疲憊不堪,還是抓住黎明前的時機成功越過寬逾一丈的壕溝,并接近鐵絲網。

但在切斷鐵絲網之際,突然被敵人察覺隨即碉堡內的兵器同時開火,照明彈劃破夜空等人暴露在敵人槍口下,面臨極大的危險。

已經被敵人發(fā)現,這時是戰(zhàn)還是退呢,又該如何應對才好?

在這緊要關頭,姜墨林冷靜而果斷指揮戰(zhàn)士立即就地在深雪中潛伏那還能打下去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將戰(zhàn)士們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從不同的方向挖掘雪地、開辟溝渠,并匍匐向前移動逐漸接近敵人的堡壘

姜墨林手持預先捆綁好的手榴彈,沖在隊伍的最前面當靠近堡壘數米時,率先跳出了雪溝,高舉著手榴彈,用力將其推進敵人的機槍口。

瞬間一聲巨響,手榴彈在敵人的堡壘內爆炸敵人的槍聲戛然而止,日偽軍驚慌失措。

姜墨林向敵人高聲呼喊喊道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就在這一關鍵時刻,罵得日偽軍終于開始動搖,部分人選擇投降,其他人則丟棄武器逃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剩下的三十多名日軍頓時孤立無援,姜墨林與后續(xù)部隊齊上,迅速發(fā)起了沖鋒,成功殲滅了日軍,并迅速控制了敵人的核心據點。

在對雙河鎮(zhèn)的突襲中,我軍共消滅了一百多名日偽軍,并繳獲大量戰(zhàn)利品,在向當地群眾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后跟隨部隊撤離鎮(zhèn)子。

為什么這個十四歲的少年,能夠參與突襲戰(zhàn)斗,年紀輕輕有這本事,究竟經歷了什么?

這還得回到1921年,在吉林省寧安縣紅土墻子村出生于一個貧困農民家庭。

他自幼失去了父母,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生計活下去,年僅十歲便跟隨哥哥下地干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地區(qū)逐漸淪陷,日軍愈發(fā)猖狂暴虐,姜墨林受到抗日救國思想的影響,年僅歲便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兒童團。

雖然年紀小,而且身材瘦弱,但是卻十分精靈懂事,因此黨組織經常派他出動,到日軍占領區(qū)做偵察工作,與黨組織進行聯系。

姜墨林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經常將傳單藏在破麻袋里,把密信夾在膠鞋底,在日軍嚴密監(jiān)視下靈活地活動。

經常遇到敵人的再三盤查,每次他都能機智避開敵人的追捕,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

當地日偽政府發(fā)現了他的舉動,隨即下達嚴厲的命令,要求警特機關全力搜捕姜墨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到1934年春天,由于多次身份暴露,他被日軍懸賞通緝,因此為了保護和培養(yǎng),組織決定將他調入游擊隊讓他加入綏寧反日同盟軍。

剛到部隊時,戰(zhàn)士看他年紀輕輕,就開玩笑地道,連槍都扛不動,還來湊什么熱鬧呢?

面對這些質疑,姜墨林并未氣餒,而是通過刻苦學習迅速掌握各種武器的使用方法還學會了寫便條和一般書信。

不久之后,在鏡泊湖北面的楊胖子溝部隊與日軍發(fā)生交戰(zhàn),他表現得英勇機智,第一槍就擊斃了一名日本士兵。

當日本軍官帶領士兵沖鋒時,他反應非常迅速,一顆手榴彈將那軍官炸得血肉模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戰(zhàn)斗結束后,戰(zhàn)友們一致贊揚他雖身材矮小卻膽識過人,在此后再也沒人小看他。

1935年2月,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成立,姜墨林隨即加入其中成為戰(zhàn)士加入共青團,并且擔任小隊長。

直到這一次突襲雙河鎮(zhèn),姜墨林戰(zhàn)勝了敵人,可在此戰(zhàn)之后,也迎來日軍更多報復。

兩年后的冬天,日軍調動數萬兵力,對抗聯基地發(fā)動猛烈的攻擊行動,切斷了我軍不同部隊間的聯絡。

隨著大雪即將封山,總指揮部愈發(fā)困難,面臨著缺過冬糧食和棉衣的困境,需要派人緊急聯絡,尋找軍需物資

那么派誰去聯絡,才是最合適的人選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經過仔細研究,指揮部決定派遣姜墨林帶領一支精銳小隊,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尋找地下黨組織和抗日救國會。

因為雖然年紀小,但在交通聯絡和偵察方面的豐富經驗,迅速接受命令,帶領輕騎隊開始征程。

他們穿越密林,一路跨越雪嶺,巧妙避開敵人的明碉暗堡,最終來到距離縣城八里外,走進低洼草地。

仔細觀察發(fā)現該地區(qū)地形復雜,適合隱藏和戰(zhàn)斗,于是安排戰(zhàn)士駐扎下來。

他換上破舊便服,背著臟污破爛的黃豆口袋,藏好了身上資金,獨自前往依蘭縣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熟練地混入縣城,避開日偽軍崗哨和巡邏兵,迅速聯系上地下黨組織后來發(fā)現大規(guī)模購買軍需物資不現實,僅出城關卡就難以通過。

大批量的糧食,根本帶不出城,那要如何是好,應該怎么做呢?

