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4年,林彪回家探親,偷偷給了一個女人三千元錢,村里人卻認為理所應當,因為他們覺得這女人是林彪的第一任妻子。
雖然沒有和林彪舉行過婚禮,沒有正式嫁給林彪,但她的名字在林家的家譜上赫然標記為林彪“原配”,她便是汪靜宜。
她從沒和林彪生活在一起過,為何會被所有人認定為林彪的妻子呢?

幼時定下“娃娃親”。
“郎騎竹馬來,弄床繞青梅,可惜流水東去終無意,空負落花滿腹相思情。”
林彪在其令人矚目關(guān)心的事業(yè)背后,其實也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感情故事,而且說不清道不明,論不出是非對錯。
在1907年,正當日薄西山的腐朽清政府想要借著“立憲運動”來繼續(xù)延續(xù)自己王朝命運,繼續(xù)實現(xiàn)他們壓迫剝削統(tǒng)治。
在湖北黃岡的林家大灣,林彪出生了。
僅僅一天后,林彪父親林明卿的好友汪友誠家,也添了一個閨閣小姐,她便是汪靜宜,兩家相隔不過幾公里。
林明卿和汪友誠的關(guān)系匪淺,可謂是志同道合,三觀契合,兩家也算得上旗鼓相當,門當戶對。
不論怎么看,林彪和汪靜宜從他們出生的一天起,就被兩家人看好,就是要結(jié)成夫妻共同生活的。

汪靜宜
林明卿在林家大灣算是大戶,十分敬重讀書人汪友誠,雖然汪家已經(jīng)逐漸沒落,但畢竟家中底蘊還在,汪永誠自己也是氣度不凡,是當?shù)爻雒膶W究。
在靠著勤勞致富的林家看來,能攀上汪家是他們的福氣。于是,在兩個小孩7歲那年,兩家正式定下了娃娃親,而且并不是開玩笑似的敷衍,而是專門設訂酒席。
一切都按照正式的定親流程走了一遍,雖然做不到一切盡善盡美,但能顧及到的禮儀方面都做的十分妥當,就連傳統(tǒng)學究汪友誠也說不出哪里有失禮之處。

傳統(tǒng)與新潮思想的碰撞:汪靜宜與林彪的分道揚鑣
此后,汪靜宜便是以林家準兒媳婦的身份,被鄰家長輩關(guān)心照顧關(guān)心。
只是那時候,不論是她也好,還是林彪也好,都對所謂的結(jié)婚并沒有什么概念,但兩個人的思想內(nèi)核的差異太大,終究走不到一起。
長大后的林彪先是南下武漢求學,在武漢接受了新潮的思想,又在兩位堂兄弟的影響和引導下,對共產(chǎn)主義產(chǎn)生了極大的歸屬感,并自愿加入了共青團。
革命的信念和種子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發(fā)芽,推翻封建舊思想,打開桎梏在人民身上的枷鎖。

林彪
這些信念已經(jīng)逐步在他的心中成形,而汪靜宜則信奉著傳統(tǒng)的禮法教育,默默的接受著父親關(guān)于女性要“三從四德”的教育。
汪友誠守舊,所以按舊時大家閨秀的要求來教育女兒,并且因為他真心疼愛女兒,所以盡可能把自己認為對女孩最好的知識都教給汪靜怡,希望她一生順遂。
只可惜他越是用力,汪靜怡和林彪反而越走越遠,新的思想和浪潮席卷全國,但他把女兒強行的留在了過去。
而汪靜宜沒有辜負父親的教導,她非常符合大家閨秀的定義,賢良淑德,落落大方,端莊有禮,還精通美工廚藝,也能操作家務,可謂是持家的一把好手。
當然,容貌姣好,也是對淑女的要求之一。
汪靜怡皮膚白皙,溫柔秀麗,身段苗條,更是待字閨中,沒有和任何男子有過任何閑言碎語。
而這個所有人眼中完美的賢妻良母,卻偏偏得不到林彪的喜歡。
當時在革命思想熏陶下的林彪,對于封建禮教的包辦婚姻有著天然的抵觸心理。他向往的是自由戀愛,是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個紅顏知己,是和自己有著一樣信念的女子。

