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上曾刊文: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老師的事,更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yè)?!?/p>

因為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托舉孩子三五年;但一個好的家長,卻能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普通家庭最大的成功,從不是賺了多少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能養(yǎng)育出一個懂事上進的孩子。

但倘若某段時間,你發(fā)現(xiàn)孩子不夠尊重你,總是頂撞你,你不必翻臉,也不要憤怒,只需要記住烏鴉定律,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1

不是孩子怎么了,而是你怎么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森林里,烏鴉不管走到哪,都令別的鳥兒不喜。

為此他搬了許多次家,可依舊沒有一個可以長久停留的去處。

某一天,當烏鴉再次背上行囊準備踏上旅途時,鴿子好心問它:“你這回又要搬去哪里?”

烏鴉說:“我不知道,這里的動物都嫌我的叫聲難聽,我只能再尋一個可以容納我的地方。”

鴿子沉默良久說:“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不去尋找自身的問題,無論飛到哪里,仍舊不會受到歡迎。”

這就是著名的烏鴉定律。

為什么古人常說,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因為很多時候,教育孩子最大的障礙不是別的,而是我們自己。

許多人都如同烏鴉一般,眼睛盯著他處,用憤怒指責,用道理規(guī)勸。

孩子考差了,不是反省缺少陪伴,而是怪他不夠努力。

孩子犯錯了,不是耐心加以教育,而是極力批評。

殊不知,一個問題孩子,背后一定站著一個愛控制的父母;一個叛逆子女,背后一定有著一個高期待的大人。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莫過于此:大人有病,孩子吃藥。

羞辱換不來一個人的優(yōu)秀;挑刺換不來一個人的后勇。

所以,別急著指出孩子身上的問題。

把自己過去的錯誤,當做孩子的教科書,而不是復制件;讓自己身上的問題,成為子女的鏡子,而不是絆腳石。

正所謂:“面具被他人揭下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卻是一種勝利?!?/p>

懂得自省的人,才能于所有親密關(guān)系中收獲如愿的果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孩子不會改變,除非感覺到被愛

有道是:“先有愛,再有教育?!?/p>

每個孩子的成長,或多或少都伴隨著“瑕疵”。

對此,你越是急躁、一味蠻干,就越難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人,是渴望幸福的動物,一個真正被看見,被理解的人,才會朝著你所希望的方向發(fā)展。

古時候有一個大文學家,他老來得子,想要讓兒子繼承他的衣缽。

他極力教孩子讀四書五經(jīng),但兒子卻不喜歡讀書,反而愛上了雕刻。

大文學家是失望的,看著孩子的抵觸,他一次次大發(fā)脾氣,覺得兒子丟了他的臉面,但卻于事無補,只是讓兩人的關(guān)系越發(fā)冷淡。

幾年下來,他只能無奈的表示出理解,沒再強求,這才讓關(guān)系日漸緩和。

眼見著兒子臉上日日洋溢著笑容,他開始接納了兒子的興趣愛好,并加以支持。

有時候,甚至還會參與其中,讓兒子手把手教他基礎(chǔ)的切,削,鑿、刻,兩人漸漸亦父亦友。

神奇的是,數(shù)年后,兒子慢慢發(fā)現(xiàn)了文學的魅力,在雕刻之余,也會向父親請教讀書上遇到的問題。

正如俞敏洪所說:

“只要孩子不犯原則性的錯誤,不犯突破底線的錯誤,就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度,這樣孩子才會和父母呆在一起時又安全又寬松的狀態(tài),倒過來孩子反而會思考,自己哪些事情做過分了,會讓父母不開心?!?/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許多時候,不服管,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父母看不見他的意愿。

總頂撞,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大人一直高姿態(tài)。

當父母的,要懂得讓負面情緒及時剎車。

允許他們的偶爾脫軌,用共情去理解,用愛去感化。

畢竟一個家最好的樣子,永遠是情感在前,約束在后。

書上也說:“所謂的安全感,無非就是有一個地方你始終想回去?!?/p>

讓你的家也成為這樣一個地方。

在給予愛這件事上,不要吝嗇,用愛澆灌出的孩子,自會養(yǎng)出感恩;有愛彌漫的家庭,生活自會有明亮的色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好的父母,需要在自己身上使勁

有人問:“孩子不愛讀書怎么辦?”

大師沒有回答,而是反問:“如果印刷出來的刻本有問題,你是改刻本還是原本?”

那個人恍然大悟。

古語云:“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p>

孩子身上許多的習慣,因其實都在家庭,根其實都在父母。

司馬光是宋朝大臣,雖官高權(quán)重,但溫良謙恭、剛正不阿。

生活上,即便俸祿不少,還有朝廷額外賞賜,可司馬光依舊崇尚節(jié)儉,平生衣能蔽寒即可,食能充腹就行。

有時遇到客人來訪,也絕不破例,只用些梨、棗、柿之類的山果和肉干招待。

在家中,司馬光也十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和睦鄰里,救濟貧苦。

在司馬光的影響下,他的孩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為當時人們所稱道。

聰明的父母做榜樣,一般的父母做嚴師,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所以育兒先育己,教人先自教。

與其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不如把重心轉(zhuǎn)到“自我”上來。

世上最聰明的父母,就是發(fā)自己的光,順便照亮孩子。

管好自己的情緒,培養(yǎng)孩子性格;要求自己自律,帶動孩子上進

人這一生,永遠不要對別人說“努力”,而是要對自己說“你要努力?!?/p>

教育這條漫長的路,榜樣是唯一的捷徑。

即便文化不高,即便能力不夠,但做一個踏實、勤奮、上進的人,以身作則帶頭領(lǐng)路,這便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樣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語云:“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做父母,也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怎樣和孩子相處。

但在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一步一步調(diào)整角色,一步一步自我修行。

好的家庭,一定是一場愛的回流。

用滿滿的能量撐起自己,就能讓家逐漸盛滿溫情與希望,讓子女逐漸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