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功高蓋世,最后兔死狗烹,引得后代世人許多嗟嘆。然而正史上卻明白無誤地記載韓信最后是因謀反被殺的?!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返淖詈?,太史公司馬遷更是蓋棺定論地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韓信確未謀反,史書記載不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韓信確未謀反,史書記載不實

韓信真的謀反過嗎?愚以為,韓信自始至終從未反叛,《史記》記載他最后因謀反而被誘殺實則千古奇冤。太史公也有不能說實話的時候啊!我們應該還歷史一個真相,還韓信一個公道。

《史記》中記載韓信因謀反被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史記》中記載韓信因謀反被殺

為什么這樣說?先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史記》當中記載韓信所謂謀反的始末,真相很快就會大白于天下。

漢四年,韓信為齊王的時候,是有人勸他謀反的,但韓信沒有反,而是在后來幫助劉邦,會師垓下,擊敗了項羽,奪得了天下。

漢六年,韓信為楚王的時候,有人告發(fā)他謀反,劉邦采納陳平的計謀,在楚國邊界的陳地,拿下了韓信。后又赦免了韓信,降為淮陰侯。

漢七年,身為淮陰侯的韓信寄居京城,在辭別即將上任趙相的陳豨的時候,鼓動陳豨在外謀反,自己準備在京城為內應。

漢十年,陳豨反,劉邦親自帶兵出京平叛。在京城的韓信與家臣密謀,準備趁夜假傳圣旨赦免監(jiān)獄里的囚徒,帶領他們襲擊呂后和太子,從而響應陳豨。一切部署停當,就等待陳豨的消息??删驮谶@時,韓信的舍人(家臣)因得罪于韓信,被韓信囚禁起來,要殺掉。舍人的弟弟上告呂后說韓信要謀反。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假說前線回來人報說陳豨已經死了,列侯群臣都要來宮中慶賀。蕭何利用韓信對他的信任,哄騙韓信進入宮中。

剛一進宮,呂后就命令武士將韓信捆綁起來,直接在長樂鐘室就把韓信斬殺了。韓信臨死前大叫:“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殺了韓信之后,呂后又夷滅了韓信的三族。

以上便是《史記》所記韓信所謂謀反的簡單始末。事實真如《史記》所記嗎?

漢四年,蒯通勸韓信反劉邦,韓信未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四年,蒯通勸韓信反劉邦,韓信未聽

我們先來看看漢四年的事,韓信為齊王時,司馬遷也說韓信這時候沒反。

當時韓信出關以來,橫掃天下,一路殺到齊國,最后被劉邦封為齊王(劉邦實際上不想封他),后來又斬殺了來犯的楚國大將龍且。這時的韓信已經成為除了劉邦項羽之外的第三股勢力。如果韓信幫助劉邦則劉邦勝,如果韓信幫助項羽則項羽勝,雙方也都在不斷地爭取韓信。

此時齊人蒯通建議韓信自立,誰也不幫,坐看劉項二虎相爭,最后坐收漁翁之利,以圖天下。因為以韓信現在的蓋世奇功,無論他投靠劉邦和項羽二人中的任何一個人,他都不會被容納,早晚會被害的。與其被害,不如自立為王,爭奪天下。但是韓信面對他如此精辟又有利的分析與勸說,給出的回答卻是: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

由此可以看出韓信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君子,絕不是見利忘義的小人,在爭奪天下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報恩。

他也確實是個知恩圖報之人。后來他被封為楚王,回到故鄉(xiāng),對從前給他飯食的漂母(洗衣服大嬸)賜給了千金。對先給他飯食,后又攆他走的下鄉(xiāng)南昌亭長一家,也賜給了百錢。對曾經讓他受胯下之辱的少年,韓信并沒有追究。

這樣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怎么能想象他會去謀反呢?反正在他最有資本謀反的時候他沒有謀反,而是選擇了報恩,繼續(xù)幫助劉邦奪取了天下。

漢六年,韓信被污謀反,由楚王貶淮陰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六年,韓信被污謀反,由楚王貶淮陰候

