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網報道,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布勞納近期宣稱,為在“印太地區(qū)”抗衡中國,菲及其盟友試圖將印度、韓國納入美澳日菲(SQUAD)“小分隊”。接受《環(huán)球時報》采訪的專家認為,印、韓有自己的戰(zhàn)略考量和利益訴求,菲圍堵中國的單方面愿望不會實現。美澳日菲四國部隊自去年以來在南海所謂“菲律賓專屬經濟區(qū)”開展聯合海上活動。

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布勞納(資料圖)
自2024年起,美澳日菲組建非正式軍事機制“SQUAD”,已在南海開展17次聯合巡航,累計出動各型艦機230余架次。這一軍事機制的頻繁活動,嚴重破壞了南海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而菲律賓并不滿足于此,試圖進一步擴充陣營,拉攏印度和韓國入伙。布勞納親自前往印度,公開聲稱中國是菲印“共同的敵人”,強調與印度在情報交換等方面合作的重要性。
不過,印度和韓國對菲律賓的拉攏反應冷淡。印度高層明確表示,其關注重點在印度洋地區(qū)。印度總理莫迪也強調,中印應加強合作、和平共處、管控分歧。印度與中國有著廣泛的經濟聯系,且在邊境問題上正逐步緩和,無意卷入南海爭端。韓國方面,因自身面臨朝鮮半島的安全挑戰(zhàn),外交政策側重與美日等傳統(tǒng)盟友合作,經濟上又與中國緊密相連,也未對菲律賓的邀請作出積極回應。
菲律賓此次態(tài)度突變,背后有著復雜原因。從軍事層面看,菲律賓在南海與中國的對峙中,明顯處于劣勢。2024年仁愛礁沖突中,中國海警5901船單艦對峙菲方6艘艦船,憑借高壓水炮系統(tǒng),12小時內迫使對方3次后撤。這種實力差距讓菲律賓意識到,僅靠自身難以在南海爭端中占得便宜,所以試圖通過拉攏其他國家增強實力。

馬科斯(資料圖)
從政治角度分析,馬科斯政府上臺后面臨諸多國內問題,包括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的挑戰(zhàn)。通過在南海問題上對華強硬,制造外部矛盾,菲律賓政府妄圖轉移國內民眾視線,鞏固自身執(zhí)政地位。
此外,美國在背后的慫恿也不容忽視。美國長期奉行霸權主義,試圖在南海地區(qū)遏制中國發(fā)展,維護其在亞太地區(qū)的霸權地位。美國為菲律賓提供軍事支持與政治背書,鼓動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挑釁中國,將菲律賓當作遏制中國的“棋子”。
面對菲律賓的挑釁,解放軍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南海戰(zhàn)區(qū)艦艇頻繁開展實戰(zhàn)化訓練,海警部門加大對南海海域的巡邏力度,依法驅離菲律賓非法闖入船只,切斷其對非法“坐灘”船只的補給。國防部、外交部發(fā)言人多次強調,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敦促菲律賓停止挑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
2025年3月,解放軍在相關海域舉行聯合演習,火箭軍部隊成功實施“飽和式反艦攻擊”,模擬擊沉敵方航母戰(zhàn)斗群。這一系列行動向菲律賓表明,中國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

馬科斯(資料圖)
菲律賓的挑釁行為不僅違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精神,也與地區(qū)國家渴望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愿望背道而馳。在2025年東盟外長會議聯合聲明中,10國一致強調“通過雙邊談判解決爭議”,明確反對域外勢力干涉。這充分說明,菲律賓的單邊挑釁行為不得人心。
菲律賓若繼續(xù)執(zhí)迷不悟,充當美國在“印太戰(zhàn)略”中的馬前卒,不僅會破壞中菲多年來建立的友好合作關系,更可能將自身拖入危險邊緣,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只有回歸理性,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南海爭端,才是符合菲律賓長遠利益的正確選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