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請關(guān)注+置頂我。謝哈。

好吃的人,哪兒都想去

對于一位真正的美食家,

潮汕是一個不能不去的地方。

因為這可是“中國美食界的一座孤島”。

—— “食神”蔡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

潮汕牛肉火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潮汕,你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定是牛肉火鍋。牛肉按從瘦到肥的順序?qū)⑽寤ㄖ?、匙柄、脖仁、吊?、肥胼、胸口朥依次下鍋,小火慢煮,水溫還必須控制在80-85度,因為肉的蛋白酶凝固點為65度,猛火會讓肉表層的蛋白酶迅速凝固,鮮嫩的口感便會大打折扣。

牛肉按照牛的不同部位精心分類,每個部分都被賜予一個尊貴的名字:牛肉胸前的那塊脂肪叫胸口朥;牛腹部上的一條肉叫肥胼;牛脊背上長長的一條肉叫吊龍;最精貴的是牛肩胛上突起的一小塊肉,叫脖仁……每個部分肉的口感都不相同,涮法亦各有講究。

食材考究如此,湯底自然不能宣兵奪主。與以辣味取勝的重慶九宮格相反,潮汕牛肉鍋極為注重突出食材本身的鮮味,因此湯底、蘸料都必須清淡。

最常選用的湯底有清水和牛骨清湯兩種。等湯底沸騰,舀出一碗,再撒上一層芹菜沫,趁熱呷上一口,從喉嚨到胃都清爽通暢,可以敞開肚皮迎接牛肉了。

汕頭是個小城,陸地面積很小,養(yǎng)殖業(yè)也不發(fā)達。這里使用的牛肉大多從四川、貴州一帶千里迢迢運來,珍貴得很,所以才會有潮汕牛肉火鍋這樣如此細致考究的吃法:牛必須食用當(dāng)天宰殺,越新鮮越好,不冷凍,不排酸?!耙活^牛從屠宰到餐桌不超過6小時”。

大多數(shù)潮汕菜在外地都難以復(fù)制,潮汕菜對食材本身要求近乎苛刻,重產(chǎn)地,重新鮮度,且以海鮮為主。

2

潮汕蠔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蠔烙臺灣地區(qū)稱為蚵仔煎,也是潮汕地區(qū)必吃的名小吃,屬于粵菜系。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蠔烙,是用地瓜粉溶于水,拌蔥珠,在一個平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再下蛋花,取起蘸魚露吃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

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zhèn)各地,制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jīng)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yīng)該是民國初年,位于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秦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jīng)營“蠔烙”,在選料上十分嚴(yán)格,專門選取饒平?jīng)G洲出產(chǎn)的珠蠔,采用優(yōu)質(zhì)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制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于泰裕盛老店制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dāng)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qū),持續(xù)達半個世紀(jì)之久。

3

潮汕咸水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咸水粿”外觀是一個由米漿做成的如同小碟子的粿皮,中間是盛放著熱的菜脯干,色澤嫩白,口感潤滑。粿皮無味但有嚼勁,配上菜脯干的香甜和芳咸,成為一道具有潮汕特色的民間小吃。有的也可以加上辣椒醬或者甜漿,使得咸水粿味道更重,更美味。

“咸水粿”一般以小吃攤點的形式出賣,攤主先把粿皮蒸好備用,而菜脯干切成丁,加入蒜蓉,用小爐子微熱,現(xiàn)做現(xiàn)賣。

4

潮州春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潮州春卷,金黃通透,皮薄似一層酥沙。外酥內(nèi)嫩,內(nèi)陷主要是青韭、香芹等新鮮時令菜,再佐以肉絲、香菇碎、肉碎、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量加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咬一口,滿城春意,便在這酥脆之間。滿滿的春味融入唇齒,骨子間暖暖的春意悄然涌動。

早在古代,潮州人就有吃春卷的習(xí)俗,在古時,春餅又稱“春盤”, 相傳在距今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時,就有春盤問世了。春盤,即在立春日用蔬菜、餅餌、果品、糖果等匯集成盤,饋贈親友,取其生發(fā)迎春之意,象征一元復(fù)始萬象更新之吉祥。春餅傳至近代,又衍變成春卷,與春餅并行,是一種潮州民間著名小吃。不過,餅皮攤得更薄,卷入陷料封口后,再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起來特別香脆可口,不僅立春日吃,一年四季均可吃了.