我們再來看漢六年的事,韓信為楚王的時候,司馬遷說他本來想反,但后來自度無罪,所以沒反。

其實劉邦和陳平心里頭都非常清楚韓信并沒有反,因為如果韓信想反的話,那么陳平那并不高明的所謂計策就不可能成功。

陳平的計策就是讓劉邦通告天下諸侯,說他要去南方游云夢,派遣使者讓各國諸侯齊聚陳地見駕。如果韓信離開了自己的屬地,沒有了軍隊的保護,劉邦就可以直接將其擒獲。

但問題是如果韓信真想造反,還可能不帶軍隊,直接去見駕嗎?除非他想找死。事實上,他不但去見了駕,而且還是帶著劉邦的仇人鐘離眜的人頭去見的駕。這怎么可能是想謀反呢?以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兵仙韓信的智商不會傻到想要造反還直接去送死吧?所以說此時韓信肯定沒想謀反。

事實上劉邦也確實知道他沒想謀反,當韓信被擒時,質問劉邦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的時候,劉邦的回答是:“人告公反。”也就是有人告你反,你是不是真反我不知道。

但問題如果是謀反,證據呢?沒有證據。而且根本不需要證據,只要有人告你就行了,就是要借此機會剝奪你的兵權。

因為劉邦最忌諱的就是有軍事才能的人還掌握著重兵,只要你有反叛的資本和可能,不管你反不反,你都是威脅。至少要剝奪你的兵權。所以削掉韓信的楚王頭銜之后,劉邦又赦免了韓信的罪名,改封韓信為淮陰侯。

因為漢代的制度,王是既有封地,還可以掌管封地的財權和擁有封地的軍隊的。候就只能享受封地的賦稅,名曰食邑,意思就是供給你吃喝的地方。候甚至不能到封地上去,大多數的候都只能寄居在京城,實際上等于類似被軟禁起來了。也不可能興起什么風浪了。

這樣看來,漢六年的時候,韓信是不可能反的。

漢十年,韓信被呂后蕭何冤殺于鐘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十年,韓信被呂后蕭何冤殺于鐘室

我們再來看看漢七年與漢十年,韓信為淮陰侯時,所謂與陳豨合謀里應外合謀反之事。這回司馬遷明確說韓信謀反了,而且所謂謀反的細節(jié)也被太史公講得詳詳細細,清清楚楚。事實果真如此嗎?

此事當中至少有四大疑點。

第一個疑點,韓信與陳豨密謀造反,當時只有他們兩個人在場。后來韓信是被倉促斬殺的,陳豨也戰(zhàn)死沙場,別人是怎么知道二人詳細的談話內容的?

事實上陳豨造反的原因也不是什么韓信鼓動。在《史記》當中就有答案。《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當中說得清清楚楚。陳豨是被劉邦的懷疑逼反的。

當然《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中的韓信不是那個淮陰侯兵仙韓信,而是韓王韓信,為了區(qū)分,史家一般稱其為韓王信。諸異姓王中,最先造反的就是這位韓王信。實際上他也是被劉邦的猜疑逼反的。

韓王信反叛之后投降了匈奴,還和匈奴一起圍攻太原,劉邦親自率兵攻打,結果出現了最羞辱的一幕,“白登之圍”。后來又是賄賂匈奴閼氏,又是和親,總算暫時穩(wěn)定了漢匈邊界。這之后由于劉邦認為陳豨是個將才,于是封陳豨為列侯,并且任命他為趙國相國,同時統(tǒng)領趙國和代國的邊境部隊駐守邊界。

后來陳豨又被改命為代國的相國。有一次陳豨休假回來路過趙國,他帶領的賓客,車馬有千乘,把整個客棧都住滿了。陳豨對這些賓客非常謙恭。這件事被時為趙國的相國周昌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隨后就跑到京城劉邦那里打起了小報告。說陳豨這樣禮賢下士,又在邊境多年帶兵,對中央政權肯定不利。

但劉邦苦于沒有證據,也沒有人告發(fā)他謀反,所以只能先查一查陳豨的賓客有沒有經濟問題。這一查不要緊,陳豨賓客的的這些問題大都和陳豨有關,所以陳豨十分害怕。暗中和已經投靠匈奴的韓王信的部將王黃和曼丘臣聯絡。

后來劉邦的父親去世了,劉邦借機要召陳豨入京,陳豨索性直接反了。

由此看來陳豨是被劉邦的懷疑逼反的,所謂韓信鼓動陳豨造反沒有真憑實據,應當不是事實。

第二個疑點,韓信如果想要假傳圣旨釋放囚徒,必定是打著皇上的旗號,怎么可能囚犯們被皇上釋放之后,還會相信韓信,立刻跟著韓信反叛朝廷呢?再說京城又能有多少囚徒呢?即使有許多囚徒,兵器又上哪里弄去呢?難道讓他們赤手空拳去攻打皇宮不成?莫非是聰明絕頂的兵仙多年不領兵打仗了,智商歸零了?

