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提到東吳名將,許多人會想到周瑜的“羽扇綸巾”,或是陸遜的“火燒連營”。

然而,有一位將領在《三國演義》中飽受爭議,甚至被貼上“背刺小人”的標簽,正史卻是一位人品與能力俱佳的智勇名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千百年來,人們對他褒貶不一,全因白衣渡江一事,此舉導致關羽授首、孫劉破裂。

沒錯,他就是呂蒙。但真實的呂蒙,卻是一個從草根逆襲為一代名將的勵志典范。

演義中的“反派”,正史里的寒門英雄

演義中的“反派”,正史里的寒門英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國演義》中,呂蒙因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敗亡而被塑造成“陰險狡詐”的形象。羅貫中為了突出關羽的悲情,將呂蒙的軍事行動簡化為“背信棄義”,甚至安排他“被關羽索命而亡”的荒誕結局。

但翻開《三國志》,呂蒙的形象截然不同。他出身寒微,少年時因家貧投奔姐夫鄧當,在軍中從小兵做起。當時沒人能想到,這個“粗鄙無文”的年輕人,日后會成為東吳的頂梁柱。

從“吳下阿蒙”到“國士無雙”

從“吳下阿蒙”到“國士無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呂蒙的逆襲,始于孫權的慧眼識珠。據《江表傳》記載,孫權曾勸呂蒙讀書:“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呂蒙起初推脫軍務繁忙,孫權卻訓斥他,認為再忙也沒有自己忙,身為君王的自己都懂得多讀書,作為臣子更改如此!這番話點醒了呂蒙。他開始手不釋卷、研讀兵書史冊。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便源于此。魯肅曾輕視呂蒙,但一次會談后驚嘆:“你如今的才略,已經不是吳下阿蒙了!”來自原本瞧不起之人的親口稱贊,可見這評價含金量之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一介武夫到文武兼?zhèn)涞慕y(tǒng)帥,呂蒙的蛻變堪稱勵志教科書。

奪荊州:戰(zhàn)略家的遠見,非小人之謀

奪荊州:戰(zhàn)略家的遠見,非小人之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呂蒙提出“取荊州”的戰(zhàn)略。在《三國志》中,這一計劃絕非“偷襲”,而是深思熟慮的軍事決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關羽北伐襄樊,荊州守備空虛。呂蒙敏銳抓住戰(zhàn)機,以“裝病示弱”麻痹關羽,再率精銳“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奪取南郡。此舉不僅瓦解了劉備集團對長江上游的威脅,更讓東吳全據長江天險,與曹魏、蜀漢形成鼎立之勢。

連毛澤東都評價:“呂蒙如不折節(jié)讀書,善用兵,能攻心,怎能一舉奪荊州?”

仁將風范: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仁將風范: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呂蒙的軍事才能不僅在于戰(zhàn)術,更在于“攻心”。奪取荊州后,他嚴令士兵不得騷擾百姓,親自慰問關羽部將的家屬,甚至送藥給城中病患。原本敵對的荊州軍民,竟紛紛歸附。

《三國志》記載,關羽敗走麥城時,部下士卒離散,根源正是呂蒙的“懷柔政策”。這種“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智慧,遠超演義中的狹隘刻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英年早逝,孫權痛呼“天妒英才”

英年早逝,孫權痛呼“天妒英才”

呂蒙的巔峰之戰(zhàn)剛剛落幕,命運卻給他開了殘酷的玩笑。奪取荊州后不久,他突發(fā)急病去世,年僅42歲。孫權悲痛不已,為其守靈減膳,甚至專門修建廟宇紀念。

后世常詬病呂蒙“短視”,認為奪荊州引發(fā)夷陵之戰(zhàn)。但根據《三國志》記載,呂蒙臨終前曾向孫權推薦朱然、陸遜接替自己,而正是陸遜在夷陵大敗劉備,保住了東吳基業(y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呂蒙的戰(zhàn)略眼光,早已為東吳鋪好后路。

毛澤東為何盛贊呂蒙?

毛澤東為何盛贊呂蒙?

近現代為呂蒙正名者不乏其人。

毛澤東讀《呂蒙傳》時批注:“呂蒙如不折節(jié)讀書,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當東吳統(tǒng)帥?我們解放軍許多將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讀《呂蒙傳》?!?/strong>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毛澤東眼中,呂蒙的“逆襲”不僅是個人的奮斗史,更揭示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

近年來,歷史學者也重新審視呂蒙,認為他是“三國最被低估的統(tǒng)帥之一”。

結語:草根逆襲,何須演義添彩?

結語:草根逆襲,何須演義添彩?

呂蒙的一生,始于貧寒,成于勤學,終于功業(yè)。他無需《三國演義》的戲劇化加工,僅憑正史記載就足夠震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演義的丑化,后世的抹黑,終究抵不過越來越多人對他客觀公正的認知。擱現在說,就是踩一捧一。

我們在頌揚關公的義薄云天時,也要承認呂蒙的國士無雙。他倆之間的恩怨,說到底是國與國之間的利益沖突。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那么在你心中,呂蒙能否躋身三國一流名將之列?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友善交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