姜墨林與地下黨組織成員商討,決定動員群眾,組織抗日救國會會員,通過分散購買的方式,從各地收集所需物資。

接著動員了不同群眾,老年人婦女和兒童,讓他們將物資零星地搬運出城外,迅速送至指定位置。

一天內,哪怕在敵人監(jiān)視下,這個龐大的運輸隊伍暢行無阻,悄無聲息地將各種物資,送到了在草地的戰(zhàn)士手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收集了超過匹棉布還有五百公斤棉花足以讓戰(zhàn)士們應付過冬。

機智地解決物資需求,立刻指揮戰(zhàn)士將物資裝上雪橇,沿著松花江快速向駐地前進。

抵達距離縣城數十公里外時,收到抗日群眾的緊急消息,得知日軍正在從后方逼近。

姜墨林審視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現所處位置的地形起伏不定,非常適合進行伏擊戰(zhàn)因此決定將小分隊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隊員立即出發(fā),軍需品送回基地;而另一部分將馬匹藏,占據地形埋伏日軍。

轉眼到了午后,追擊的日軍抵達騎在馬上,囂張地急速前進,卻沒有料到已踏入抗聯戰(zhàn)士的伏擊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姜墨林一聲令下開火,子彈和手榴彈在敵軍中爆炸日軍炸得東倒西歪,軍官雖然大聲嘶叫,已經無法有效指揮。

戰(zhàn)斗持續(xù)兩個多小時由于冬夜天色迅速變暗,姜墨林意識到敵人不愿夜晚戰(zhàn)斗,于是抓住機會帶人撤離戰(zhàn)場。

他們連夜飛奔追上運輸隊直到第二天下午,他們又成功擊敗了另一支敵軍,并與前來接應的部隊會合,安全返回部隊里的營地

1938年8月,黨組織派遣姜墨林前往蘇聯接受學習等到學成歸國后,他獨立帶領一支小部隊持續(xù)進行抗日戰(zhàn)斗。

可是命運無常,戰(zhàn)斗激烈無比,姜墨林帶領部隊作戰(zhàn),遇上死亡危機,還能繼續(xù)前進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0年深秋,部隊轉移到綏芬河大青山,在東寧以西的二十八道河子附近遭遇數百名日偽軍包圍。

姜墨林深知形勢嚴峻,趁機銷毀文件并砸毀電臺,奈何敵人火力猛烈,戰(zhàn)士不占優(yōu)勢,逐漸犧牲倒下。

最終陣地上僅剩下姜墨林,而他也已經身受重傷,便命令戰(zhàn)士突圍,自己留在陣地殿后。

戰(zhàn)士心中不忍,卻不得不聽從命令,轉身沿著水溝向外沖去,然而在突圍過程中,一名戰(zhàn)士不幸中彈倒下,最終只有兩名戰(zhàn)士成功突圍。

姜墨林怒氣沖沖操作著機槍,瘋狂地向敵軍掃射,導致敵軍接連倒下,但在緊要關頭,機槍突然停止了射擊。

姜墨林迅速將機槍扔進河中,隨即從腰間拔出二十發(fā)子彈的盒子槍,對準沖上來的敵軍,一槍一個擊倒十多個敵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奈何敵人真的太多了,終究還是包圍上來,團團包圍住了姜墨林。

姜墨林鎮(zhèn)定自若,拿起手中的盒子槍,對準了自己的脖頸,在砰的一聲槍響中,用最后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位年僅19歲的小英雄姜墨林,在抗日救國戰(zhàn)場上英勇地犧牲了。

姜墨林犧牲后,敵人搜查了他的衣兜,最終只發(fā)現了一張紙條,上面用紅鉛筆工整地寫著數十個字,其中八字格外顯眼,那就是:

“中國必興,日寇必亡!”

日本軍官看過后,憤怒將它撕成碎片,然后抓起姜墨林的遺體,扔進奔騰的二十八道河中。

姜墨林一生短暫而輝煌,以稚嫩身軀抗日救國,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用生命詮釋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姜墨林年紀雖小,卻是捐軀赴國難少年義士,將永遠被歷史銘記,他的精神永遠閃耀,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

聽到這兒,您有何感想,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參考文獻:

【1】中華英烈網.《姜墨林》.2013-12-27

【2】抗日戰(zhàn)爭紀念網.《抗戰(zhàn)英烈姜墨林:把最后顆子彈留給自己的小英雄》.2017-10-12

【3】百度百科.《姜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