所以所謂韓信與家臣密謀假傳圣旨釋放囚徒造反之事應該是謊言。

第三個疑點,即使韓信真的密謀在京城造反,他去襲擊呂后和太子有什么用?謀反就應該沖著皇上去,殺了皇后和太子能起多大作用呢?韓信是真傻了嗎?

第四個疑點,當時情況萬分緊急,如果韓信真的要密謀造反,怎么還會前去宮中赴宴呢?

也許有人說他是因為相信蕭何才去的。問題是如果他明明要密謀攻打皇宮,突然間就有人召他去皇宮慶賀,這么巧的事,他能相信嗎?要知道,他可是被騙過一次的,上次當楚王的時候就被陳平所騙,被擒于陳地,這次還傻呵呵地去皇宮慶賀,還真以為深通將略的兵仙韓信是白癡一枚啊?

他能坦然入宮赴宴,就說明他絕對是心底無私天地寬,他壓根也沒想要造什么反?牢騷是有的,但按照韓信知恩圖報的個性,他是絕對不可能造反的。

因為有以上四大疑點,所以我們可以認定,漢七年和漢十年所謂韓信與陳豨合謀里應外合造反之事應當是謊言。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不是事實,太史公為什么還記下來了,而且認定韓信反了呢?那漢十年又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小人誣告韓信,呂后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人誣告韓信,呂后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事實的真相應該是這樣的,還是有人誣告。誣告之人就是韓信的那位舍人之弟。所有的韓信密謀造反的細節(jié)都應該是他編造出來的。而當時劉邦在外平叛,呂后與蕭何在此看似萬分緊急之時,不辨真相,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先殺了再說。反正韓信的軍事才能太令人恐懼了,而且殺了他劉邦也不會不同意,因為韓信已經沒用處了,留下來只會是威脅。

自從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后,韓信就總鬧意見,一直稱病不上朝,劉邦去平叛,他也說有病不跟著去,這樣的人已經不會再幫助劉邦做什么了,即使冤殺了,也沒有什么可惜的,劉邦回來也不會怪罪。

劉邦聽說韓信被殺,且喜且憐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邦聽說韓信被殺,且喜且憐之

事實也是如此,當劉邦聽到韓信的死訊的時候,劉邦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韓信之于劉邦,就是一條特別擅長捕獵的獵狗,只是一個工具而已,雖然很喜歡,但是如果不給自己干活了,留著總是個禍害,殺了也沒啥可惜的。但要是自己動手,總覺得不是那么回事,讓世人恥笑自己忘恩負義,正好呂后和蕭何替自己把事辦了,所以“且喜且憐之”。

司馬遷也有不得已的時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司馬遷也有不得已的時候

而司馬遷之所以把這段謊言當做史實去記錄,原因有二。

一是司馬遷雖號稱秉筆直書,但他畢竟是大漢的史官,對大漢高祖的這些卑劣行為沒法如實記錄。如果韓信不謀反,漢高祖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忘恩負義可不是什么好品格。韓信也只好被“謀反”了。

二是司馬遷所記史料應該是漢代官方史料,像韓信舍人的供詞當然也會記錄在案,依據這些材料,也只能得出韓信造反的說法。

問題是這一切都只有證人,沒有證據。按照現代法學的觀點,是不能算數的。并且依據以上邏輯推理,也可以得出結論,韓信并沒有反。

韓信從未反叛,一生知恩圖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韓信從未反叛,一生知恩圖報

現在可以總結了,歷史的真相就是,從漢四年韓信被封齊王,到漢十年韓信被害,韓信自始至終從來就沒有反叛過。

他之所以被害,完全是因為他太天真了,他太相信那個他認為對他有知遇之恩的主公劉邦了,他完全沒有想到他萬分相信的那皇上夫婦實際上比老虎還要兇殘。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確實不假?。?/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