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為了新中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想到在戰(zhàn)場上沖鋒作戰(zhàn)的解放軍戰(zhàn)士以及抗日戰(zhàn)場上和敵人殊死較量的愛國軍民,他們其中大多數(shù)人都是鐵骨錚錚的男兒,也自然就很少有人會把烈士第一時間和女性掛鉤。
但其實在近代史上,同樣有不少的女烈士在面對生死考驗的時候毅然決然選了民族大義,放棄了個人安危,其中趙一曼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趙一曼犧牲贏得生前身后名的20多年之后,她的兒子居然給毛主席寫了一封諷刺味道非常明顯的信件。
這也引起了當時社會的討論,毛主席是如何回復的?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講述這件事之前,還有很有必要回顧一下趙一曼烈士的革命生涯。
趙一曼是四川省宜賓人。她出生于一個封建地主家庭,雖然生活優(yōu)渥,但是深感時勢之艱、民眾之苦,也讓趙一曼生了救國圖存的心思。她要成為一個革命者,去改變受壓迫人民的命運。

在學校讀書期間,她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并加入了黨組織,當時她只有20歲。
在中央軍事學院的學習期間,因為她成績出色,所以組織上安排她去莫斯科深造,在國外認識了她的伴侶陳達邦,兩人不久后結了婚。
回國后,因為忙于革命工作,她根本沒時間照顧孩子,只能拜托親戚代為照料。沒想到這一托付,就再難有和孩子見面的機會了。
“九一八事變”之后,全國的形勢十分嚴峻,在一次戰(zhàn)斗中。趙一曼為了掩護戰(zhàn)友不慎受傷,被日本人抓進了死牢。
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趙一曼寧死不屈,讓日本人十分惱火,用遍了各種酷刑,最終日本人放棄了審問,于1936年8月殺害了趙一曼。

趙一曼的兒子陳掖賢當時不過7歲,組織上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派人把孩子保護了起來,并把他撫養(yǎng)長大,然而孩子也因此缺少了家庭的關愛,思想上容易出現(xiàn)問題。
后來陳掖賢知道了自己的真實身世后,對母親的事跡感到十分震驚也十分感慨,于是他用一根針在自己的身上刻下了“趙一曼”三個字,表達對母親的懷念。
當時組織上提出給予烈士家屬一定生活補助和物質資助,但陳掖賢拒絕了。

長大后,他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到北京人民大學,畢業(yè)后留校擔任教師。
當時國家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每天都有餓死人的情況發(fā)生,陳掖賢看到這一切后,十分的悲憤,同時也十分的無奈,于是他寫了一首詞句《憶秦娥》給毛主席,內容比較敏感,講了很多基層社會的情況,言辭之間也表達了對國家工作沒有干好的一些不滿情緒。

毛主席的秘書把信件轉交給毛主席后,毛主席看后心情有些不太好,問是誰寫的,警衛(wèi)員說是趙一曼的兒子陳掖賢寫的,主席想了想,思考了半天,說了六個字:“他是苦命孩子?!北M管他寫的信件里有些措辭不當,但毛主席沒有找陳掖賢的麻煩,其實毛主席也知道基層存在一些問題,有一些地方瞞報了情況,之前周總理下去視察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問題,但國家實在是太困難,沒有辦法解決。但陳掖賢想錯了,他誤以為毛主席完全不認同他的想法,于是越想越偏激……
而在見證了一系列的歷史變故之后,許是信念破滅,最終在1982年陳掖賢選擇了自殺離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