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quán)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蔣介石和孫立人因為湯伯恩產(chǎn)生分歧,老蔣怒斥孫立人自私自利,不顧大局。
本就對老蔣心生不滿的孫立人當即回擊道:“如果共產(chǎn)黨打來,你就去跳太平洋?!?/p>
新仇舊恨,一時之間全部爆發(fā)。孫立人對蔣介石的態(tài)度,也為他的人生結(jié)局埋下了隱患。
這兩個國民黨高層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恩怨情仇?孫立人又會走向怎樣的人生終點?
性格使然,積怨重重
50年代初的臺灣政壇,看起來是老蔣家的天下,實際上內(nèi)部卻暗潮洶涌,明爭暗斗一直沒有消停。

蔣介石兒子蔣經(jīng)國被他寄予厚望,不出意外的話,老蔣手中的權(quán)柄未來將會傳遞到蔣經(jīng)國的手中。
可蔣經(jīng)國的安全感卻并不高,因為政壇中,有一個人始終讓他籠罩在危機意識之下。
這個人就是孫立人,著名抗日將領(lǐng),有資歷有背景,還有戰(zhàn)功傍身,在軍中威望極高。
孫立人1890年出生于安徽舒城,因為父親有著北洋政府背景,所以自小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長大之后還能去美國留學深造。
光是這一點,他就已經(jīng)超越了同一時代的大部分年輕人。

這段留美經(jīng)歷,給他的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他將美國軍校先進的軍事理論化為己用,回國之后進入部隊,如魚得水,節(jié)節(jié)高升。另外,他在美國還結(jié)識了許多同學朋友,這些人都能成為他的政治資源。
1927年夏天,他大學畢業(yè),先是到西方國家考察軍隊建設(shè)情況,完成任務(wù)之后又馬上回國,進入國民政府組建的正規(guī)軍中擔任軍官。
上世紀30年代,孫立人因為自身過人的軍事訓練經(jīng)驗,受到蔣介石的欣賞,得以成為總司令部軍官,進入蔣介石劃定的權(quán)力核心圈層。
他的個人素質(zhì)在軍中十分拔尖,他牽頭進行的一系列軍事訓練改革方法,整體提升了軍隊戰(zhàn)斗能力。
他的貢獻,在之后的抗日戰(zhàn)爭中有了更加直觀的體現(xiàn)。

1942年4月,他帶領(lǐng)中國遠征軍進入臘戍,朝著緬甸中部行軍。這一戰(zhàn),他面臨的情況非常嚴峻。
敵人的兵力人數(shù)是遠征軍人數(shù)的10倍左右,而且對方已經(jīng)搶占優(yōu)勢陣地,防御陣線拉滿,彈藥武器的儲備也非常充足,總之各方面情況都對遠征軍很不利。
孫立人沒有選擇和敵人硬碰硬,而是隱藏底牌,尋找隱蔽地形,設(shè)置疑兵,虛張聲勢,聲東擊西,一邊用大炮狂轟濫炸,一邊又尋找近身契機,隨時準備突破敵軍防線。

他這套不按常理出牌的招數(shù),打得侵略者暈頭轉(zhuǎn)向,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沒能掌握節(jié)奏,損失還越來越大。
戰(zhàn)斗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時,孫立人采用火力掩護與步兵搏殺相結(jié)合的方式,把戰(zhàn)場變成了一處小型絞肉機。敵人躲閃不及,只能丟下1200多具尸體,倉皇撤退。
趁著敵軍士氣衰落的時機,遠征軍一鼓作氣,將被俘虜?shù)挠塑姵晒饩瘸鰜?,同時收獲一大批戰(zhàn)利品,大獲全勝。
這一戰(zhàn)讓孫立人名聲大噪,從此以后,他抗日英雄將領(lǐng)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國民黨軍隊中的影響力也顯著提升。
有的新兵參軍入伍,就是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和他并肩作戰(zhàn)。他們效忠于他孫立人,而不是蔣介石。
對于蔣介石來說,崛起的孫立人是個不容小覷的對手。尤其是當他決定培養(yǎng)蔣經(jīng)國,而孫立人又成為蔣經(jīng)國上位路途中的絆腳石時,他對孫立人就更加不滿。
但他不能除掉孫立人,只能明里暗里制造矛盾,挑起事端,以隱晦的方式提醒孫立人注意身份。

