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家出版社,發(fā)現更多文學好書

No.250

談《戰(zhàn)爭與和平》
金 庸
(接上文)
“理想的改編應該是怎樣?”
據我個人的意見,合于理想的改編,應當是抽取這部巨作中的精華,重新編整,融化為一個戲劇性很強的完整故事。凡是娜塔霞、彼埃爾、安德雷等人的戀愛、激動、思想轉變等等,都要與拿破侖侵入莫斯科及敗退這件大事有密切聯(lián)系。如果沒有明顯關系的情節(jié),即使是非常精彩,也應該毫不可惜地刪去,以免頭緒紛繁。隨便舉一個例子:
托爾斯泰描寫彼埃爾的妻子愛倫和愛倫的哥哥安那托爾,把他們當成是俄國上層腐化貴族的代表,用以反襯一般人民的堅苦與英勇。電影中把這兩個人單純表現為對愛情不忠、行為放蕩的角色,顯然是沒有把握到作者深刻的社會意義。原作中愛倫的客廳是宮廷貴族們的集中地,當法軍攻進了國境的時候,這些人還是滿口法國話,說法國人如何有文化,拿破侖如何偉大等等。用電影來表現對比是最容易也是最有力的。如果在描寫這群無聊腐化的人之后接著描寫戰(zhàn)場上的慘況,描寫商人怎樣放火燒掉自己的商店以免資敵,街頭人民怎樣與法國人打架,傷兵們如何憤慨,工人群眾怎樣打死賣國賊奸細,等等,再描寫朝臣們怎樣勾心斗角,愛倫等這些人怎樣窮奢極欲地飲宴跳舞、怎樣在豪華的戲院中看法國戲,等等(這些全是原作中所有的),那就很清楚地表達了原作的精神,愛倫這個美女在電影中就發(fā)生重要作用。
“安德雷與彼埃爾這兩個人表示什么?”
有些批評家指出,這兩個人代表著托爾斯泰自己的兩個方面,他性格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方面。安德雷頭腦清醒,意志堅強,有非凡的天賦智慧,漂亮而精明強悍,為了權力與榮譽緊張地行動。他極能自制,內心熱情充沛。不過他也有貴族的傲慢和固執(zhí)。彼埃爾和他截然不同,他是肥大而難看,行動笨拙,精神散漫,好脾氣,意志薄弱,常常走到道德墮落的地步(生了個私生子),但在清醒之后,集中了精力去探索人生的意義。他熱衷于宗教,后來又全盤地接受了宿命論與不抵抗主義,最后接近十二月黨人的思想。他動蕩不定的精神反映出他是在努力追求真理,然而沒有獲得確定的結果,這正是托爾斯泰本身的經歷。
兩個人都愛國,與腐朽貴族的生活不能調和;都是站在地主的立場而試圖改善農奴的生活,然而沒有成功。兩個人是純潔而崇高的人,相互間有很好的友誼,而且,兩個人都愛著娜塔霞。

