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都跪下了,都跪下了!"

人群中有人驚呼。一九八零年五月底,新疆阿克蘇,數千名上海知青及其子女跪在了前來調研的農墾總局副局長劉濟民面前。這些來自大上海的知識青年,如今有的已生兒育女,有的鬢角微白,他們用最原始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渴望。劉濟民站在臺階上,目光掃過跪著的人群,喉結動了動,卻說不出一句話。這是他從未見過的場景,仿佛一記重錘,將他定在原地。望著這些曾經意氣風發(fā)奔赴邊疆的上海知青,他突然明白,一個足以改變十萬人命運的風暴即將來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十七年前,他們是萬眾矚目的上海支邊青年,胸前佩戴著大紅花,簇擁在火車站廣場上。《軍墾戰(zhàn)歌》的旋律在上海城中回蕩,二十九萬待業(yè)青年中,十萬人選擇了這條注定改變命運的遠行之路。那年最小的才十六歲,像蕭紹紅這樣的小姑娘,背著小包袱,邁著輕快的腳步踏上了開往新疆的列車。一路向西,她們想象著邊疆處處賽江南,葡萄掛滿架,哈密瓜遍地滾??纱┻^河西走廊,眼前只剩連綿戈壁,零星饑民不時向著車窗伸出干瘦的手。抵達兵團后,等待他們的是地窩子和集體食堂,兩個月亮一個太陽的生活節(jié)奏。但那時他們依然充滿希望,崔志剛第一個月就創(chuàng)下日割麥子二畝七分的紀錄,蕭紹紅更是年紀輕輕就打破了土地開墾定額。十七年過去,當初的誓言早已在風沙中褪色。如今,這些人中有的已為人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像當年的自己一樣在荒漠中長大,內心的焦慮一天天加深。"總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也像我們這樣吧?"這句話在各個團場悄然流傳,成為壓垮這個群體最后一根稻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一九七九年春天,阿克蘇農一師十四團的知青率先行動了。他們組織了一支五人上訪團,從塔里木河出發(fā),輾轉阿克蘇、烏魯木齊、上海,最終抵達北京。這個舉動像一顆火星,瞬間點燃了所有知青心中壓抑多年的渴望。四月底,農墾總局接見了他們,但會談后知青們的失望比希望更深。當五月底劉濟民帶隊抵達阿克蘇時,等待他的不再是默默無聲的人群。十四團的知青們在半路攔下了工作組的車,將劉濟民團團圍住。"給個說法!給個說法!"人群中不斷響起這樣的呼喊。當劉濟民說出"要一步一步來"這樣的話時,憤怒的知青直接將他扣留了下來。十五天里,這位副局長被軟禁在簡陋的招待所里,而知青們則日夜輪班守在門外。這次行動雖然最終在團領導的調解下結束,但所有人都清楚,這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到了年底,當寒風開始在戈壁灘上肆虐時,一個更大規(guī)模的行動正在各個團場秘密籌劃。有人開始聯絡收集簽名,有人在深夜私下商議對策,甚至有人變賣家中值錢的物件,為即將到來的長期抗爭做準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一九八零年十一月的阿克蘇,一場持續(xù)七天七夜的黑風暴正肆虐著這片土地。數千名知青在寒風中向地委大樓集結,他們中有人走了幾十里山路,有人徒步穿過了結冰的河床。風沙已經模糊了他們的面孔,但那份決心卻愈發(fā)清晰。當代表歐陽璉走上地委大樓臺階時,他的聲音已經嘶?。?我們不是在威脅,我們是走投無路了!"話音未落,六百五十名知青已經盤坐在了地委大樓前的廣場上,他們要用絕食來換取一個明確的答復。第一天過去了,有人暈倒了,但沒人離開;第二天過去了,嚴寒讓一些人出現了休克癥狀,醫(yī)護人員想要強行帶走他們,卻遭到了頑強的抵抗;到了第三天,數位年輕母親的奶水開始斷流,她們的孩子在一旁嗷嗷待哺,這些母親卻仍然堅持著不肯離去。當絕食進入第四天時,整個廣場上彌漫著一種近乎絕望的情緒。就在這時,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兩個師的部隊正在連夜向阿克蘇集結,他們攜帶了真槍實彈,隨時準備對這場行動進行強制干預。

凌晨兩點,第一支軍隊進入了阿克蘇城。裝甲車的轟鳴聲打破了冬夜的寂靜,探照燈的光柱在街道上來回掃射。歐陽璉清楚的看到,士兵們正在上膛,有些槍口已經對準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