偏偏孫立人是個直腸子,性格相當耿直,對蔣介石有什么不滿,從來都是當面反駁,從來不會委屈自己。
不少人曾經(jīng)勸過他,不要試圖和蔣介石對抗。只要他身在國民黨陣營,就必須要接受蔣介石的領(lǐng)導。
在這個等級森嚴的隊伍中,老蔣對也是對,錯也是對。
國民黨高層約定俗成的潛規(guī)則,在孫立人這里卻完全不算規(guī)矩。他有能力,有人脈,有戰(zhàn)功,有名聲,根本不給蔣介石面子。
他多次當面頂撞老蔣,經(jīng)常害得老蔣下不來臺。兩人的分歧一天天增加,新仇舊恨累積了不知多少。
有一次,孫立人與蔣介石吵架,情緒直沖腦門,甚至說出讓蔣介石跳太平洋的離譜言論。
不懂暗示,自討苦吃
1949年,蔣介石在解放戰(zhàn)爭中無力回天,已經(jīng)退守臺灣,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孫立人作為國民黨高層將領(lǐng),當然也跟著一起到了臺灣。
在上海解放前后,另一位國軍將領(lǐng)湯恩伯準備帶著殘兵敗將奔赴臺灣。蔣介石得到消息,命令孫立人全權(quán)安排接待事宜。

他對湯恩伯非常重視,此人是他的嫡系將領(lǐng),跟著他南征北戰(zhàn)多年。未來他想反攻大陸,還得依靠這些力量。
老蔣一貫喜歡大搞山頭主義,拉幫結(jié)派,排除異己。誰得到他的賞識,誰就能擁有優(yōu)越的待遇。在國民黨,決定官員干部身份地位的因素不是他們的才能,而是他們與蔣介石的親疏遠近。
在給孫立人安排任務(wù)之后沒幾天,兩人再次碰面,蔣介石詢問工作進展,孫立人給湯恩伯部隊安排的營地在哪里。
孫立人心中盡是不滿,但又暫時不能當面發(fā)作,只好老老實實回答,給湯恩伯空出了幾所學校的校園。人數(shù)不算太多的將士們,可以暫時在校園里安置。
聽到這個安排,蔣介石非常失望,指責他自私自利,不肯讓出自己的訓練營。
要說自私,整個國軍隊伍里,沒有人能比蔣介石更加自私。所以這話從他的嘴里說出來,孫立人感覺諷刺又可笑。
脾氣火暴的孫立人從來不會慣著蔣介石,他當即回擊道:“我自私?明明你才自私。誰不知道湯恩伯是你的心腹?共產(chǎn)黨的部隊打過來,我看你只能往太平洋里跳?!?/p>
從來沒有人敢這么指著老蔣的鼻子罵,就連他的老對手毛主席都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他氣得臉紅脖子粗,又不能大張旗鼓地懲戒孫立人,只好使勁把這口氣憋回去。
孫立人本以為,經(jīng)過這件事,他會被徹底邊緣化。可沒想到,僅僅半個月后,他就接到蔣介石的電話。
老蔣不知道打的什么主意,竟然邀請他陪同吃飯散步,他沒有理由拒絕,只能按時赴約。
這次碰面,兩人之間的氣氛難得和諧。他們肩并肩行走時,蔣介石拍著他的肩膀,對他說:“現(xiàn)在沒有一個人值得我去信任,我能相信的只有你了。”
表面上看,這句話好像是蔣介石釋放的求和信號,想要修復自己和孫立人之間的關(guān)系,消解兩人的矛盾。
孫立人當然也是這么認為的,在他的視角里,老蔣既然愿意主動低頭,那自己也沒有必要再拿捏姿態(tài)。
他沾沾自喜,覺得放下了一塊大石頭,完全沒有把蔣介石的話往深了想。
事實上,一個高高在上的政黨領(lǐng)袖,絕對不會對自己的部下低頭。只有在他決定對部下動手時,才會假意安撫,消除對方的戒心,然后一擊致命。
如果孫立人看透了政治世界的波詭云譎,那么接下來的那場災(zāi)難,他很有可能躲過去。
倒蔣兵諫,慘遭囚禁
孫立人在軍中的地位一直很尷尬,他不是黃埔軍校出來的將領(lǐng),所以要論資排輩,他必然排不上號。但他又有實實在在的抗日戰(zhàn)功,而且是揚名世界的戰(zhàn)功,這又決定了他的影響力。
于是,國軍隊伍中,有人對他滿懷崇拜,有人對他滿眼嫌棄。
很顯然,50年代的蔣介石和蔣經(jīng)國父子屬于后者。

