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沐風
來源|AI先鋒官
最近刷社交媒體,會有一種誤入宮崎駿動畫世界的錯覺。
埃隆·馬斯克發(fā)了一張 他制作的吉卜力風 AI圖片,并配文“這是今天的主題”。

還有 吉卜力風的特朗普。

連OpenAI的CEO奧特曼都把自己的頭像“吉卜力化”,配文調侃:“做我自己, 奮斗十年造AI以治愈癌癥或其他疾病,但有一天醒來,收到了上百條信息:看,我把你變成了吉卜力風格的可愛男孩,哈哈。”

這場“萬物皆可吉卜力”狂歡,始于OpenAI的GPT-4o更新。
這個號稱“全模態(tài)”的模型,不僅能聽懂人話,還能把隨手拍的照片一鍵變成吉卜力動畫截圖。
你上傳一張貓咪照片,它給你一只《魔女宅急便》同款黑貓;

你輸入《星際穿越》的劇情,它生成宮崎駿版的宇宙海洋。

甚至國際米蘭足球隊都玩上了癮,把賽場名場面統(tǒng)統(tǒng)“吉卜力化”,發(fā)在微博上收割了一波“次元壁破裂”的驚嘆。

技術宅們分析,這次AI的“魔法”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可能是因為OpenAI用海量吉卜力電影幀訓練模型——宮崎駿筆下柔和的線條、溫暖的色調,及人物特有的呆萌表情等,都被更神奇的AI魔法吸收和消化了。
雖然OpenAI堅稱,只模仿“工作室風格”,而非“在世藝術家”,但誰都知道,吉卜力的靈魂就是宮崎駿本人。
這位83歲的老爺爺,曾在2016年對著AI生成的扭曲動畫痛批:“令人作嘔!這是對生命的侮辱!”
狂歡沒持續(xù)幾天,一場荒誕反轉就給這場童話潑了冷水。
某網(wǎng)友自稱開發(fā)了“吉卜力濾鏡”APP,引來一片驚嘆。

隨后網(wǎng)上又曬出一封措辭嚴厲的律師函,聲稱吉卜力要起訴其侵權。

吃瓜群眾還沒來得及共情,眼尖的網(wǎng)友就發(fā)現(xiàn):這封律師函的日語語法錯誤百出,連工作室地址都寫錯,大概率是AI生成的假貨。
當媒體向吉卜力求證時,對方也只淡淡回了句:“沒發(fā)過這種東西。”
懶得配合這場鬧劇的演出。
但玩笑背后,真正的法律暗流早已涌動。
OpenAI正被《紐約時報》等巨頭起訴未經(jīng)許可使用版權內容訓練AI。
律師們爭論的焦點還在于:“畫風”算不算知識產(chǎn)權? 美國知識產(chǎn)權律師Evan Brown打了個比方:如果我學畢加索畫立體派,不算侵權;但如果我偷拍畢加索的手稿臨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問題在于,沒人知道OpenAI的模型里是否藏著吉卜力的“手稿”——那些被拆解成數(shù)據(jù)點的動畫幀,是否成了AI的“魔法原料”?
更深入的話題是,當AI成為人人都可以把握的“新畫筆”,藝術家會失業(yè),還是更自由?
樂觀派認為,AI是“平民版宮崎駿”,讓普通人也能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
比如有設計師感慨:“以前要調幾十個參數(shù)、疊幾層模型才能接近吉卜力風,現(xiàn)在和ChatGPT聊個天就搞定了!”
悲觀派則擔憂,當AI能批量生產(chǎn)“類吉卜力”作品,真正的手繪動畫師可能淪為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
甚至有網(wǎng)友因此發(fā)帖稱,有了幻滅感,GPT-4o 的圖像能力,直接干翻了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產(chǎn)品,“情緒非常低落,壓力非常大”。
這種焦慮并非空穴來風。
宮崎駿曾為了《起風了》中4秒的關東大地震鏡頭,要求團隊手繪15個月;而AI生成一段同等復雜度的視頻,可能只需15秒鐘。
在算法與童話之間,我們需要怎樣的魔法?
往期文章回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