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岡山期間,部隊的經濟來源主要靠打土豪。
但沿著井岡山周邊打了一圈之后,土豪的錢財也打得差不多了。
領導知道,要想長期堅持下去,不能只靠打土豪這一條路,那是沒有出路的。
一定要發(fā)動群眾,建立基層黨組織,讓群眾都能夠認識紅軍、擁護紅軍、幫助紅軍。
這才是紅軍發(fā)展的長久之計。

他曾對楊開明講道:“我們看永新一縣,要比一國還重要。所以現(xiàn)在集中人力在這一縣內經營,想在最短的期間內,建設一個黨與群眾的堅實基礎,以應付敵人下次的會剿。”
在會師前,領導把部隊都撒開,分別到永新、寧崗等地做群眾工作。可惜還沒有鞏固,部隊就開往湘南去了。
“八月失敗”,不僅朱德部隊損失很大,更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而且根據(jù)地的生存環(huán)境也進一步惡化了。
當時,在領導先后率領部隊離開井岡山后,敵人趁根據(jù)地兵力空虛,借機反撲,井岡山根據(jù)地周邊被土豪和國民黨再次控制。
前期領導在周邊進行的群眾工作基礎亦全部喪失。
紅軍的生存又成了大問題。
部隊回到井岡山后,首先就是沒有糧食吃。于是朱德只好帶著部隊下山挑糧。
井岡山根據(jù)地位于寧崗、遂川、永新三縣交界處,方圓550里,所產糧食僅夠當?shù)厝罕娮杂?。部隊要吃糧、儲糧,都得去山下挑。
這是1928年10月間的事情,后來廣為傳頌的故事《朱德的扁擔》,說的就是這一時期的事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朱良才上將,時任紅四軍軍部秘書。文章后來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當然,靠挑糧維持部隊生活,也不是長久之計。
一是永新、寧崗地區(qū)的糧食產量有限,不可能保證源源不斷地供應部隊。二是紅軍的經費也日益減少,買糧的錢也很快花光了。
朱德的部隊本來給養(yǎng)還比較豐厚,一方面是最初從范石生那里拿了不少軍餉,另一方面湘南暴動時期打土豪又補充了一些。
所以部隊剛開始還能按舊軍隊的辦法,一個士兵一個月發(fā)軍餉12元錢。
等上了井岡山,經費日漸拮據(jù),很快就廢除了軍餉制。
全軍上下,從軍長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
五分錢的伙食是什么概念呢?基本上每天只能吃三錢(15克)食鹽、四錢(20克)菜油。常吃野菜、南瓜,很少吃肉。
紅軍當年還流傳一首歌《紅米飯南瓜湯》。
我們現(xiàn)在當成革命傳統(tǒng)歌曲來唱,認為表現(xiàn)的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但在當時,卻是他們真真切切的現(xiàn)實生活。
當?shù)啬瞎弦辉X可以買150斤,紅軍每天吃南瓜度日充饑。
這樣艱苦的生活,部隊為什么還能堅持,而沒有瓦解呢?全靠軍隊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經濟民主。
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是毛澤東在井岡山創(chuàng)建的紅軍作風。
這與舊軍隊是完全不同的。
舊軍隊有句話“連長連長,半個皇上”。
意思是只要當了連長,就可以吃空餉,然后還可以克扣士兵的軍餉和伙食費,所以連長很快就肥了。
其實,不僅是舊軍隊,在剛剛參加南昌起義的部隊中也是等級森嚴的。
當然,克扣軍餉的事情或許沒有了,但軍官和士兵待遇天壤之別,依然是存在的。
比如,南昌起義時,陳毅被稱為“五皮干部”,即圍皮帶、穿皮靴、背皮包、戴皮手套、拎皮鞭。
士兵看不慣,根本不聽他的。
革命軍隊真正的官兵平等,就是從井岡山時期開始的。
紅軍當時如此弱小,物質生活如此艱難,怎樣才能穩(wěn)定軍心,保證士兵不逃亡、不嘩變?
唯有“官兵平等、同甘共苦”,這是最樸實的思想政治工作。
紅軍內部要搞好團結,對外還要和當?shù)乩习傩崭愫藐P系。
要想在井岡山站住腳,必須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沒有群眾的支持,紅軍就沒有生存的土壤。
領導建立的新型軍隊,從一開始就特別注意軍紀。
1927年10月底,領導帶著秋收起義隊伍上井岡山前,在遂川對部隊講話,要求大家一定要和當?shù)厝罕姼愫藐P系,做好群眾工作。
他宣布三大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打土豪款子要歸公;第三,不拿百姓一個紅薯。

