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埃及古都亞歷山大城的西南角,一根粉紅色的花崗巖石柱孤獨而威嚴地聳立著,它就是聞名遐邇的龐貝石柱。這根石柱不僅是建筑藝術(shù)的杰作,更是一部無言的史書,靜靜訴說著千年來的風(fēng)云變幻。

平面圖
龐貝石柱高約25米,底直徑2.8米,頂直徑2米 ,由一整塊阿斯旺花崗石鑿成,重達500噸。柱身呈圓柱形,線條簡潔流暢,光滑的表面幾乎沒有缺損,仿佛歲月的侵蝕也難以在它身上留下痕跡。柱頂為古羅馬科林斯式,飾有精致的爵床花圖案,彰顯著古羅馬建筑風(fēng)格的典雅與莊重。石柱的石料來自遙遠的阿斯旺,在當(dāng)時落后的運輸條件下,古埃及人利用尼羅河及其支流每年定期泛濫的自然規(guī)律,用大型平底船將石料經(jīng)水路運抵亞歷山大河岸,再以木棒石塊鋪墊路面,依靠人力畜力拉拽推動,將這龐然大物運上山。而石柱的豎立方法同樣充滿智慧,先在柱基四周壘土成凹形,然后把石柱按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豎好后再清除四周壘土。這一系列復(fù)雜的工程,無不展現(xiàn)出古埃及人令人驚嘆的智慧與勤勞。

龐貝石柱,又稱薩瓦里石柱、騎士之柱 。它的名字背后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占領(lǐng)亞歷山大城時,遠望這根石柱聳立在400根石柱構(gòu)成的柱廊中央,狀如帆船桅桿,于是驚呼“薩瓦里,薩瓦里”,在阿拉伯語中,“薩瓦里”意為“桅桿”,從此,這根石柱便被稱為薩瓦里石柱。


而“龐貝柱”這個名字,則源于中世紀十字軍的誤解,他們以為柱頂?shù)墓腔夜蘩镅b著古羅馬大將龐貝的骨灰,故而稱其為龐貝柱。實際上,龐貝柱是為紀念羅馬皇帝戴克里先而建。在戴克里先統(tǒng)治期間,駐守亞歷山大的大將艾赫里叛亂,戴克里先親率大軍圍城8個月,殘酷鎮(zhèn)壓了叛亂。當(dāng)時城內(nèi)餓殍遍地,瘟疫橫行,戴克里先調(diào)來糧食賑濟災(zāi)民,安撫百姓。公元297年,埃及執(zhí)政長官波恩吐莫斯為表感恩,在賽拉比斯神廟的廣場中央建立了這根石柱,柱基西側(cè)石壁上刻有四行字:“為戰(zhàn)無不勝的亞歷山大監(jiān)護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恩吐莫斯謹立此柱” ,至今仍依稀可辨。


曾經(jīng),龐貝石柱所在的賽拉比斯神廟是城市的宗教與文化中心,宏偉壯觀,馳名于地中海沿岸國家。神廟呈長方形,四周巨大的石柱構(gòu)成柱廊,圣龕上安放著精心雕刻的賽拉比斯神像,廟門口匍匐著兩頭獅身人面像,廟宇還附屬著圖書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變遷,基督教傳入埃及后,賽拉比斯神廟遭到破壞。

1167年,薩拉丁手下大將為鞏固海防,抵御歐洲十字軍入侵,將柱廊的一些石柱拋入大海 。如今,神廟已化為一片廢墟,只剩下龐貝石柱孤獨地屹立在荒地上,周圍是色彩鮮艷卻未完成的樓房,與古老的石柱形成鮮明的對比。

幾百年來,龐貝石柱遺留下許多軼事。它像一位沉默而堅定的守望者,見證了亞歷山大城的興衰榮辱。從亞歷山大大帝建城之初的輝煌,到托勒密王朝的繁榮昌盛;從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到阿拉伯人的征服;從基督教的興起,到中世紀的動蕩,龐貝石柱始終屹立不倒。亞歷山大城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戰(zhàn)爭、災(zāi)難與變革,許多著名的古跡或成廢墟,或銷聲匿跡,唯有這根石柱在千年的風(fēng)雨洗禮中巍然挺立,成為航海者的航標,也成為亞歷山大城的標志。它不僅是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更是人類文明傳承與發(fā)展的象征,讓后人得以透過它,觸摸到古代埃及和羅馬文明的脈搏,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有軌電車

居民樓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