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一位國際學校老友喝茶的時候,聊起國內今年美本RD錄取情況。

“今年海嘉連斬兩枚大藤offer,一枚普林斯頓,一枚康奈爾,而且聽說這兩名同學從小到大都在海嘉讀書,是學校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真讓人眼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問,把孩子送到你們學校的家長,是不是都很雞血?

朋友笑了笑,你是打探“情報”來了?實話告訴你,恰恰相反。

“我們培養(yǎng)名校生的邏輯,和其他學校不太一樣?!?/p>

朋友問,你覺得我們應該教出完美的考試機器,還是培養(yǎng)真正鮮活的生命?

我說,當然是后者,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難!

朋友一笑,實則不然,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我的這位朋友叫張聰,是一名北京市市級骨干教師,目前在海嘉教育研究院擔任常務副院長,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學生,攢了一肚子名校升學案例。

我說,愿聞其詳。

*以下內容來自海嘉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聰老師分享,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敘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躲在單杠下的孩子

斬獲UCSD生物系offer

去年4月份,海嘉幾乎所有的老師、學生、家長都在轉發(fā)一份“不負春光、遇見美好”的公益音樂會海報。

這場音樂會的組織者、發(fā)起人、主演都是小柔,另一位主演叫小樂,患有腦癱。

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熱烈的一場音樂會。我看到小樂同學蹣跚著憑借自己的力量走上舞臺,同時也看到小柔——這個二年級就來到海嘉的女孩子,盡情綻放著自己的才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 | 張聰老師提供

還記得小柔二年級的時候因為英語不好,不敢跟同學交朋友,下課的時候,也只能一個人在單杠旁默默玩耍。

但是海嘉的老師敏銳地察覺到她的音樂特長,推薦她參加了學校樂隊。小柔從一個滿臉青澀的小女孩成長到音樂會的發(fā)起人,而且組織了不止一場公益音樂會。

有人問,小柔的人生中僅有音樂嗎?并不是,她還參加了國際生物工程機器人大賽,并獲得了獎章。

今年,小柔被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生物專業(yè)錄取了。她計劃在生物醫(yī)學領域讀到博士,她的人生夢想是通過學習生物去幫助更多生理上存在問題的孩子,讓這些孩子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小柔是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但沒有優(yōu)秀到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她有軟弱的一面,也有學習上的短板。

小柔是一個成功的孩子嗎?在她這個年齡用成功來評價未免過早。

但無論如何,她一定是一個幸福的孩子,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方向。

她的人生道路還很長,在這漫長的路途中,她可能會經歷失戀、學術上的挫敗、事業(yè)上的低谷,直面不太理想的經濟形勢。

她會成為一個失敗者嗎?我相信她一定不會,因為她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知道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是什么。

“孩子,去經歷那些屬于你的一切”,海嘉希望培養(yǎng)的未必是成功者,但一定希望培養(yǎng)幸福的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知識可以用“廉價”方式獲得

更重要的是“愛的滋養(yǎng)”

我說,懂了,人生的幸福不能用成功與否來衡量。

朋友說,就是這個意思。

我又問,但是我聽說順義媽媽在育兒路上出了名的雞血,你有沒有什么建議可以提供給她們?

朋友說,很簡單,先改變選校邏輯。我說得更具體一點,比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yōu)楹⒆舆x校時候,底層認知中,潛在的邏輯依然是安全需求——去好學校、選好專業(yè)、學好本領讓他這輩子衣食無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基于這樣的需求,那讓孩子去學一門技術可能更安全。當你把安全需求作為人生的第一需求時,無論去哪所學校,都無異于技校。

圣經上有句話說:“尋找就尋見,叩門就開門?!比绻⒆訉θ松鸁o所叩問,那他在成長過程中能得到什么?對于今天的孩子,他們更需要的是愛、尊重、審美,甚至是自我實現(xiàn)。

我們的學校是否能滿足孩子這樣的需求?對一所學校來說,也許首要任務不再是傳遞知識、培養(yǎng)能力,這些東西我們在網上可以用非常便捷、廉價的方式獲得。

學校應該通過愛的滋養(yǎng),讓孩子尋找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

如果說在AI時代還有所謂比賽的話,那人與人之間真正比賽的就是“誰更早找到自己”。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張圖片,小學生們在坐地鐵的時候,抓緊一切時間補作業(y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 | 張聰老師提供

我想這樣的場景在中國很多城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可能會頻繁發(fā)生。但是,這會不會透支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對創(chuàng)造的夢想呢?