5

潮州薯粉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薯粉用水噴濕拌勻,置于圓缽中,用手猛轉(zhuǎn),轉(zhuǎn)著轉(zhuǎn)著,漸漸凝結(jié)成一粒一粒像魚目一樣的小丸子,曬干后備用。民間把它叫“丸仔”。用時把丸仔煮熟放糖即成甜丸。

6

鴨母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潮汕糖水,原名是糯米湯圓。鴨母捻,首創(chuàng)于清代初年,原名糯米湯圓,類似于北方的湯圓,但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游蕩的意思。它與湯圓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外形,而且在潮州不同的餡料有著不同的形狀,比普通湯圓稍微大一點,沒有全圓的形狀而是有了一個小角,這就是“捻”的效果,也使其更形象的按上了此名。鴨母捻加上鵪鶉蛋、銀耳、蓮子、百合、白果、綠豆等配料,一碗小甜點,應(yīng)有盡有,十分清甜.

據(jù)傳,宋代已有元宵節(jié)家家吃湯圓的習(xí)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團圓之意。清代水粉湯圓用水粉作湯丸,滑膩異常,中用松核桃、豬油、糖作餡,或嫩肉去筋絲捶爛,加蔥末秋油亦可。水粉的制法:以糯米浸水一日夜,帶水細磨,用布盛接,布下加壓以去其渣,取細粉曬干備用。此法一直流傳。

現(xiàn)以潮州市太平路尾傳統(tǒng)名店胡榮泉制作的鴨母捻最為正宗。

胡榮泉的“鴨母捻”,就是廣州,客屬的大(米志)耙<潮稱落湯(米志)>包上甜餡。昔時胡榮泉店中有一姓鄭名手,他做的“鴨母捻”,潔白柔韌甜滑。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漿,再把粉漿倒進一個質(zhì)地較疏的布袋中,讓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來,到一定時間,使?jié){粉保存適當(dāng)水分,然后倒出來用力揉壓,直至它又柔又韌,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志)耙皮,包上精制的黑、綠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冊、香黃片制的)甜餡,捏成一粒粒較荔枝果大些的“鴨母捻”,放進白糖湯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湯;冬夜夏日進店去,來它一碗,不太甜,也不過飽。潮州人多喜歡它。

由于時間的推移,胡榮泉前名手已年老離去,店也改營餅食,但潮城還有幾檔賣甜湯,“鴨母捻”的,以下市的一檔,顧客們認(rèn)為較有昔時風(fēng)味。

7

潮汕鹵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潮菜中最具影響和最傳神的作品之一就是“鹵味”,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廣東十大經(jīng)典名菜。其中以磷溪鎮(zhèn)溪口獅頭鵝為主。風(fēng)格獨特的鹵制食品;鹵汁里面除了常規(guī)的老抽、生抽、料酒、白糖等調(diào)料,還包括用八角、花椒、桂皮、小茴、丁香、砂仁、香葉、羅漢果、蒜頭、鮮芫荽頭或干芫荽籽等超過15味的一個鹵料做成的“藥包”;鹵料在下鍋前,需要先行加工,有些香料需要炒制使其香氣溢出;制作專門的鹵湯時用肥豬肉、老母雞、筒骨或排骨等加上醬油、帶殼桂圓等熬煮。

潮汕人吃鹵鵝,兩樣?xùn)|西是標(biāo)配——芫荽和蒜泥醋。

鹵鵝斬件裝盤,芫荽切斷點綴在上頭,蒜頭搗碎裝碟,加少許白糖,倒入適量白醋即可,鹵鵝吃時夾點芫荽,蘸適量蒜泥醋,芫荽增香,蒜泥醋解膩,口感飽滿,回味悠長!

