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男團“門童”近日因曼谷演唱會取消事件深陷輿論漩渦,其后續(xù)計劃的中國香港演唱會也遭到粉絲與網友的強烈抵制。這場從泰國蔓延至香港的風波,不僅暴露了韓流偶像與粉絲關系的脆弱性,更折射出中韓娛樂產業(yè)間復雜的信任危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曼谷事件:信任崩塌的導火索

3月28日,緬甸發(fā)生7.9級地震,泰國震感強烈,原定于次日舉辦的“門童”曼谷演唱會緊急取消。然而,主辦方先刪除臨時公告,待成員返回韓國后才重新發(fā)布正式通知,導致大批已抵達曼谷的中國及其他國家粉絲被迫滯留,承擔高額機票、酒店費用,甚至面臨失聯(lián)風險。

粉絲的憤怒集中于兩點:

1. 溝通失當與責任缺失:公司聲明僅強調“藝人安全”,卻對粉絲損失避而不談。成員雖發(fā)文呼吁“大家安全回家”,但被批“虛偽”“缺乏擔當”。

2. 經濟與情感雙重打擊:部分粉絲因費用無法退款、交通癱瘓而情緒崩潰,在暴雨中滯留數小時,甚至有傳言稱經紀人搶奪粉絲預約車輛。

事件后,“門童脫粉”“HYBE失職”等話題登上熱搜,大量粉絲宣布脫粉,直言“偶像與粉絲從來不是對等關系”。

香港抵制:從曼谷余震到限韓情緒

曼谷事件的余波迅速波及“門童”計劃中的中國香港演唱會。網友在社交平臺發(fā)起聯(lián)合呼吁,要求取消演出,并嘲諷“來了也沒人看”。這一抵制的背后,是多重情緒的疊加:

粉絲經濟的信任破裂:曼谷事件暴露了韓娛公司對海外粉絲權益的漠視,香港粉絲擔憂重蹈覆轍,“花錢買罪受”成為普遍顧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限韓令的隱形高壓:近年中韓文化摩擦加劇,從韓國藝人辱華爭議到文化挪用事件,中國網友對韓流抵觸情緒升溫。此前韓國樂隊Say Sue Me北京演出因輿論壓力取消,便被視為“限韓令2.0”的征兆。

香港市場的特殊性:香港曾多次因主辦方溝通問題取消韓團演出(如INFINITE 2023年演唱會),本地觀眾對跨國演出的風險更為敏感。

行業(yè)反思:韓流光環(huán)為何失效?

“門童”的困境并非個例,而是韓流產業(yè)模式弊病的集中爆發(fā):

1. 流量至上與責任逃避:韓娛公司為維護商業(yè)利益,常以“安全”為由快速切割問題,卻忽視對粉絲的基本關懷。這種“救火式公關”在危機中反而加劇矛盾。

2. 文化輸出的雙刃劍:韓流依靠粉絲經濟擴張,但其“高姿態(tài)”與“低共情”的態(tài)度,尤其在涉及中國市場的爭議中(如文化盜竊、藝人言行),不斷消耗觀眾好感。

3. 年輕粉絲的覺醒:新一代觀眾不再盲目追隨偶像,更看重“雙向尊重”。曼谷事件中,粉絲自發(fā)建立互助文檔的行為,既是對官方失職的抗議,亦是對“飯圈自救”的探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未來挑戰(zhàn):重建信任或徹底退場?

面對抵制聲浪,“門童”香港演唱會的前景岌岌可危。若強行推進,可能面臨票房慘淡與口碑反噬;若取消,則坐實“失信”標簽。更深層的拷問在于:當韓流的光環(huán)因一次次危機褪去,行業(yè)是否愿意放下傲慢,真正重構與全球粉絲的對話機制?

從曼谷到香港,從“頂流”到“公敵”,“門童”事件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韓娛產業(yè)在全球化擴張中的矛盾與裂痕。網友的嘲諷“來了也沒人看”,不僅是情緒宣泄,更是一記警鐘——若無法在流量與責任間找到平衡,失去的將不僅是市場,更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