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女兒在小區(qū)玩,鄰居王姐羨慕地說,“你家娃才2歲半,怎么這么會說話?我家孫子3歲了還只會說吃飯、睡覺,愁得我都睡不著覺”。我笑著指了指自己,“可能是我這當媽的太嘮叨了,連她玩積木都能解說半小時”。
其實,類似王姐家的情況并不少見。她的孫子出生后,兒子兒媳工作忙,孩子一直由奶奶帶。老人雖然盡心盡力,但每天和孩子說的話不超過20句,大多是乖、吃飯、別亂跑等指令性語言。而我,從孩子出生起堅持自己帶娃,哪怕每天睡眠不足、蓬頭垢面,也硬扛了下來。如今回頭看,那些崩潰瞬間成了孩子語言能力開掛的基石。

孩子3歲前,再難也要自己養(yǎng),媽媽帶的孩子語言能力偏高。
原因一:媽媽與孩子的高頻互動是孩子語言發(fā)育的催化劑。
媽媽的陪伴不僅是照料,更是沉浸式語言課堂。換尿布時描述動作(媽媽現(xiàn)在要給你換尿布啦,先抬起小屁股哦),喂飯時形容食物(今天的胡蘿卜泥甜甜的,像糖一樣甜哦)。這些看似無意義的嘮叨,實則是孩子最早的詞匯庫。媽媽帶娃時,每天與孩子互動是老人帶娃的5倍以上。
原因二:媽媽與孩子的情感聯(lián)結是語言輸出的安全網(wǎng)。
孩子學說話時,會緊盯媽媽的眼睛和表情。當她說出“水”時,我立刻回應,“寶寶渴了想喝水對嗎?媽媽去拿藍色小熊杯子”。這種及時反饋讓孩子知道,語言是有力量的,能快速滿足需求。而老人帶娃時,常因聽不懂童言童語直接代勞,反而削弱了孩子表達的積極性。
原因三:媽媽孩子互動時的詞匯多樣性是孩子大腦發(fā)育的營養(yǎng)劑。
老人帶娃常用吃飯飯、睡覺覺等疊詞,而媽媽們的語言表達更豐富。比如看到落葉,我會說:“你看,這片金黃色的葉子仿佛一個芭蕾舞演員在旋轉跳舞,最后輕輕地落在草地上”。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組合,像搭積木一樣幫孩子構建語言體系。

當然除了多與孩子互動,想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是需要技巧的。大家不妨試試以下四種策略。
- 名詞轟炸法。
從女兒4個月起,我化身人工點讀機,凡是她看得到的,接觸到的,我都一一讀給她聽。給她指認家具,這是沙發(fā),軟軟的、米色的沙發(fā),逛超市時介紹商品,圓圓的蘋果、長長的香蕉等等。1歲半時,她已能準確說出冰箱、電梯等復雜詞匯。
- 動詞小劇場。
孩子學走路時,我邊保駕護航邊解說,寶寶的小腳用力蹬地,手臂張開像小飛機,保持平衡。玩玩具時引導她,你能把紅色積木疊在藍色積木上嗎?這些動詞輸入,讓女兒2歲時就能說出很多完整句子,比如媽媽幫我打開餅干盒。

- 形容詞魔法。
下雨天帶她踩水坑,我會在旁邊解說,雨水涼涼的,柔柔的,像小魚在親腳丫;讀繪本時拓展,小豬佩奇的臉紅撲撲的,像你昨天吃的草莓?,F(xiàn)在她看到彩虹會喊,“媽媽快看!天上掛了一條彩色的、彎彎的橋”。
- 裝傻策略。
當我故意把她的兔子玩偶說成小狗,她會急得跺腳,“不對!是長耳朵、紅眼睛的兔子!”。外出時假裝迷路,“媽媽找不到滑梯了,寶寶能用‘左邊’‘右邊’指揮我嗎”。裝傻策略讓孩子主動組織語言。

3歲前的語言基礎,決定孩子一生的表達力,或許我們無法給孩子奢華的物質生活,但那些日夜相伴時的溫柔絮語,那些游戲互動中的歡聲笑語,才是真正無價的教育投資。請相信:你現(xiàn)在說的每句話、做的每個游戲,都在為孩子搭建通往世界的語言之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