林彪為理想追逐參軍,汪靜宜苦苦執(zhí)著等待。
1924年,林彪回到家,滿懷理想和規(guī)劃,卻希望解除與汪家的婚約,他覺得自己和汪靜怡不是同路人,堅持婚約可笑且會耽誤了她。
然而父親對他退婚視為懦弱和無責任,嚴厲斥責他,尊敬父親的林彪無法違逆,導致退婚失敗。
當時國家即將迎來混亂,林彪聽說黃浦軍校招生,他渴望著為國家奉獻熱血,盡管父親和準岳父強烈反對,他執(zhí)意參軍。
長輩明白戰(zhàn)爭沒有保證,林彪可能會犧牲或多年不歸,于是提議結(jié)婚后再走。
林彪?yún)s說:“自己打仗時要心無旁騖才好,如果結(jié)了婚,心中便會多一份牽掛,戰(zhàn)場上便會猶豫,萬一有個好歹,汪靜宜就被他連累成寡婦了?!?br/>
聽到林彪這么一說,汪友誠也覺得有道理,心照不宣的和林家一起把這件事給壓了下來。
但作為汪靜怡的父親,他還告訴林彪:“雖然你和我女兒是包辦婚姻,但我女兒真是個好女孩,你不能因為是父母幫忙訂的婚就看她不順眼,她沒有任何錯?!?/p>
試想在民風淳樸保守的農(nóng)村,一個女孩子七歲起,就被廣而告知是林彪的未來妻子,如果無端被男方退了婚,村里的風言風語可能會要了這女孩的命。
但年輕的林彪也不愿意,為了這份本就不情愿的婚約,犧牲自己的自由和理想。
于是,他仍然以未婚的身份離開家鄉(xiāng),進了黃埔軍校。

父母同意他不結(jié)婚先走,他也不得不答應父母任何時候都不取消和汪靜宜的婚約,因此,在湖北老家,那個克己復禮的汪靜宜,依舊還是他林彪的未婚妻。
她依舊每日守在窗前,倚樓眺望看陌頭的楊柳色下,有沒有一個去求封侯的夫君騎馬歸來。
01: 提親那一刻,兩家人有多么的歡喜,汪靜宜后面的枯守就有多么的苦澀。
隨著林彪?yún)④娂尤朦S埔軍校后,由于學習刻苦,才能出眾,很快得到了一眾教員的欣賞。
當時北伐戰(zhàn)爭如火如荼,共產(chǎn)黨人為了國家的統(tǒng)一,為了推動革命事業(yè),也是義無反顧的走上了正義的戰(zhàn)場,林彪也是其中的一員。
由于他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在北方戰(zhàn)爭中很快就被發(fā)現(xiàn),年紀輕輕就被任命為國民革命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的排長,能夠獨當一面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家人催促他回鄉(xiāng)成婚,甚至不惜用騙林彪回家的手段,想著讓他們倆成親。
林彪回到家后,面對父親的責備和母親的勸說,林彪最后同意帶著聘禮、身穿軍裝來到汪家提親。
按照所有規(guī)格的禮儀完成了提親。
那天汪靜宜是偷偷的看了看自己的未來夫婿的,那年的林彪一身軍裝,英武不凡,眼神中那份革命堅毅,更給他無比的安全感。
于是,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只是這一眼不是萬年,而是終身的遺憾。
林彪提親了,但是在和林彪商議具體婚期的時候,然而又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
因為林彪這次回來,只請了四天假,若是想要操辦婚禮,肯定是來不及的。
而且北伐之事關(guān)系國家統(tǒng)一民族前進方向,此刻絕不是兒女情長之事。
于是,林彪便和汪永誠約定,待北伐工程山河一統(tǒng)變回來,正是迎娶汪靜宜。
這種電視劇中的最不應該出現(xiàn)的約定橋段,還真就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了。
后面北伐成功了,但國民革命的果實卻被蔣介石反動統(tǒng)治所竊取,大革命失敗了,林彪和諸多共產(chǎn)黨人一樣,被迫進行了轉(zhuǎn)移,之后十多年再無音訊。
而固執(zhí)的汪靜宜,依舊在苦等,即便是自己成為了別人口中的老姑娘,她也不在乎,依舊在等她心中的那個少年將軍。