1956年電影《戰(zhàn)爭與和平》劇照
“娜塔霞是怎樣一個人?”
托爾斯泰的夫人在結婚以前曾寫過一部小說,主角是她自己與她妹妹塔妮亞。她把書中的塔妮亞改名為娜塔霞。托爾斯泰后來寫《戰(zhàn)爭與和平》,娜塔霞就是以塔妮亞為模特兒的,這是托爾斯泰寫得最生動的女性。一般說來,少女的個性并沒有充分發(fā)展,除了描寫她的天真活潑之外,很難做深刻的刻畫。然而娜塔霞不但溫柔甜蜜,而且心地良善、感覺敏銳,有時孩子氣,有時又有母性的慈愛。最主要的,她是一個純樸的俄羅斯姑娘,她熱愛俄羅斯人民、愛大自然、愛祖國的文化,對于上層貴族社會的法國化完全不能接受。
柯德莉夏萍演這角色確實很動人,她把娜塔霞演得很可愛,同時有強烈的個性。
有人對于她愛情的不穩(wěn)定不能理解。為什么她忽然愛上那個花花公子安那托爾呢?這不是她性格中的一個大缺點嗎?在原作中,娜塔霞在做小姑娘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情人保理斯,而她與彼埃爾結婚后,變成了一個啰嗦、相當庸俗、只注意兒女、常常沒來由地妒忌的婦人。我覺得這是托爾斯泰忠于生活的描寫,是他藝術上偉大與深刻的地方(王智量先生在發(fā)表于《文學研究集刊》上的文章中認為,這是由于托爾斯泰輕視女性的反動思想作祟,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在那個時代,一個可愛的少女與地主貴族結婚之后,極可能慢慢變?yōu)橛顾锥鴽]有光彩,這是真實的生活。同樣的,當她在性格還不穩(wěn)定的時候,也可能受壞人的欺騙,這也是真實的生活。不過電影沒有那樣多的篇幅來詳細描寫她性格的成長發(fā)展,來刻畫她的心理過程,不提她的將來是好的,不提她小時候的保理斯也是好的,甚至,安那托爾引誘她私奔的情節(jié)雖然重要,但因為電影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我想這個情節(jié)也還是刪去了的好。因為說了這個事件而不去表現前后各種微妙曲折的關系,就無可避免地損害了娜塔霞的性格。
“拿破侖和庫圖索夫”
托爾斯泰認為,歷史是由命運決定而不是由人決定的,在大會戰(zhàn)中,法俄雙方總司令所有的命令根本都沒有被執(zhí)行。他認為拿破侖愚而自用,庫圖索夫相當的老朽而無能為力。但另一方面,他又描寫庫圖索夫怎樣鼓舞著軍隊的士氣,指出戰(zhàn)爭的勝負不是決定于軍力、武器、陣地,而是決定于士氣。因為法軍軍心不振,而俄國舉國一致地要決一死戰(zhàn),終于拿破侖被打敗了。電影根據托爾斯泰的理論而描寫這兩個統(tǒng)帥,以致拿破侖固然驕橫庸愚,庫圖索夫也沒有顯出他英明決策、忍辱負重的一面。原作中有一個場面是寫得極好的:拿破侖趾高氣揚地發(fā)號施令,而庫圖索夫卻在簡樸的農舍中召集將領開會。一個六歲的農家女孩在火爐邊望著他們爭辯,她同情“爺爺”(庫圖索夫)而反對“長袍子”(一個貴族將軍),因為“爺爺”曾慈愛地給了她一塊糖。撤出莫斯科的討論通過這小女孩的眼睛而展示出來,顯得十分的動人。電影中仍舊有那女孩,但絲毫不起作用,沒有讓觀眾接觸到庫圖索夫性格中那種深厚、純樸,和農民十分接近的性格。

1956年電影《戰(zhàn)爭與和平》劇照
“戰(zhàn)爭場面”
電影的戰(zhàn)爭場面十分巨大,波羅既諾之戰(zhàn)中法國騎兵的沖鋒尤其輝煌,渡口法軍的擁擠也表現得令人驚心。主要的缺陷是沒有表現雙方士氣的對比。如果國泰戲院重映一下蘇聯(lián)片《大敗拿破侖》,其中的戰(zhàn)爭場面不論規(guī)模、戰(zhàn)斗的激烈程度,對戰(zhàn)爭解釋的正確等等,都勝過本片。觀眾們可以拿來對比參考一下。
“總的評價怎樣?”
盡管指出了不少缺點,但我仍舊以為這是一部相當好的影片,與西歐與美國一般影片相比,甚至可以說是極好的。它很忠實于原著,雖然改編得不十分理想,然而與托爾斯泰原著是相當接近的。它顯得有點混亂,但俄國人民英勇抗戰(zhàn)以擊敗侵略者的史事,還是在銀幕上頗為動人地、大規(guī)模地表現出來。
導演處理得很平穩(wěn),雖然,有些場面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而突然中止了,毛病就在于只求根據原作而造成了電影藝術上的缺陷。攝影精彩,彼埃爾與人決斗那一場景,尤其是杰作。
除了夏萍外,亨利方達也是很好的。夏萍在大戰(zhàn)之后沒有什么改變,這是一個缺點,在原作,彼埃爾在戰(zhàn)后與她相遇時根本不認識她了(這更有戲劇性,更表現了戰(zhàn)爭對人的影響)。米路花拉似乎缺少了一點光彩。
1957年3月19日
(完)

作家出版社傾力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金庸散文》
金庸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顧,點擊關注
2025年,作家出版社為讀者準備了這些好書
《在 或不在》:“最美的書”到底有多美
新書推薦 | 《大海風》: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北方漁業(yè)史與航運史

排版:鄧 寧
編輯:祁創(chuàng)祎
一審:劉豈凡
二審:劉 強
三審:顏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體矩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