只有把孫立人扳倒,蔣經(jīng)國的上位之路才能變得更加順暢。他還在,就始終是個隱患。
心狠手辣的蔣介石,最擅長的伎倆就是使陰招。眼見無法正大光明地找到孫立人違規(guī)違法的證據(jù),他就故意編織了一個“倒蔣兵諫”的罪名,剝奪孫立人的權(quán)力,解除孫立人的武裝勢力。
一個軍官失去號令軍隊的權(quán)力,如同一只猛獸失去獠牙,再也翻不起風浪。
這一年5月,蔣介石又突然不明不白的召見孫立人。接到消息時,孫立人心跳如重鼓。他直覺認為,今天不會發(fā)生什么好事。
果然,蔣介石的態(tài)度很是傲慢,他拋出一連串連珠炮一樣的質(zhì)問,打得孫立人心臟沉到谷底。
他在意很多問題,比如孫立人私下與胡適等社會學者來往,與美國軍政界人士交流十分密切,甚至還能得到艾森豪威爾的親自邀請,出席對方的總統(tǒng)就職典禮。
每一個孫立人擁有而他無法擁有的人脈,在他的眼里都是眼前的死對頭對自己的挑釁。他容不下這樣的挑釁,只能抽刀斷水。
此時的孫立人情緒同樣十分激動,他不能忍受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不白之冤,大聲反駁說:“我這一輩子,只會忠君愛國,愛民如子。我不喜歡政治,也絕對不會用政治手段陷害別人。”
蔣介石似乎沒料到他會有這樣的反應(yīng),兩人的這次見面也不歡而散。
老蔣的一句話,如同魔咒一般。困住了孫立人的人生。他說:“我要把你孤立起來?!?/p>
不久之后,孫立人就被他軟禁到了臺中住所,不能隨意進出,不能與外人接觸,不能享受赫赫戰(zhàn)功換取的回報。
他拿不到薪水,一家人生活舉步維艱,只能依靠夫人變賣首飾過活。實在活不下去,孫立人只能給總統(tǒng)府寫信,勉強換取一些生活費。
錢不夠用,他就種玫瑰,種水果,自力更生,補貼家用,以至于得了個名號,玫瑰將軍。
孫立人在這里度過了30多年的時光,一直到1988年才終于重獲自由。這個時候,臺灣已經(jīng)變了天地。
遺憾的是,僅僅享受了兩年的自由光陰,他就病逝于臺灣,給自己悲劇性的一生畫上句點。
結(jié)語
孫立人的悲劇命運,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他性格耿直,不善變通,功高震主,毫無自知之明。蔣介石大搞黨派山頭,重用嫡系,清除異己。臺灣當局的風氣一團糟,黑暗籠罩著這片土地,非得等到祖國統(tǒng)一,臺灣回歸,陽光才能平等地照射下來。
參考
人民日報海外網(wǎng):

《抗日名將孫立人》 《軍事歷史》2006年第11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