一生守望,婚約雖存,人事已非。

再回首,婚約依舊,但人事已非。
到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林家和汪家都在報紙上看到了林彪的消息。
平型關(guān)大捷,八路軍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振奮全國抗戰(zhàn)軍民人心,為全國抗日帶來的無比巨大的信心和影響力。
而指揮這場軍事行動的師長,正是汪靜宜苦苦等待的林彪。
一時間,林家大灣沸騰了,誰的鄉(xiāng)人鄰居做出了這樣的成就,不感到自己與有榮焉。
汪靜宜看到自己的未婚夫取得了這樣的成就,自然也是喜極而泣,內(nèi)心自然更加堅定的認為自己選了一個對的人。
只是后來大家才知道,林彪失聯(lián)的這段時間,其實早就在延安結(jié)婚另娶,而且是兩段自由戀愛的婚姻。
第一次婚姻并不幸福的林彪,甚至選擇了離婚之后,便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妻子葉群。
但即便如此,汪靜宜卻表示自己寧愿一生不嫁,在家里,照顧先天殘疾的妹妹,為父母養(yǎng)老,也絕不嫁給其他人。

建國之后,由于沒有讀過書,她和妹妹靠著替人納鞋底為生,生活清貧簡單。
1954年,已經(jīng)是十大元帥之一的林彪前往武漢考察調(diào)研,路上路過家鄉(xiāng)探望時,特地將林家大灣的公社書記拉到一邊打聽汪靜怡的生活狀況。
得知汪靜宜生活困難時,林彪讓警衛(wèi)員拿出了三千元的巨款交給公社書記,讓他幫忙轉(zhuǎn)交給汪靜宜,希望能幫她改善生活,也算是林彪對她的一點點補償。
他還在三叮囑公社書記,一定不要說是自己給汪靜宜的,就說是組織上照顧困難群眾。
汪靜宜收下了這錢,她也知道這錢的來歷,絕不是公社書記口中的組織“照顧”,只是她并未點破。
她知道自己可以拒絕這一次,可后面只怕會有更多的她察覺不到的額外“照顧”。她不想欠別人人情,有些人虧欠她的絕不是一筆錢就能解決的。
一九六三年,患上肺病的汪靜宜,在還不到六十歲的年紀便撒手人寰,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人世。
人們在清理她的遺物時,有兩件東西被她珍藏了一生,一件火紅的大衣嶄新如故,一封三千元的紅封分文未動。
汪靜宜的故事在林家大灣令無數(shù)人動容。
林家大灣的林家后人修訂族譜時,將汪靜宜的名字寫在林彪的旁邊,表示她才是林彪明媒正娶的第一任“妻子”。

只是汪靜宜的名字。,下面還有一個小小的“聘”字,代表著一切名分落地,唯差成婚。
結(jié)語:
對于汪靜宜這個傳統(tǒng)封建禮數(shù)下的女子,她堅守自己接受的教育,那就是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主。
既然選了你,林彪,今生今世生是你林家的媳婦,死是你林家的魂。
即便林彪“悔婚”,導致她一生不嫁,那就一生不嫁。
從她的角度來看,林彪是給出過承諾的,所以她等了林彪一生,只可惜癡心錯付。
對于林彪,他不是不知道汪靜宜是個好女孩,從晚年對汪靜宜的照顧,再到林家家譜上,汪靜宜的名字,都是林彪對她的認可。
但林彪一個革命軍人若是帶頭屈服于封建禮教,接受包辦婚姻,別人會怎么看他的革命事業(yè)?
與其說林彪逃婚拒婚,不如說他抗拒的是因封建包辦而定下的婚姻,抗拒的是他身為革命軍人想要推翻打倒的封建禮數(shù)。
對此,你們怎么看呢?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