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書記載來看,韓信自從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后,在還定三秦和彭城之戰(zhàn)中都沒有具體的作戰(zhàn)記載,韓信第一次親自帶兵打仗是在京索之戰(zhàn)。
《史記 淮陰侯列傳》: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guān),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fù)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fù)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八月,劉邦出兵經(jīng)過陳倉向東挺進(jìn),平定了三秦。
韓信的本傳中沒有任何還定三秦的記載,在劉邦的傳記中,記載了劉邦采用韓信的計謀,但計謀內(nèi)容是什么,不知道,史書沒記載。
劉邦打進(jìn)關(guān)中之后,還沒有徹底消滅章邯的時候,就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率軍東出函谷關(guān),收服了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昌和殷王司馬卬直接投降。
韓信

劉邦又聯(lián)合齊王與趙王共同攻打楚軍,這說的就是彭城之戰(zhàn)了,四月,劉邦率軍到達(dá)彭城,漢軍兵敗,潰散而回。
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劉邦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擊敗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jìn)。
這是《淮陰侯列傳》,再來看《高祖本紀(jì)》。
《史記 高祖本紀(jì)》: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zhàn)好畤,又復(fù)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zhàn)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
這是還定三秦之戰(zhàn)中唯一提到韓信的地方,說的是劉邦采用了韓信的計謀,從故道進(jìn)軍,襲擊雍王章邯,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章邯兵敗退走,在好畤停下來接戰(zhàn),又失敗了,逃到廢丘。漢王隨即平定了雍地。
劉邦

史書上從來就沒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記載,元朝唱戲人把這事安到韓信的頭上,這是張冠李戴,如果一定要說暗度陳倉,那么應(yīng)該是趙衍的功勞。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
趙衍以謁者(近侍使者)的身份跟隨劉邦在漢中起事,章邯的軍隊在陳倉阻擋漢軍,趙衍向劉邦報告情況。劉邦原計劃撤退,趙衍建議改走其他道路,最終道路暢通,成功突破封鎖。
趙衍是暗度陳倉的原型,后人把這個功勞扣在韓信頭上,事實上史書并沒有記載韓信在還定三秦中干了什么,只知道劉邦用了韓信的計謀。
漢軍把章邯包圍在廢丘,另派將領(lǐng)攻占了隴西、北地、上郡等地,劉邦不等漢軍攻下章邯,在漢二年率軍東出函谷關(guān),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都投降了。韓王鄭昌不愿歸附,漢王派韓信打敗了他,這個韓信是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韓信。
章邯

劉邦利用項羽在齊地作戰(zhàn)的時機,劫取了五個諸侯的兵力,打入項羽的都城彭城,項羽聽到消息后,率軍離開齊國,從魯?shù)爻龊辏诌_(dá)蕭縣,與漢軍在彭城靈壁東面的睢水上激戰(zhàn),大敗漢軍,殺死了很多士卒,睢水都不能流通了。
這是整個彭城之戰(zhàn)的過程,沒有提到韓信。
在《淮陰侯列傳》中,提到劉邦到達(dá)彭城,漢軍大敗,韓信收集潰散的人馬與劉邦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擊敗楚軍,從這個記載來看,韓信是一直跟隨劉邦的,從漢中拜將開始,韓信跟隨劉邦參與了還定三秦之戰(zhàn),參與了平定五諸侯之戰(zhàn),參與了彭城之戰(zhàn)。
但這個時候韓信沒有任何領(lǐng)兵的記載,這個很容易理解,因為劉邦不放心。
帶兵打仗跟出謀劃策是完全不同的,韓信出謀劃策,劉邦來帶兵打仗,這樣既能考驗韓信的計謀如何,又能避免紙上談兵的悲劇,韓信與劉邦談謀略雖然滔滔不絕,但劉邦依然無法放心地放兵權(quán)交給韓信,所以韓信只出謀略,沒有任何帶兵打仗的記載。
張良建議劉邦重用韓信、英布、彭越三人

為什么彭城之戰(zhàn)后,韓信就能帶兵打仗了?
因為張良的下邑之謀。
《史記 留侯世家》:良進(jìn)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dāng)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彭城之?dāng)『?,劉邦逃到下邑,問眾人?yīng)該怎么辦,張良進(jìn)言道:
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同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漢王的將領(lǐng)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dāng)一面。如果要舍棄這些地方,就把它們送給這三個人,那么楚國就可以打敗了。
張良建議劉邦用三個人:英布、彭越、韓信。
劉邦本來不愿意放兵權(quán)給韓信的,但在彭城之戰(zhàn)大敗之后,聽了張良的建議,于是下放兵權(quán)給韓信,韓信才有機會領(lǐng)兵,才能在京索之戰(zhàn)擊敗楚軍。
劉邦拜將,未給韓信兵權(quán)

即使是京索之戰(zhàn),也不是韓信主導(dǎo)的,這是一場騎兵大會戰(zhàn),劉邦組建了騎兵來對抗項羽的騎兵,劉邦的騎兵主力是原秦軍騎兵,騎兵主將是灌嬰,韓信只是參與,不是主導(dǎo)。
這么說吧,劉邦一直不愿意放兵權(quán),尤其是給一個陌生人,韓信原是項羽手下,雖然在劉邦面前談軍事謀略頭頭是道,但劉邦內(nèi)心深處對韓信仍然是不信任,帶兵打仗的將領(lǐng)不像謀士,謀士出個謀略,劉邦能決策,劉邦手下的將領(lǐng)清一色是他的親信,不是同鄉(xiāng)就是一起玩過命的。
劉邦雖然拜了韓信為大將,但依然把韓信當(dāng)成謀士來用,從還定三秦到彭城之戰(zhàn)都是,但在彭城之戰(zhàn)中,劉邦顯然飄了,這么順利就打進(jìn)了項羽的都城,換了誰也會飄。
韓信有沒有在彭城之戰(zhàn)給劉邦提建議,史書沒記載,也不知道,不要說韓信,張良當(dāng)時也在彭城,一樣沒能預(yù)料項羽是從西邊打過來的,項羽繞過了劉邦防守嚴(yán)密的彭城北,先南下,再西行,再南下,利用騎兵快速突襲繞到彭城的西邊,堵住了劉邦的退路。
彭城之戰(zhàn)沒有人能防住項羽

彭城之戰(zhàn)打得劉邦措手不及,劉邦輕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項羽戰(zhàn)術(shù)得當(dāng),騎兵迂回包抄的戰(zhàn)術(shù)非常漂亮,而且速度非常快,劉邦甚至來不及做出回應(yīng)就迅速被打敗了,這是項羽的閃電戰(zhàn),劉邦的輕敵傲慢注定了失敗。
不管韓信有沒有給劉邦提供謀略,決策人是劉邦,顯然劉邦要承擔(dān)彭城之戰(zhàn)失敗的主責(zé),至于韓信,即使他提供了謀略,他也不應(yīng)該承擔(dān)責(zé)任。
還定三秦之戰(zhàn),韓信提供了謀略,但劉邦被堵在了陳倉,差一點就要退兵了,幸虧趙衍提供了謀略,不是說韓信提供謀略,就一定能打贏的,戰(zhàn)爭過程有很多變化的因素,韓信不是主將,很多東西意料不到也是正常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