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手電影

截止至發(fā)文,電影《不說話的愛》預售加點映票房突破960萬,強勢領跑清明檔票房榜,成為本年度最受矚目的情感黑馬。這部由青年導演沙漠執(zhí)導、張藝顛覆性出演聾人父親的作品,改編自同名高口碑短片,以“無聲勝有聲”的情感張力,在宣發(fā)期便點燃觀眾期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情感共鳴與宣發(fā)策略的雙重破圈

1. 預售數(shù)據(jù):從500萬到960萬,一場“沉默的爆發(fā)”

自3月24日開啟預售后,《不說話的愛》首日票房即突破390萬,隨后在全國15城點映加持下,票房持續(xù)攀升至960萬,刷新近三年清明檔國產(chǎn)片預售紀錄。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影片精準切中當代觀眾對“真實情感”的渴望。超前觀影場中,“哭崩了”“帶三包紙巾不夠用”等觀眾反饋頻登熱搜,形成裂變式口碑傳播。

2. 宣發(fā)亮點:手語破壁與明星效應的雙向賦能

影片宣發(fā)摒棄傳統(tǒng)套路,以“沉浸式共情”為核心。張藝興不僅在拍攝中苦練手語,更將手語融入演唱會舞臺,發(fā)起“全民學手語”挑戰(zhàn),撬動粉絲與公益群體的雙重關注。此外,片方發(fā)布的“微笑的力量”特輯中,近30位聽障演員的真實故事,讓影片的社會意義超越娛樂范疇,成為公眾熱議的“現(xiàn)象級話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無聲”成為最震耳欲聾的表達

1. 故事內(nèi)核:一場父女的雙向救贖

影片聚焦聾人父親小馬(張藝興 飾)與女兒木木(李珞桉 飾)的生存困境。小馬為證明撫養(yǎng)能力卷入撞車騙局,木木則在成長中被迫直面聽障與健全世界的撕裂。導演沙漠通過極簡臺詞與肢體語言,將“愛”解構為無聲的守護、誤解的疼痛與犧牲的壯烈。正如預告中木木哭喊“我和他在一起,他會死的”,而小馬以傷痕累累的身軀回應“爸爸錯了”,這種“以痛寫愛”的敘事手法,直指親情中最原始的羈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技術革新:聽障群體的真實在場

為還原聽障人群的生活肌理,劇組邀請近30位聽障演員參演,并創(chuàng)新采用燈光信號系統(tǒng)(紅綠燈提示拍攝進程)與手語生活手冊,實現(xiàn)聽人與聾人的無障礙協(xié)作。監(jiān)制陳國富透露,法庭戲拍攝時,聽障演員因代入角色集體落淚,張藝興亦感嘆“他們的專注讓表演超越技巧”。這種“去表演化”的真實,成為影片情感穿透力的根基。

3. 視聽語言:沉默中的詩意與暴烈

導演沙漠以兩類意象構建影片的視聽美學:撞車的暴力手語的柔韌。前者通過高速鏡頭與金屬撞擊聲,外化小馬被社會規(guī)則擠壓的絕望;后者則以特寫鏡頭捕捉手指的顫動、眼神的交匯,將“無聲之愛”具象為可視的詩篇。片尾曲《你沒說的話》由毛不易獻唱,以“沉默的歌詞”呼應主題,被觀眾稱為“2025年最催淚OST”。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部電影如何為3000萬聽障者發(fā)聲

1. 現(xiàn)實映射:揭開聽障群體的“隱形困境”

影片中,小馬因溝通壁壘淪為犯罪工具的情節(jié),源自導演沙漠對聽障人群的深度調(diào)研。編劇付丹迪曾走訪聾人律所,發(fā)現(xiàn)“因回避溝通而蒙冤”是他們的普遍困境。影片借小馬的遭遇,揭露社會對聽障者“善意的忽視”——我們提供同情,卻鮮少構建平等的對話系統(tǒng)。

2. 文化破冰:從銀幕到現(xiàn)實的“手語革命”

《不說話的愛》的破圈,正在引發(fā)一場“手語普及”的連鎖反應。北京、上海等多地點映場增設手語翻譯,社交媒體上“手語表白挑戰(zhàn)”參與量超百萬次。正如張藝興所言:“世界可以無聲,但愛需要被看見?!庇捌晕幕a(chǎn)品之力,推動公眾從“觀看苦難”轉(zhuǎn)向“參與改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眼淚成為票房的另一種計量單位

《不說話的愛》的票房奇跡,印證了觀眾對“真誠敘事”的饑渴。它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面鏡子:照見聽障群體的生存之痛,也照見普通人被喧囂掩蓋的情感荒原。4月3日,這場“無聲的愛”將在銀幕上洶涌綻放——或許,當我們學會傾聽沉默,才是對愛最深刻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