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個帖子:

媽媽讓4歲的小女孩靠墻面壁,只是因為女兒在外面膽小,不敢說話,在幼兒園里不敢舉手……

媽媽說自己不停地鼓勵女兒,軟的、硬的都來過,女兒沒有任何改善,可氣人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著那個小小的孩子被媽媽罰站,我的第一反應是:連你也要欺負她。

你又忘了,在產(chǎn)房看到娃的第一眼,你心里想的是,只要娃健康快樂

連媽媽也在否定她,就是在以家長的身份欺凌她。

膽小的人最怕孤獨,她每一個退縮的選擇,都是在獨自忍受因與眾不同而產(chǎn)生的孤獨。

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接受她的安靜、孤獨、猶豫,接受她自然的天性。媽媽以罰站的方式逼迫她,就是在否定異類化她。

孩子害怕老師、躲避老師,害怕提問,這非常正常,沒有什么錯,不至于被體罰,只是不符合大人的期望而已。

反而媽媽苛待孩子,威逼利誘孩子,才是傷害孩子最深的。

孩子這樣,父母更要去關愛她的感覺,而不是懲罰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個孩子天生就不同,有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有的孩子就是會帶著很多恐懼,這都是很正常的。

我們不應該因為一個那么小的孩子,帶有害怕的情緒就加以苛責,把她和別的孩子區(qū)分開來,并稱之為“不正常”。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逼他外向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逼他外向

我閨女的性格也是比較慢熱,小時候經(jīng)常被爸爸奶奶貼上不懂事、不叫人、膽小的標簽,有人逗她玩,小朋友找她玩甚至都會哭。

但是我每次都鼓勵孩子,沒關系的,等過一會我們熟悉了、認識了就好了。

帶她出門看到喜歡的東西,都會教娃打招呼:公交車你好,小螞蟻你好,小狗你好……

到現(xiàn)在娃越來越開朗了,看見人會主動打招呼,主動叫人特別棒。

所以啊,不用太焦慮,接納娃的一切,相信她是全世界最棒的寶貝就好了!

如果孩子缺乏公眾場所處事的能力,應該父母手把手帶著她進行公眾社交。

比如去餐廳一起點菜,去車站一起買票,去公園去街道一起做公益活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幾次下來,孩子因為有了處理事情的樣本,就不會再恐懼、無措。

教孩子為人處事,說話技巧,處事方式本就是家長的責任。

可是有太多的家長,根本不教,卻在偶爾幾次一起出門,想起來要鍛煉孩子了,直接在背后把孩子推到前面。

孩子不懂不會,就要呵斥責備孩子膽小怕事。

孩子來到世上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的,如果有家長做榜樣,學習很快的。

前段時間在小區(qū)里,看到一個奶奶,也是使勁推送小女孩,要她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說什么“你怎么那么膽小”之類的話。

小女孩滿臉的眼淚,看得我很揪心,多想上去抱抱她。

內(nèi)向與外向只是形式上有差異,但并無高下之分。

我們很多父母還是秉承著“會說話多、和人打交道才不會吃虧”這種思想觀念。

其實,只要沒有到影響正常生活的程度,大可不必對孩子的“內(nèi)向”橫加干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內(nèi)向不是病,只是一種性格

內(nèi)向不是病,只是一種性格

閨女班里有個小男孩,在被選上去國旗下展示的時候說:老師,我不喜歡上臺,不想被大家盯著看。

班主任說:好的,那我換一個愿意表演的同學。

允許在不影響、不傷害其他人情況下的各種性格的孩子,沒有固定的好孩子模板。

多好啊!無論是老師,還是勇敢說出自己想法的那個小男孩。

人都說,每個孩子都很特別,可大人卻都千篇一律。

每個孩子都有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我們當大人的,呵護、肯定他的方式就好啦,孩子健康成長就是最好的。

內(nèi)向不是病,只是一種性格。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小孩子該像什么樣子,也沒有標準答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發(fā)掘孩子的優(yōu)點,讓孩子健康成長,就是父母該做的。

為什么不同就是錯的呢?為什么必須大家都一個樣子呢?

我身邊就有一個媽媽,一直努力把性格偏內(nèi)向的女兒,改造成了她心目中的外向。

因為我從小看著這個女孩成長,現(xiàn)在總覺得這個女孩怪怪的,盡管在其他人看來她很優(yōu)秀。

我想這種怪,大概就是因為靈魂和外表被迫相悖造成的吧!強行改變孩子的性格,感覺就是讓孩子最終性格扭曲。

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沒必要誰模仿誰。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

內(nèi)向只是一種性格 ,不是缺陷。

外向的人是通過社交來汲取能量,而內(nèi)向的人剛好相反。社交不僅不能讓他們充電,還會消耗他們的能量。

他們是通過獨處來汲取能量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要拿別人的條條框框去束縛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別之處,讓他用自己的方式擁抱世界。

我們該做的不是指責和批評,而是學會接納,學會擁抱。

內(nèi)向的孩子,不僅內(nèi)心細膩,他們有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見解,請尊重他們的想法。

聰明的父母,從不會逼著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而是幫助孩子,坦然地接納自己,擁抱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