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重要風險因素,減重后的體重反彈是臨床常見難題。盡管減重手術(如胃旁路術)能長期改善代謝指標,但約53%的患者在術后4年內會發(fā)生體重反彈。體重反彈是否影響長期健康結局?這一問題此前缺乏高質量證據。

近期,《Lancet Regional Health-Europe》(IF=13.6)發(fā)表了一項長達30年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對此進行了探究。結果顯示,減重手術后體重反彈(定義為相比術后1年的初始減重量,術后4年體重反彈≥20%)會顯著增加微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事件風險,但總體死亡率與維持減重者無顯著差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epe/article/PIIS2666-7762(25)00053-5/fulltext

研究方法

數據來源

本研究基于瑞典肥胖受試者(SOS)隊列,采用前瞻性匹配設計,對接受減重手術的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分析體重反彈對健康結局的影響。

1987年9月1日-2001年1月31日,共4047名肥胖患者被納入研究,其中2007人接受減重手術(胃束帶術18%、垂直帶狀胃成形術69%、胃旁路術13%),2040人為匹配對照組,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減重治療。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為:年齡在37-60歲之間,男性BMI≥34 kg/m2,女性BMI≥38 kg/m2。

排除標準為:既往接受過胃/十二指腸潰瘍手術或減肥手術、過去6個月內有胃潰瘍、過去5年內有持續(xù)或活動性惡性腫瘤、過去6個月內有心梗、暴食型飲食模式、濫用藥物或酗酒、存在減肥手術禁忌癥的精神問題,或存在其他禁忌癥。

基線檢查和隨訪

基線檢查于術前4周進行,隨訪包括體格檢查或問卷,安排在手術后0.5、1、2、3、4、6、8、10、15和20年,在基線和2、10、15、20年后收集空腹血液樣本。

分組

根據基線、1年隨訪、1-4年隨訪期間的體重變化,將接受減肥手術的人群分為體重反彈組和維持組

  • 反彈組(715人):相比初始減重量,術后4年體重反彈≥20%

  • 維持組(631人):相比初始減重量,術后4年體重反彈<20%

初始減重量定義為術后1年的減重量。

評估指標

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心梗/卒中/心衰)、微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癌癥發(fā)病率。

代謝指標

血糖、血脂、血壓(基線及術后2、10、15、20年檢測)。

主要結果

排除再次手術、數據缺失或手術后4年內或死亡的個人后,共1346人(67.1%)被隨機分配至體重反彈組(n=715)或維持組(n=631)。與維持組相比,體重反彈組的基線BMI較低(41.9±4.1 kg/m2 vs. 42.8±4.5 kg/m2)。中位隨訪時間為 27 年(IQR 24–29)。

體重指數、能量攝入和體力活動

術后1年:兩組均實現顯著減重(反彈組29.3±11.7 kg,維持組31.9±13.8 kg);

從術后1年到術后4年:反彈組平均增重12.7±6.6 kg,維持組體重基本穩(wěn)定(-0.6±7.3 kg)。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 減肥手術后體重反彈組(紅線)和維持組(黑線)BMI變化的絕對值(A)和相對值(B)

術后10年,反彈組每日熱量攝入更高,休閑時間體力活動更少(p<0.05)。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 減肥手術后體重反彈組(紅線)和維持組(黑線)的能量攝入(A)、休閑時間體力活動(B)和工作相關體力活動(C)變化

健康風險差異

結果顯示,與維持組相比,體重反彈組的微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較高,而總死亡率和癌癥發(fā)生率相似。各臨床結局的事件發(fā)生率、風險比和p值如下表所示:

反彈組(例/1000人年)

維持組(例/1000人年)

風險比(95%CI)

p值

微血管疾病

11.0

8.7

1.32(1.04-1.69)

心血管事件

15.7

13.0

1.22(1.00-1.49)

癌癥

11.3

10.4

1.13(0.90-1.42)

全因死亡率

12.4

12.4

1.04(0.85-1.28)*

*注: 死亡率HR為20年隨訪值,早期(5年)反彈組死亡率反而更低(HR=0.54)。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 減肥手術后體重反彈組(紅線)和維持組(黑線)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Kaplan-Meier 累積發(fā)生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 減肥手術后體重反彈組(紅線)和維持組(黑線)癌癥的Kaplan-Meier 累積發(fā)生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 減肥手術后體重反彈組(紅線)和維持組(黑線)微血管疾病的Kaplan-Meier 累積發(fā)生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 減肥手術后體重反彈組(紅線)和維持組(黑線)生存情況

代謝指標變化

在術后2-10年間,與維持組相比,體重反彈組的代謝指標惡化更為嚴重

?血糖:反彈組2型糖尿病風險是維持組的2倍(HR=2.01,p<0.001);

?血脂:與維持組相比,反彈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更低;

?血壓:與維持組相比,反彈組收縮壓更高(p<0.05)。

總結與討論

這項研究首次通過長期隨訪證實:大量減重后的體重反彈與微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增加相關,但未觀察到與預期壽命的相關性。此外,與接受標準減肥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減重手術后體重反彈組和維持組的死亡率都較低。這些結果表明,即使在部分體重恢復后,減肥手術仍維持了生存獲益。

這項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體重反彈并非預先設定的分析指標,因此當前分析屬于探索性研究,其結果可能存在偶然性;其次,研究采用的手術方式較為陳舊(如垂直束帶胃成形術),部分術式現已不再使用;第三,受試者以瑞典白人為主,外推至其他種族需謹慎;第四,可用于分析的樣本量受限,部分原因是術后1年和4年的體重數據缺失。

參考文獻: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5. doi: 10.1016/j.lanepe.2025.10126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