8

糕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糕粿是用優(yōu)質(zhì)白米漿逐層加工蒸熟,制作時先將糕粿切成均勻小塊,加入魚露,紅甜豉油調(diào)勻,以小火略炒至糕粿面色赤紅入味,然后下平底鍋(煎盤)用豬油以文武火候?qū)⒏饧@面色煎赤,加入白糖炒勻,再和入鮮蝦、豬肝、瘦肉、鮮蠔等多種配料,淋上蛋液煎炒,加入沙茶辣椒醬、味精、魚露、雪粉水,上湯炒勻.

汕頭新興街新興餐室老徐炒糕粿是潮汕有名的炒糕粿店之一。老徐炒糕粿的創(chuàng)始人叫徐春松,原籍潮州。開始,他沒有固定的鋪面,只是挑竹架擔(dān)子走街串巷地做炒糕粿生意,后來,名聲越來越大,便開設(shè)了茂成號專營店。當(dāng)時,汕頭埠炒糕粿的店鋪和攤販不止老徐一家,但只有他的炒糕粿炒出了名。茂成號經(jīng)常門庭若市、座無虛席。有的顧客遠道而來,見等了很久,炒糕粿還遲遲未能上桌,便不耐煩地催促:“猛”一點嘛!可老徐笑笑說:孬“猛”的,炒糕粿就是要炒夠火候才好吃的!由于老徐的炒糕粿比較講究質(zhì)量,經(jīng)濟實惠,又精工制作以及多種輔料合理搭配,使炒糕粿成品呈現(xiàn)外觀五彩艷麗,味道香甜微辣,口感酥脆香嫩,很是吸引各方食客。如今,老徐炒糕粿的真?zhèn)髅隇樾屡d街新興餐室。掌勺的是他的徒孫,也就是老徐炒糕粿的第三代傳人。

汕頭月眉灣酒樓鐵板糕粿的鐵板糕粿也別具特色。鐵板糕粿是在傳統(tǒng)糕粿制法的基礎(chǔ)上,吸取粵菜鐵板的烹調(diào)方法加以改進而成,使之更新穎,更符合現(xiàn)代飲食潮流。傳統(tǒng)糕粿的主要配料為豬肉、蝦米、蛋等,并使用厚褗煎的方法,而鐵板糕粿在原料、配料上則突出全素的特點,使用番茄、菜心、青蔥等作配料,使其色澤更鮮艷,且符合當(dāng)前綠色餐飲的飲食潮流;在烹制方法上,則吸取粵菜鐵板的烹調(diào)方法,將在鍋中炒好,調(diào)制好的糕粿和燒熱的鐵碗,一起端上桌,在客人面前將糕粿倒入鐵板上,即時升騰起陣陣香氣和熱氣,給客人一種觀賞性,增加了就餐氣氛,而且使用鐵板這一餐具,更加美觀,還起到保溫作用。

9

豬腸脹糯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豬腸脹糯米是廣東潮汕地區(qū)普寧古城洪陽的一種地方民間傳統(tǒng)小食。豬腸用鹽內(nèi)外洗凈,要取壁厚的豬大腸較好。糯米泡水三小時后蒸熟,冬菇泡開,五花肉切薄片,肉片、花生、蝦米等輔料分別炒出香味,調(diào)好味,與糯米混在一起灌入豬腸中,為了防止糯米等輔料溢出來,要用牙簽封口。把灌好的豬腸放入水鍋中煮熟,等煮熟之后可撈起來晾干去掉水分。撈起來斜切片裝盤,最后可準(zhǔn)備一小碟甜醬油做蘸汁,豬腸漲糯米沾上甜醬油,美味中的極品。

原廣東省宣傳部副部長李雪光同志曾專程到洪陽品嘗,贊不絕口,稱之為“天上佳肴”。

在汕頭小吃中,豬腸漲糯米也是很著名的。不同的是用桔油蘸來吃的。帶上桔子香味,所以更加開胃。

該小食四季皆宜,不僅潮汕人喜歡,也為四方游客所喜嘗。

10

豬肉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采用傳統(tǒng)工藝精工制作,挑選豬、牛的背肌或腿肌,肉加工、切片,配以優(yōu)質(zhì)白砂糖、芝麻醬、魚露及香料,經(jīng)攪拌、腌漬、攤篩、焙烙、烘烤、脫水而制成,風(fēng)味獨特,色、香、味俱佳。