1928年1月,紅軍攻占遂川縣城后,領導要部隊分兵做發(fā)動群眾的工作,建立地方黨組織和工農兵政府。
針對部隊進城后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領導再次宣布了六項注意:
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
什么叫“上門板、捆鋪草”呢?
原來當時部隊住宿村子里,常借用老百姓家的門板做鋪板,用稻草做鋪草。
各家的門板高矮大小不一,部隊撤走時如果不物歸原主,一大堆的門板就對不上。
所以就規(guī)定了每日出發(fā)前要給老鄉(xiāng)上好門板,捆好鋪草再走。
經過多年的演變,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頒布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三大紀律是:“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
八項注意是:“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
時至今日,由領導當年首創(chuàng)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依然在人民軍隊的建設和發(fā)展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鋼鐵的領袖已經逝去,領袖的鋼鐵還在保衛(wèi)人民。
軍隊的好作風和嚴格的紀律,都需要組織保證。
如果沒有黨員和干部帶頭執(zhí)行這些政策和紀律,紅軍的建設就是一句空話。再好的制度也僅僅是貼在墻上的文字而已。
在朱毛會師以后,領導在三灣改編創(chuàng)建的“支部建在連上”,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和完善,并引入到朱德的部隊中。
在士兵中培養(yǎng)黨員,就是培育骨干。
每個黨員入黨時,都要宣誓:
“1.遵守黨綱、黨章和紀律;2.絕對忠實為黨工作,永不叛黨;3.保守黨的秘密;4.服從黨的一切決議;5.經常參加支部生活和活動;6.按期繳納黨費。如有違上述各項,愿受黨的嚴肅紀律制裁?!?/p>
這套政治制度,從紅四軍軍黨委,到團黨委、營黨委,再到連支部,各班自成一個黨小組,形成了紅四軍中的各級組織,有效地貫徹了黨的決定和路線,有力地掌控了部隊。
在此之前的革命隊伍,如葉挺獨立團、南昌起義部隊等,均是靠干部一級管一級,層層節(jié)制的辦法管理部隊。
但如果某一層級的干部出了問題,就有損失掉一支部隊的危險。
領導則是通過創(chuàng)新的“支部建在連上”的方法,依靠黨的基層組織來管理部隊。
以支部組織取代長官的個人威信,以連隊黨員士兵形成核心骨干,比以往的方法更為扎實。
為了體現(xiàn)紅軍中的政治民主,領導還創(chuàng)建了士兵委員會。
各級士兵委員會的任務是:1.參加軍隊管理;2.維持紅軍紀律;3.監(jiān)督軍隊的經濟;4.做群眾運動;5.作士兵政治教育。
士兵委員會,由士兵直接參與軍隊管理,打破了官長指揮一切的老規(guī)矩。
這使紅軍戰(zhàn)士感覺自己真的是當家做主。
但是士兵參加管理,給軍官的權威造成了麻煩,甚至會出現(xiàn)極端民主化的傾向。
在“八月失敗”中,29團士兵委員會決定回湘南,是造成“八月失敗”的主要原因。
因此朱德對士兵委員會很是不滿,下令撤銷29團的士兵委員會。
后來紅四軍調整了士兵委員會的權限,及其與軍事指揮機關的關系,規(guī)定士兵委員會只能對于某個問題建議或質問,而不能直接干涉或處理。
士兵委員會開會須由黨代表參加,相當于一個政治顧問的性質。
另外,非常時期黨代表可以臨時解散士兵委員會,或者不準許其開會。
在井岡山的一年多時間里,毛澤東在建立根據(jù)地、黨的基層組織、軍隊建設、思想建設等方面,都有很多獨到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建。
這些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他1928年11月25日給湖南省委和中共中央的報告中。
后來,這份報告選入《毛澤東選集》時改名為“井岡山的斗爭”。
遠在莫斯科的共產國際、在上海租界里的臨時中央的領導們,是想不出來這些思想的。
這些思想,可謂是真真正正的“實踐出真知”。
領導的這些思想和舉措帶來的實際效果,給朱德、陳毅等人帶來了不小的震撼,也逐漸贏得了朱德部隊干部們的尊重。

