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塊"硬骨頭",可真是讓日本帝國軍隊吃了個大虧!咱們都知道,當年日本在中國戰(zhàn)場上可是耀武揚威了整整14年,但打印度呢?試了一次就灰溜溜地縮回去了。這背后的原因,連日本人自己都沒想到,真是讓人嘖嘖稱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起日軍侵華,那可真是一部血淚史,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投降,整整14年的時間里,日本軍隊在中國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但同樣是亞洲國家,為啥到了印度,日本人就慫了?這其中的差距,還真不是一星半點。

1944年3月,日軍發(fā)動了"烏"號作戰(zhàn),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科希馬-英帕爾戰(zhàn)役",企圖入侵印度東北部。日本人當時信心滿滿,覺得打下印度跟玩兒似的。結(jié)果沒想到,這一仗打得日軍是傷亡慘重、狼狽不堪,最后落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啥會這樣?首先,地形條件就讓日軍吃盡了苦頭。印度和緬甸之間是崎嶇的山地和茂密的叢林,日軍得穿越這些"天然屏障"才能抵達印度,根本沒法發(fā)揮機械化部隊的優(yōu)勢。而且,當?shù)剡€有不少毒蛇猛獸,光是被蚊蟲叮咬感染瘧疾的日本兵,就多達數(shù)萬人。

更要命的是,日軍嚴重低估了印度的戰(zhàn)略地位。印度當時可是英國的"皇冠上的明珠",英國人絕不會讓日本輕易得手。所以,英軍派出了精銳部隊,包括大量的廓爾喀雇傭兵——這些來自尼泊爾的山地戰(zhàn)士,可是世界聞名的猛將,刀刀見血,日本人根本不是對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離譜的是,日軍的后勤補給簡直是個笑話。他們的補給線長達幾百公里,全靠人力和畜力運輸,而且還得穿越那些危險的叢林和山地。結(jié)果呢?日軍很快就陷入了斷糧斷彈的窘境,甚至到了吃草根、樹皮的地步。有日軍幸存者回憶說,當時的情況比地獄還可怕,戰(zhàn)友們一個個餓死、病死在叢林里,尸體都沒人有力氣去掩埋。

相比之下,英印軍隊有著完善的補給網(wǎng)絡(luò),不僅有公路運輸,還有空投補給。糧食充足、藥品齊全,戰(zhàn)斗力自然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讓日軍沒想到的是,印度人民的抵抗意志遠比他們預想的要堅決。日本人以為,印度人會像他們宣傳的那樣"歡迎亞洲解放者",結(jié)果印度民眾不僅沒有歡迎,反而積極配合英軍對抗

最終,這場戰(zhàn)役以日軍的慘敗告終。據(jù)統(tǒng)計,參戰(zhàn)的日軍有10萬人左右,戰(zhàn)后只有4.7萬多人活著回來,傷亡率高達5成以上!而且,幸存下來的日本兵大多也是帶傷或者帶病,成了"活著的尸體"。這一次的失敗,徹底打碎了日本侵占印度的美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啊,日本侵華能堅持那么久,一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軍閥混戰(zhàn);二是日本人對中國的地理、人文都比較熟悉,容易占據(jù)先機。但到了印度,這些優(yōu)勢全都不存在了,反而處處是劣勢,處處是陷阱。

回頭再看中國戰(zhàn)場,中國軍民在裝備如此落后的情況下,能堅持抗戰(zhàn)14年,最終等來勝利,實在是太不容易了!而日軍在印度的一敗涂地,也從側(cè)面證明了,任何侵略者,最終都會被歷史的車輪碾碎,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禁感慨,侵略者的下場從來都不會好,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印度,最終都逃不過失敗的命運。日本人自己都沒料到,他們在印度這塊土地上栽了這么大的跟頭,這也是他們軍國主義擴張道路上的一記響亮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