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 來源:Unsplash
“每天笑一笑,煩惱都甩掉?!毖芯咳藛T發(fā)現(xiàn),這種常出現(xiàn)在賀卡上的祝福語,可能有一定科學道理。幾十年來,研究者一直很困惑:微笑真的會讓人心情變好,而皺眉會讓人心情變糟嗎?人們一直對此爭論不休。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肌肉電刺激技術(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EMS),迫使人們嘴角上揚或下垂,做出微笑或皺眉的動作,試圖探究這一問題的答案。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些身體動作似乎真的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讓人更加積極向上,亦或更加消極喪氣。這項研究結(jié)果最終發(fā)表在期刊《情感》(Emotion)上。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心理學高級講師塞巴斯蒂安·科布(Sebastian Korb,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認為,人的身體在感受和感知世界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盡管這一古老的觀點仍未被普遍接受,但始終吸引著人們的興趣。
科布表示,新研究表明,面部活動的確會影響人們的情緒,為這一長久存在但爭議不斷的觀點增添了證據(jù)。
01
面部表情的影響
實際上,早在19世紀,人們便提出了這樣的想法。當時,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與一位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都認為,人體的生理變化會對情緒產(chǎn)生影響,而進入20世紀,研究人員則開始關注面部表情的影響。
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種觀點才有了正式的名稱——“面部反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此后的幾十年里,這一假說得到了褒貶不一的實證支持。
1988年,德國的研究人員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所設計的實驗也在后來被廣泛流傳——利用一支筆所開展的研究。
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成了兩組,并讓他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用嘴含住一支筆:其中一組用牙齒咬住,另一組則用嘴唇含住,分別模擬人類微笑和犯愁時的表情。

△ 來源:Unsplash
除此以外,兩組人員含筆的細節(jié)并無差別,他們都將筆的一端放在嘴中,另一端徑直朝外,與唇線垂直。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觀看動畫片,并對動畫片的好笑程度進行評分。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相較于模擬犯愁的參與者,模擬微笑的參與者認為動畫片更好笑。研究人員以此為據(jù),來支持面部反饋假說的成立。
然而2016年,這項著名的研究卻遭到了質(zhì)疑。
在當時,包括科布在內(nèi)的一群研究人員動用了17個實驗室,為每個實驗室的研究征集了超過100名參與者,試圖復制當初的研究結(jié)果。可惜事與愿違,這次的研究結(jié)果卻無法為面部反饋假說提供有力的證明。
對此,科布談道:“有些人認為我們應該徹底放棄這個假設。而另一些人和我一樣,都認為事情不能這么快結(jié)束,重復實驗的失敗并不意味著假說是不成立的。”
“所以,我也開始思考,有沒有其它方法能夠減少人們控制肌肉時的變數(shù),而不需要將筆含在嘴里進行實驗?!?/p>
02
電刺激微笑
科布和他的同事開展了一項全新的實驗,這次他們采用的方法換成了電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可以在特定時間內(nèi)刺激面部特定的肌肉。
實驗時,他們將電極放在了58名參與者的皮膚上,逐步加大電流,直到他們的面部肌肉開始緊張,被迫做出皺眉或微笑的表情。此外,考慮到參與者之間存在解剖學差異,為了激活目標肌肉,每位參與者所接受的電流水平也略有不同。
實驗期間,每位參與者都進行了許多次實驗。其中,每次實驗只持續(xù)5秒鐘,且實驗條件不盡相同:
1)保持微笑或皺眉的表情觀察一張空白屏幕;2)保持微笑的同時觀看一張令人開心的圖片(例如美麗的海灘);3)保持皺眉的同時觀看一張令人抑郁的圖片(例如被鋪滿垃圾的海灘)。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還調(diào)低了電流,避免參與者面部肌肉出現(xiàn)明顯抽動,來進行重復實驗。實驗結(jié)束后,參與者再對自己在不同條件下的心理感受進行打分。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較弱的電刺激中,參與者的面部表情與他們的感受之間存在相關性,不過,這種感受尚且不會影響到參與者的心情。隨著電刺激加強,參與者臉上出現(xiàn)微笑,當他們看到令人開心的圖像時,這種相關性也達到最大。
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參與者被迫微笑看圖時,他們感受到的積極情緒更多,打分越高;而當他們被迫皺眉看圖時,感受到的消極情緒更多,打分也越低——不過,研究人員沒有向參與者們看過中性圖像(既不讓人開心也不讓人抑郁的圖像)。

△ 來源:Unsplash
除此以外,在參與者觀看空白屏幕的一組實驗中,科布發(fā)現(xiàn),面部表情的作用便不太明顯了。
不過他也談道:“我們只是對特定的肌肉進行了5秒鐘的微弱刺激,在這樣的情景中,面部表情的效果可能本就不明顯?!?/p>
美國德克薩斯農(nóng)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心理與腦科學的教授希瑟·倫奇(Heather Lench,未參與這項研究)認為,這項研究的工作十分出色,為誘導面部表情開辟了新的途徑。
目前,科布及其同事已經(jīng)初步證明實驗方法的有效性,未來他們計劃將開展更多的研究,比如嘗試刺激面部不同肌肉,探尋其會給人體帶來怎樣的感受,或考慮利用腦電圖來分析大腦對刺激部位改變情緒反應的快慢。
科布還補充道,未來的研究還需要解決一個更加復雜的問題——面部肌肉的活動是否真的會影響情緒,還是說此前實驗的參與者出現(xiàn)情緒變化,只是因為他們感覺到了相應部位的肌肉被刺激了,從而聯(lián)想到了對應的情緒狀態(tài)。
在倫奇看來,科布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還可能應用到現(xiàn)實之中。她表示,如果肌肉刺激和情緒之間的確存在較強的相關性,他們的研究成果將開辟一個全新的應用場景——例如人們將能利用可穿戴設備自主刺激肌肉,改變自己的心情。無論是從健康的角度、倫理的角度,還是社會的角度,這類應用的影響都會非常引人關注。
撰文:蕾切爾·紐沃(Rachel Nuwer)|翻譯:李承澤|審校:不周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forcing-a-smile-using-electrical-stimulation-can-boost-your-mood/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