1927年8月15日,汝城遭到了敵人的襲擊,朱良才等人被抓住。開始的時候,敵人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真實身份,不料卻在一個同志身上搜出了農協(xié)會的大印,而被關進了監(jiān)獄。
在監(jiān)獄中,看守審問:“你叫個甚?”
“朱良才!”
“你這賤骨頭,是什么良才?”
朱良才狠狠瞪了他一眼,心里暗暗下定決定:自己是革命的良才。自此以后,他把原來的姓名、字和號都扔了不用了,干干脆脆就叫朱良才。
抓捕他們的敵人國民黨第16軍軍長范石生親自審問了朱良才等人,范石生問他們是干什么的,他回答是干農戶的。旁邊的土豪朱義聘卻大聲嚷嚷:“他們是共產黨,殺人放火,共產共妻。”
范石生卻說道:“不要大驚小怪的,就是鮑羅廷也沒事?!?/p>
朱良才感到非常意外,感到了他反共也不是那么堅決。就開口道:“范軍長,把這些松松,太不方便了!”
沒想到范石生直接答應了:“好好,去掉,不要。”
朱良才后來才知道,范石生和朱德是朋友,很同情共產黨。
36天之后,朱良才重新獲得了自由,還從16軍政治部宣傳部長趙傳薪那里得到了“對革命不要灰心,一個革命者入獄不算什么,失敗是成功之母,革命一定會勝利!”
1927年,朱良才在何日升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時他就高興地說:“在我被捕的時候,差一點被敵人當作共產黨員殺了,接過今天真正做了共產黨員,做共產黨員死了也甘心,死了也光榮。”
1928年,朱良才被派到了朱德的軍中,會師之后,朱良才在第四軍任秘書。
臨危受命出任紅五軍,艱難的36天東歸之路
1936年,朱良才出任西路軍教導團團長,隨部隊西渡黃河作戰(zhàn)。
1936年底,西路軍撤離永昌城向西進發(fā)。但是馬家軍發(fā)現(xiàn)之后,派騎兵緊隨不舍,由于敵人行動迅速,一路跟在西路軍的后面打,導致西路軍損失慘重,部隊搞得非常疲憊。
這天部隊來到了一個叫做梅家營子的地方,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王樹聲兼任第9軍軍長,原軍長孫玉清調任紅三十軍。總部則繼續(xù)西進向紅三十軍靠攏。
這天晚上,他們聽到了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那就是紅五軍在高臺縣兵敗。
紅五軍在高臺奮戰(zhàn)了七天七夜,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軍長董振堂等3000多名指戰(zhàn)員都犧牲了。
紅五軍的覆滅,進一步加劇了西路軍的緊張。

這天,陳昌浩找到了朱良才,對他講:“如今形勢危難之際,你去紅五軍當政治部主任吧!”
朱良才心里奇怪:紅五軍都已經不存在了,我還去當 什么主任呀。不過雖然他心里這么想,但是他還是接受了任命,回答道:“好吧!”
由于紅五軍當時只剩下了幾百人,最后這幾百人也補充到了其他的部隊,建制撤銷,朱良才又被調到了紅三十軍擔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長。
紅三十軍打了幾仗之后,依舊沒有改變困難的局面,部隊傷亡很大,情況十分危急。在石窩的時候,指揮部開會將剩下的2000人分成了左右兩路。朱良才雖然是紅三十軍的人,可是卻分配到了右路紅九軍這里,協(xié)同王樹聲指揮。
然而部隊很快就被打散了,他的身邊只剩下了李聚奎、方強、徐太先和十幾名戰(zhàn)士。
他們十幾個人在祁連山里與敵人周旋,沒有糧食他們不得不殺了戰(zhàn)馬充饑,沒有水,他們就吃雪。
在山里轉了好幾天之后,深知不能再在山上待下去了,就走出了樹林,下山查看情況。

結果他們被搜山的敵人發(fā)現(xiàn)了,就在這個時候,旁邊不遠處響起了槍聲,搜山的敵人趕緊朝著槍聲走去,他們則是趁機逃跑了,不幸的是他們也跑散了。
朱良才單身一個人,不知何去何從,看著茫茫的祁連山,最后他決定尋找部隊。
朱良才孤身一個人,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小路,在途中,他遇到了一個挖煤的工人,對方非常同情他,就將自己的衣服換給了他。
經過化妝之后,朱良才就開始向陜北的方向走去……
這天,朱良才剛剛走進了一個村子,敵人也從村子的另一頭進來了。朱良才急忙躲進了一戶人家,直到敵人走了之后,他才走了出來,還向主人家買了一雙鞋,主人家同情他的遭遇,還送給他一些饅頭干。
就這樣,他再次上路了。
這一天,他正走在小路上,遠遠看見一群敵人迎面走來,碰巧的是旁邊有一個牧羊人,按出來他是一個紅軍,便脫下了身上的羊皮,披在了他的身上,讓他伏在羊群中,才脫離危險。
這天,朱良才正行進在野地里,卻突然遇見了一群打兔子的敵人。他趕緊跳進了旁邊的小溝溝里面,結果有一只受驚的兔子也跳進了這條溝里面。敵人緊隨而來,當時情況非常危急,就在這個時候,那只兔子又跑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