11

潮汕豬肉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豬肉粽,是廣東潮汕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歷史悠久,馳譽中外。尤其以樟林老喜利和澄城老山合最為著名。與豬頭粽齊名的還有澄海的豬肉脯。將干粽葉、干香菇、干蓮子、干海米、干貝、綠小豆和糯米分別泡入水中至其發(fā)起(其中糯米和綠小豆至少要泡2個半小時以上)。搭配著各種餡料,如干粽葉、干香菇、干蓮子、干海米,滿滿一口的美味。

關(guān)于潮汕小吃豬頭粽亦有美麗的傳說。相傳,潮汕人吃豬肉時,都把豬頭扔掉,只吃豬身。豬頭的冤魂不服氣,就告到閻羅王處,閻王也認(rèn)為有理,就一狀把潮汕人告到玉皇大帝那兒。玉帝要求鄉(xiāng)里人在七七四十九天內(nèi),用豬頭肉做一道天下美味。潮汕人急了,他們夜以繼日,想啊,做啊……終于,在最后一天,一個潮汕人用豬頭剁成碎、曬干,加上絕密的香料,再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道工序,終制成了今天美名遠播的潮汕小吃豬頭粽。

氣味和滋味會在形消之后長期存在,即使人去物毀,唯獨氣味和滋味長留,深入到生命的骨髓里。縈繞在心頭的思鄉(xiāng)情緒,隨氤氳的“粽”香與清冽的酒氣漸漸遠去……

澄海豬頭粽以澄城的“老山合”、樟林的“喜利”、蓮陽的“老雷”等店所產(chǎn)的最為有名。它們都是自清代以來一直營業(yè)的老店。這些名店制作的豬頭粽,銷往全國各地并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國。

老山合豬頭粽是澄城城北黃氏垂裕堂第10世黃欽山所創(chuàng)制,肇店于澄城樹仔腳火燒橋頭,鋪號“山合老店”,飲譽8代共200余載,以其制作精巧,奇香獨特,耐人尋味而著稱于世。山合豬頭粽制法考究,選料精工,配方獨特。特別是該店按照“先旺后文,若旺若文,文旺結(jié)合”之火候,先后下鍋烤制定規(guī)。故而具有香遠幽發(fā),余味無窮之特點,成為早點、夜宵佐餐之佳品。黃欽山后代子孫秉承祖先絕技精心制作之豬頭粽,名聞中外。

12

肖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肖米是廣東潮州地區(qū)的傳統(tǒng)小食,屬于潮菜。在過去潮菜筵席中,往往被作為配桌點心。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制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么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潮州的肖米,起源于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qū),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面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dāng)街?jǐn)[賣。由于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zé)崴?,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后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于“燒賣”的一種小食。

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制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么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過去由于生活水平低,潮州肖米餡的原料也較粗,故為了使質(zhì)粗的餡增加味道,往往在餡中加入炸香的[魚帝](鐵)脯末?,F(xiàn)在潮州肖米餡的原料質(zhì)量好,故也就很少人加入[魚帝]脯末了。

潮州肖米的皮制作十分精細,以面粉加入雞蛋,反復(fù)搓揉成面團,略為靜置松筋之后,搓成細長條形,再切成小小的粒,案板上以生粉作培粉,用特制的肖米棍(用木制成一圓球,一小木棍從中間穿過),將其壓成直徑約5厘米的圓片。肖米皮要求中間稍厚,四周略薄,且要求呈不規(guī)則的菊花狀。

