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華爾街日報》評選過去一千年間全世界最富有的 50 人,其中有 6 個中國人,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明武宗大太監(jiān)劉瑾、乾隆寵臣和珅、民國財政部長宋子文,還有一個便是清代商人伍秉鑒,他是唯一以經(jīng)商發(fā)家的。其財富之巨,影響力之廣,令后人驚嘆。馬克思曾在專著中提到過他的名字,他的肖像至今仍被掛在馬薩諸塞州的幾家博物館里,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還有一個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
伍秉鑒出生于 1769 年,他的祖上在清朝初期移居廣州,到他這一代已是第六代移民。此前,伍氏家族一直籍籍無名,直到他的父親伍國瑩,才開始涉足對外貿(mào)易領(lǐng)域。1757 年,乾隆皇帝實施 “一口通商” 政策,僅保留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設立商行制度,由政府特許的商行壟斷外貿(mào),廣州十三行應運而生。
自乾隆二十二年起,廣州十三行每年上繳40%的關(guān)稅,乾隆也成了清朝過得最滋潤的皇帝。乾隆在諭旨中要求“買辦洋鐘表、西洋金珠 、奇異陳設或新樣器物”、“皆可不必惜費”。十三行每年進口洋貨千余件, 僅廣東官員作為貢品進呈,就有數(shù)百件。紫檀木、象牙、琺瑯、 鼻煙 、鐘表 、儀器 、玻璃器 、金銀器、毛織品、寵物······當時清廷所有的洋貨,皆源自廣州十三行。

1801 年,伍秉鑒的二哥伍秉鈞壯年去世。根據(jù)后世的記載,伍秉鈞死因是因為被朝廷官員栽贓陷害卷入一樁走私案,被朝廷罰款幾萬銀元。行商無處申訴后,伍秉鈞交完錢,一病不起,第二年被氣死了。33 歲的伍秉鑒接過怡和行的家業(yè),就此開啟了他創(chuàng)造商業(yè)帝國的傳奇之旅。他深諳那個年代“官路不通,財路就不通”的潛規(guī)則,花了很多心思討好廣東的上下官員,最后,伍秉鑒甚至自己捐了一個三品頂戴的虛職來保護自家的生意。
彼時,中英貿(mào)易中茶葉是第一大宗商品,伍家祖籍福建,正是中國茶葉核心產(chǎn)區(qū)之一。伍秉鑒親自主持,在武夷山建立專屬茶園,出產(chǎn)的高等級茶葉專供英國市場,其茶葉商標 “浩官” 在英國市場成為 “高品質(zhì)” 的象征,每年為怡和行帶來五六十萬兩銀子的利潤。當時廣州城里的西洋商人中,美國人因購買力低不受待見,廣利行甚至公開拒絕接待。伍秉鑒主動與美國商人合作,將低等級茶葉出口到美國,大受歡迎,供不應求。
除了賣茶葉之外,伍秉鑒還曾涉足鴉片貿(mào)易。在道光皇帝登基前,中國南方到處是印度鴉片。當時,在印度收購價僅僅150盧比的一箱鴉片,在廣州就能賣出1000盧比的價格。鴉片進入中國內(nèi)陸,一箱最貴達到3500盧比。那個年代的英屬印度盧比是純銀制造,每一枚11克白銀,3500盧比相當于660兩白銀,沒有商人能抵擋這種誘惑。為了賺錢,廣州的十三行會賄賂登船檢查的官員,以“船艙有死魚臭不可聞”等理由不進行檢查。伍秉鑒通過賄賂官員在這一時期積累了大量財富,直到1821年道光皇帝下令禁煙,格掉了伍秉鑒的三品頂戴,行商伙同英人走私鴉片的趨勢才被打斷。

根據(jù)美國人的著作《廣州番鬼錄》記載,伍秉鑒的全部財產(chǎn),包括房產(chǎn)、貨物、田地、現(xiàn)白銀、股票加起來約2600萬銀元,約等于1800萬兩白銀。當時清朝的歲入也就三四千萬兩,伍家一戶行商就能掙1000多萬兩白銀,約占清朝歲入的1/3,伍秉鑒可謂富可敵國。美國學者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和弗蘭克?薩奈羅在《鴉片戰(zhàn)爭》一書中稱,到 1834 年,伍秉鑒不僅是廣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員,甚至可能是當時世界上的首富。在積累了巨額財富后,伍秉鑒便把總商之位傳給了兒子,自己則在背后把控全局。
1839 年,英國為平衡對華貿(mào)易赤字,不斷擴大鴉片走私規(guī)模,美國人也紛紛效仿,鴉片大量流入中國,導致白銀外流、煙民遍地,清王朝陷入危機。道光皇帝多次嚴旨要求廣東嚴查鴉片走私,懲治不法洋商。廣東官府因水師無力從海上堵截,便將責任甩給廣州行商,伍秉鑒作為十三行 “行首” 首當其沖。兩廣總督衙門、廣東巡撫衙門等各級官府頻繁刁難,伍秉鑒雖捐了三品頂戴,在官府面前仍然毫無地位,只能卑躬屈膝、塞銀子息事寧人,短短幾年就被敲詐上百萬兩銀子,三品頂戴也被朝廷擼掉。

林則徐以 “欽差大臣” 身份到廣州禁煙,他逮捕了伍秉鑒的兒子伍元華,說洋人不交出鴉片,就把伍元華為代表的的一批行商處斬。伍秉鑒前去官府疏通,結(jié)果也被林則徐逮捕,說不交出煙土就將他和兒子處斬。堂堂世界首富伍秉鑒,跪在洋行外面磕頭,求洋人把鴉片交出來。林則徐最后沒有殺伍氏父子,而是封鎖十三行,讓洋人困在其中,斷食斷水。最終,洋人交出了鴉片,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將其全部銷毀。
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海軍封鎖珠江口,“十三行”積極捐款興修廣州的炮臺和其他工事,希望清軍能打贏,但最后清軍還是不敵英軍。1841 年 5 月,英軍直逼廣州,伍秉鑒的兒子伍崇曜奉廣東當局之命與英軍首領(lǐng)義律談判,簽署《廣州和約》,約定清軍向英軍交出 600 萬元賠款,其中 200 萬元由十三行行商出資,伍秉鑒家族出資最多,達 110 萬元。
1842年8月,清廷戰(zhàn)敗簽訂《南京條約》,需向英國賠款 2100 萬元,伍秉鑒又被勒令交出 100 萬元。與此同時,隨著清廷戰(zhàn)敗,廣東一口通商的壟斷地位被廢除,新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南京條約》還取消了外商在華做生意必須通過十三行行商代理中介的規(guī)定,伍秉鑒家族等十三行行商的壟斷貿(mào)易地位徹底喪失,商業(yè)帝國瞬間崩塌。
1842 年 12 月,心灰意冷的伍秉鑒在給美國朋友羅伯特?福布斯的信中寫道:“如果我現(xiàn)在是青年,我將認真地考慮乘船前往美國,在你附近的某處定居?!?曾經(jīng)的世界首富,在政治和戰(zhàn)爭的雙重打擊下,已心力交瘁,對這個國家徹底失望。1843 年,75 歲的伍秉鑒在大清帝國的風雨飄搖中黯然離世,他一手建立的商業(yè)帝國也逐漸瓦解。廣州十三行在他的時代達到了商業(yè)輝煌的巔峰,卻也隨著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和清廷的戰(zhàn)敗,走向了終結(ji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