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球上的一代霸主,恐龍在地球上稱霸了1億多年的時間,然而在大約6600萬年前,恐龍的時代卻戛然而止??铸埥洑v了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在那個時候,地球遭到了一顆小行星的撞擊。

在過去的日子里,科學家已經確認了那顆小行星的撞擊點——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區(qū)域的“??颂K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勘測數(shù)據(jù)顯示,其直徑約為200公里,最大深度可達25公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颂K魯伯隕石坑”所在區(qū)域的重力異常圖)

為方便描述,我們可以將當年撞擊地球的那顆小行星稱為“??颂K魯小行星”,根據(jù)科學家的推算,它的直徑約為10公里,質量大約有2萬億噸,在撞擊地球的過程中,其釋放出的能量至少有300ZJ(3 x 10^23焦耳),相當于72萬億噸TNT當量。

可以想象的是,如此猛烈的撞擊,不可能只是在地球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在其附近的區(qū)域,也應該存在著此次撞擊留下的遺跡,那實際情況是否真是如此呢?

答案是肯定的。根據(jù)一項近日發(fā)表在《海洋地質》期刊上的研究,一個來自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斐特分校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了一種深藏在地下1500米的遺跡,進而揭示了一場可怕的毀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根據(jù)介紹,這種地下遺跡最初發(fā)現(xiàn)于2021年的一次尋找地下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工作,研究人員從勘探數(shù)據(jù)中注意到,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中北部的亞特湖地區(qū)的地下,存在著一種巨型波浪狀海底地貌,隨后將其稱為“巨型波紋”(megaripples)。

初步研究表明,這些“巨型波紋”位于地下大約1500米,從地層構造來看,其形成年代正好是大約6600萬年前,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該區(qū)域在那時還是淹沒在海面之下的,因此研究人員大膽推測,它們的形成很可能與“??颂K魯小行星”密切相關。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研究人員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進一步擴大了調查范圍,分析了覆蓋2400平方公里海底區(qū)域的地震波數(shù)據(jù),并對其進行了三維建模。這片區(qū)域不僅包括了之前發(fā)現(xiàn)的區(qū)域(約200平方公里),還向大陸架更深和更淺的水域延伸,結果表明,在整個研究區(qū)域,都廣泛存在著這種“巨型波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些“巨型波紋”的形狀和排列方向,在大陸架坡折帶附近呈現(xiàn)出了強烈的非對稱性,其較長且傾斜的一側都朝向了同一個方向,而這個方向所指的,正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所在的位置。

所以該團隊給出的結論是,此次研究有力證實了之前的觀點,也就是說,這些“巨型波紋”正是“??颂K魯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留下的遺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次調查的區(qū)域以及“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所在的位置)

研究人員認為,“希克蘇魯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引發(fā)的強烈地震,會導致海底的沉積物層瞬間變得像液體一樣(這被稱為“液化”),與此同時,撞擊引發(fā)的巨大海嘯又會推動和塑造海底的沉積物層,進而形成了巨型波浪狀海底地貌,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巨型波紋”。

對此,研究人員還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解釋這個過程,即:這就像我們攪拌粘稠的奶油時形成的波紋一樣,當我們停止了攪拌,這些波紋就會保持在那里。

根據(jù)此次研究的結果,這些“巨型波紋”約為600米,平均振幅約為16米,這意味著當時的海嘯規(guī)模大得驚人,具體有多大呢?研究人員給出的估算值是:這場超級海嘯的浪高可以達到1500米,其速度不會低于每小時800公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為對比,現(xiàn)代地球上的海嘯,通常也就幾十米的浪高,據(jù)此我們不難想象出當時的恐龍經歷了什么,毫不夸張地講,那是一場可怕的毀滅,當它們看到天邊出現(xiàn)了一道巨大的“水墻”時,就注定難以逃脫被滔天巨浪吞噬的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這只是恐龍經歷的眾多毀滅性的災難之一,實際上,“??颂K魯小行星”的撞擊,除了造成了規(guī)模巨大的地震和海嘯之外,還在地球上誘發(fā)了大量的火山噴發(fā),而撞擊產生的高溫熔融物質也被大量地拋上天空,由于它們的速度很快,因此其濺射范圍非常大,當它們重新墜落到地球表面時,又引發(fā)了大范圍的森林大火。

這一系列的“打擊”,使得當時地球上一片狼藉,大量的細小物質在天空中久久不散,讓地球表面難以得到陽光的照耀,致使植物大量枯萎,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從底層崩潰,而這一切,最終宣告了恐龍時代的終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參考資料:Chicxulub impact tsunami megaripples, imaged in 3D seismic data: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shelf and slope,Marine Geology Volume 481, March 2025, 107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