我曾經見過一個初中生,初一在體制內讀書時跟他爸爸說:“我不想去學校了,學習對我沒有意義,生活對我也沒有意義?!边@個孩子在家玩游戲玩了一年半,初三時終于決定走出家門,看看是否有學校能接納他。最后,海嘉接納了這個孩子,在海嘉,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不斷壓榨孩子,孩子有一天放棄人生理想了,我們又該怎么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反思教育的正當性:

我們憑什么教育孩子?

我聽得意猶未盡,繼續(xù)問,你上學的時候受過所謂的壓榨嗎?

朋友笑了笑說,我上學的時候,是一個刻苦學習的所謂的優(yōu)等生。當時我喜歡寫書法,“撇”總是寫不好。書法老師給了我一張四尺整張的白紙,這對于我來說簡直是無邊無際的一張紙。

我在紙上寫了幾百個“撇”,所以到今天,我寫“撇”依然非常精準漂亮。

但是,今天的孩子可能無法再接受這種形式的學習了。某種意義上,我們需要反思教育的正當性:我們憑什么教育孩子?

因為很多時候我的孩子會這樣問我:“你是爸爸就可以教育我嗎?你是老師就可以教育我嗎?”

在海嘉有一位街舞老師,同學們課后會教這位老師彈吉他,孩子為了教會這位老師,每天都自己備課。在這樣的驅動力下,他們開始自主提升音樂技能。

其實,驅動孩子的是他在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

《莊子·達生》里有一段話——

顏淵問孔子:“我曾經在深淵渡河,擺渡的船夫駕船技巧實在精湛。我問他:‘駕船可以學習嗎?’擺渡人說:‘可以。善于游泳的人經過數次練習就能駕船。至于善于潛水的人,他不曾見到船也會熟練駕駛?!疫M而問他怎樣學習駕船,他不再回答我。請問他的話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說:“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學會駕船,因為他們已經忘記了水能淹人。至于善于潛水的人不曾見到過船就能熟練駕駛,是因為他們眼里的深淵就像是陸地上的小丘,看待翻船猶如車子倒退一樣?!?/p>

這個故事的本質是什么?是我與水之間的關系。

很多孩子在成長中可以學到技術,但并沒有真正解決與世界的關系、與知識的關系、與自我的關系。

孩子需要在不斷探索世界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我們得讓孩子自己看,慢慢看。

很多家長選擇國際教育的一個原因,是不希望讓孩子僅僅接受通過特定渠道提供的信息看世界。

我想了想說,你的意思是不要把孩子的認知統(tǒng)一到某個標準答案上

沒錯。朋友接著說,我再跟你說說海嘉的孩子是怎樣學習的?

舉個例子,比如在學《西游記》的時候,我們會問孩子:孫悟空因為大鬧天宮被壓在五行山下,你認為他應該被壓嗎?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會和孩子一起讀《西游記》,讓孩子進行批注,我們負責把孩子在書上的批注收集起來,做成批注集。

孩子記錄下來自己的感受以后,通過自主思考,最后寫成一篇“孫悟空判決書”或“孫悟空辯護詞”。

這樣的學習過程帶給孩子的是什么?是知識嗎?是能力嗎?其實是帶給孩子一個思維的起點

聊到最后,朋友從手機里翻出一張照片。

這是一個由海嘉的高中畢業(yè)生發(fā)起的活動—— 師生接力100公里馬拉松長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 | 張聰老師提供

很多老師參賽后非常感慨,一位老師表示,他在跑馬拉松沖線的過程中,理解了所謂“差生”的感受。

“孩子需要的不是方法、不是批評、甚至不是鼓勵,而是陪伴?!?/p>

“如果此時有一個人能陪在我身邊,跟我一起跑,我想也許我會更有力量?!?/p>

什么是愛滋養(yǎng)?正如往大海中拋一個木片,有人覺得木片會消失,但對于大海而言,木片不會消失,只是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浮出海面。

教育也許就是不斷往孩子心靈的海洋拋出愛的木片。我想,在海嘉成長起來的孩子,未來將充滿溫暖的底色,也是他們一手拿名校offer,一手獲取人生幸福的奧義所在。

學校:北京海嘉學校

創(chuàng)建:2006年

地址:北京市后沙峪裕民大街1號

年級:幼小初高

類型:民辦學校

課程:IB、IGCSE、國家課程

參加校園開放日

點擊下方卡片立即關注
專注國際教育18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