13

魚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就是一條魚,“以魚當(dāng)飯”,可見魚在潮汕人生活中特殊而奇妙的地位。魚飯也就是潮州的“凍魚”,經(jīng)常以巴浪魚、秋刀魚、烏魚等做成“魚飯”。擺魚的技巧是制作魚飯的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鍵一步。將魚洗凈擺在魚籃中,放進燒沸的魚湯里面煮,直到魚眼珠突出或用手按魚肉有彈性時即說明魚已熟;魚熟取出,必須用魚湯在魚面上澆上一遍,去掉魚面的泡沫,使魚潔凈,美觀;魚取出后,必須斜放在地面上,使魚籃里面的湯迅速流出,而不可以平放,然后晾干;吃的時候可以凍吃,也可以再把它煎熱或者蒸熱。

14

油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翻砂麻花和拔絲做法差不多,把炸熟的麻花隔一會后,再一次將麻花放入油中,以除去水汽,然后用白糖加水適量,放入鍋中煮,到糖水象膠水一樣粘時(不能等糖水變焦),即迅速將麻花放入,火速用力撈起,并馬上從爐上拿開。這樣,就成了如雪如冰,觀之令人悅目,食之香脆得連舌頭都咽下的潮州有名小吃翻砂麻花,是潮州工夫茶的搭配之一

15

雞腸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畬鵝粉,也稱雞腸粉,鳳凰鎮(zhèn)三大特產(chǎn)之一(茶、浮豆干、畬鵝粉),一般作法是炒香菇蝦米或尤魚,也可作火窩料,香爽可口,做法有講究,粉要買色偏赤黑,白色不要(加了漂白料),炒之前粉條要先用沸水浸至手感偏柔而不硬,再用涼水浸涼,撈起來滴干就可下鍋。

16

豬腳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豬腳圈可不是真的豬腳,而是用包菜、蘿卜、花生等食材,勾芡上面粉,放到油鍋中炸出來的圓形煎餅一類的食物。制作豬腳圈需要有特制工具,所以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炸熟的“豬腳圈”不僅色澤十分惹人喜愛,而且有一股香噴噴的誘人香味,叫人饞涎欲滴,吃上一口,頓覺香脆可口,味道甚佳,吃后更是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柏i腳圈”既可作為一種美食來品嘗,還可作為用來送飯的“物配”,真是一舉兩得。

17

韭菜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種用做祭祀用的風(fēng)味小吃。每年的"春節(jié)"和"冬至日"還有祭祀先人都要用到"菜粿"。透明的皮看著好誘人,韭菜控不要錯過。“菜粿”的做法通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做“粿皮”,再來就是做 餡料 ,餡料通常是 韭菜 ?!凹@皮”是以米粉加少少水在用慢火在鍋里攪拌,攪拌團狀,再撈出來,加少許冷水揉搓成一大團,放一邊冷卻。接下來就是餡料,餡料以 韭菜 為主,韭菜做餡料前要提前一天把韭菜洗凈晾干水分,做好事前準(zhǔn)備就可以開始做餡料了,把韭菜切細細的小顆粒,0.5cm左右,裝起,加適量的鹽,少許豬油和少許食用堿,接下來就是包“菜粿”,把冷卻下來的“菜粿皮”抓一小團用雙手的手掌搓成一圓團,再壓成餅狀,用左右手的食者和拇指夾住“菜粿皮”慢慢的拉大,使“菜粿皮”變大變薄,然后加餡料再像包包子一樣包起來。最后是蒸,一籠(約10個)大火蒸10~15分鐘。

18

隆江豬腳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得名于原產(chǎn)地--揭陽市惠來縣隆江鎮(zhèn)。其鮮美的味道和彈嫩糯香的口感加以本鎮(zhèn)特色米飯組合成了隆江豬腳飯,肥而不膩,入口香爽,深受廣東人民的喜愛。相傳,隆江豬腳飯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jù)說一開始并不叫隆江豬腳飯,而只叫豬腳飯。由一位有名的廚師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才創(chuàng)造出了這道人人喜愛的美食。傳言,由于廚師兼老板不差錢,這位廚師兼老板采用了高價的銷售手段來提高自己及豬腳飯的名氣與檔次。所以即使是在唐朝這繁榮的時代,吃隆江豬腳飯也成了一種“奢侈的享受”,人們都會以吃過豬腳飯而引以為豪。后來之所以更名為隆江豬腳飯,據(jù)說是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在潮州任職時興辦教育,興修水利,傳播中原地區(qū)先進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文明,還為潮州人民除掉了人人生畏的鱷魚,使百姓安居樂業(yè)。為了感謝韓愈為潮州百姓做出的貢獻,當(dāng)?shù)卮蟾簧檀沓敝莅傩照垇砹藦V東幾位相當(dāng)有名的大廚宴謝韓愈。隆江豬腳飯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其大廚之一。韓愈對隆江豬腳飯的鹵香和肥而不膩的口感大為贊賞。從此隆江豬腳飯名揚四海,倍受廣東人民的歡迎。

