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虛構(gòu)故事,非封建迷信,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本文來源于:
《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一》《大智度論》《圓覺經(jīng)》《法句經(jīng)·雙品》

在江南一座僧院,佛號聲悠揚,晨鐘暮鼓。每天清晨,善明比丘都要跪在佛像前,口誦三萬聲佛號。他以為,這么精進(jìn),定能功德無量,順利往生凈土。

可偏偏,在一場大雪后的清晨,善明的尸體被發(fā)現(xiàn)倒在院內(nèi),面色蒼白,雙手握著念珠。

沒人知道他死時的模樣,也沒人能理解,為什么一個如此精進(jìn)的僧人,最終竟未能脫離這輪回的苦海。

善明的離世,引來了寺中眾人的深思:到底是什么讓一位念佛三萬聲的修行人,竟然不能超脫?

這時,年邁的法海大師走到眾人面前,撫摸著眉頭的白發(fā),緩緩開口:“不是佛菩薩不度人,而是你們念佛時,心里沒有佛?!?/p>

善明比丘一生如法修行,精進(jìn)如風(fēng),怎么會突然墮落?難道他的念佛不對?法海大師并沒有直接回應(yīng),而是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古老的東土,正是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的年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時,有一位名叫朱某的富商,常年念佛,每日都不忘為自己、為家人積德,念佛三萬遍,若有空閑,便送香火、布施施舍,廣積善緣。

朱某的佛號聲在村里傳得如雷貫耳,周圍的鄰里都紛紛夸他“是修行的好榜樣”。然而,朱某死后,竟然出現(xiàn)了奇怪的現(xiàn)象。

他的家人并沒有看到任何吉祥的景象,反而連續(xù)幾個月,家中發(fā)生了多起不幸事件。

直到一位高僧來到,他才揭開了其中的真相——朱某雖然念佛三萬聲,但心中一直未能放下的,卻是貪婪與自私。

“你看,”法海大師繼續(xù)道,“朱某念佛時,嘴里念的是佛,心里卻始終想著如何能為自己、為家族求得更多財富、更多安穩(wěn)。他念佛,不是為了救度他人,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便是最大的障礙?!?/strong>

突然,法海停下了手中的念珠,深沉地望向遠(yuǎn)方:“念佛時心若不清凈,縱使口誦千聲,也只能自欺欺人,結(jié)果只是墮入畜生道?!?/p>

聽到這里,寺中的僧人紛紛愣住。難道,念佛的心態(tài)真的如此重要?

法海大師講到這里,轉(zhuǎn)而提起禪智——一位年輕的修行人,年僅二十,便被譽為“天才比丘”。

禪智自小聰慧,深得師父喜愛,佛號從不間斷。甚至,他在禪修中,能夠進(jìn)入深度的禪定狀態(tài),見到諸佛菩薩顯現(xiàn),幾乎每個夜晚都在打坐中經(jīng)歷法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就在他即將踏上為期一年的閉關(guān)時,發(fā)生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的事——禪智竟然在夜晚離開了寺廟,獨自跑到山中,拿著利刃獵殺了幾只無辜的鹿。

此事引起了寺中震動,所有人都紛紛議論,禪智究竟為何做出如此令人愕然的舉動?

法海大師指點:“禪智雖然修行精深,但心中存在著重重我慢,他始終無法真正放下自己。以為自己有智慧,便可以為所欲為,根本沒有體會到佛法中最根本的‘無我’。”

隨著這些故事的講述,大家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念佛并不是單純的口頭行為,而是心行的反應(yīng)。

如果心中仍舊有了諸多雜念與欲望,縱使嘴巴念再多佛號,也不過是口是心非。地藏菩薩曾開示:“此類念佛者常墮畜生道,眾多修行人已陷其中?!?strong>一切都源自三毒心態(tài)。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時,法海大師的話讓每位聽者心頭一震: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多少經(jīng)文,多少念佛,而是在于心的清凈,心的真實。

而這三毒心態(tài),便是每一個修行人必須面對、必須放下的難關(guān)。

而真正能破除這三毒心態(tài)的,便是地藏菩薩所開示的三條修行法則——但這將是每位修行人,必須從內(nèi)心深處開始反思、轉(zhuǎn)化的最為艱難的過程。

法海大師接著講述了這三毒心態(tài)的危害,話語中滿含警示。

第一種毒心——比較心。

“修行,最怕的是這心。你一心想著別人念了多少,自己念了多少;別人做了什么,你要做得比他更好。你以為這樣才算精進(jìn),實際上,心中已布滿了‘內(nèi)卷’的氣息。”法海大師平靜地說道。

“修行的路,絕非競賽?!?/strong>法海大師語氣平和,“你若心中有了與人比較的念頭,便已經(jīng)開始偏離了正道。比較心讓你失去本心,失去對佛法的真正敬仰,最終只會迷失自己?!?/p>

《大智度論》有云:“心比則念佛為戲?!奔词鼓隳罘鹑f遍,若心中始終與他人比較,所有的功德也會隨風(fēng)而去。

第二種毒心是修行者最易墮落的陷阱,這一心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