19

砂鍋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粥之中,可以看出中國之大。

北方人多在晚飯時食粥,粥被熬得稀稀的,好像能讓人見到碗底,一吹便起千層浪。食粥時多配以咸菜,出名的當(dāng)屬北京六必居醬菜。南方人則早、晚食粥,而且多以粥為主食,配以炒菜或一兩碟小菜。早晨食粥的菜有各色小菜、肉松、魚松,還有自家常年做的紅燒肉等,每天早飯一碗粥足矣。廣東人更是把食粥提高到更高的水準(zhǔn),各種肉粥、海蠣粥、皮蛋粥等應(yīng)有盡有,而且早就把它商品化。

最玄的粥,要數(shù)四川豐都有名的孟婆粥,傳說人往地獄的路上要吃孟婆粥,才能忘卻前塵。這孟婆粥有葷素二種,葷者是用茶汁煮粥,加瘦肉和榨菜,鮮美;而素者是用泉水煮粥,加了黃豆和花生磨成的漿,清香。按當(dāng)?shù)匾话阋?guī)矩,男人喝葷粥,女人喝素粥,輕易不會亂來。

最小資的,是上海聞名的小紹興雞粥,“小紹興”風(fēng)雨挺立了一百年,其實就是賣三黃白切雞,再用雞湯煮粥。倒是上海人傳統(tǒng)的泡飯,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粥。

不過一細說,就亂了。粥、稀飯、泡飯,也許明明是同一回事,到了各地就各有千秋了。

誰不知道潮汕砂鍋粥,幾天不吃又開始念著了。廣東的“潮州砂鍋粥”向來頗有名氣,潮州人不僅重視吃粥,而且連煮飯時也喜歡多放水,據(jù)說飯熱后撈起飯粒留下米湯,這米湯可以作飯后飲料或其他用途,延續(xù)了慳省又講營養(yǎng)的好習(xí)慣。潮汕砂鍋粥口味較清淡,用砂鍋、生米明火煲粥,粥七成熟的時,放原料在加配料煮成,經(jīng)典的粥品有砂鍋生魚粥,海蝦粥 砂鍋膏蟹粥等。

三個細節(jié)

一、雖然省時間,但煲潮州粥一點也不省人力。無論白粥咸粥,都要全程用明火煲煮,所以掌廚的人一定要一直用勺子邊煮邊攪,陪著這鍋粥慢慢“成熟”。

二、選米很重要,一般要選出產(chǎn)自春季或者6月份上旬的新米,膠質(zhì)比較重的“肥仔米”是上佳選擇。

三、上文提到,潮州咸粥幾乎都下海鮮,但其實無論下什么海鮮,肉碎也是咸粥的必備材料。因為肉碎能給海鮮提味。

20

炒麻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炒麻葉是一道廣東潮汕地區(qū)的傳統(tǒng)名菜,屬于粵菜系。麻葉不但味道鮮香滑口,而且含有豐富的纖維質(zhì)及多種維生素,營養(yǎng)價值較高。在潮汕菜中麻葉不但可與咸菜、橄欖菜等作為吃粥的小菜,還能以主角的身份弄一道潮式炒麻葉。這道菜的制作關(guān)鍵是麻葉必須要過水一遍,去除澀味,再拿來炒,以此便能做出一道簡單又美味的菜肴。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帶你吃遍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