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而來。
在看之前,我知道這個故事有一個明確的人物原型,知道它講述了一些讓人習(xí)以為常的現(xiàn)實,知道這里有很獨特的敘事視角。
看完之后,我只能說這個故事本身,的確給我?guī)砹撕芏嗯c自身、與他人、與其他什么有關(guān)的思考。

這是一代人的縮影。
在這些縮影中,她們是女兒、是姐姐、是妻子、是母親、是外祖母,她們似乎從出生之時起就背負著因為身份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擔(dān)子,終其一生埋沒在那個“等”字里,一直也無法掙脫。
造成這一切的是什么呢?是傳統(tǒng),是時代,是約定俗成,是所有一切的一切人們默認的社會規(guī)則,是其他人這樣你也要這樣的枷鎖,是他人對你的期待和吹捧,是無形之中的道德綁架。
她們?nèi)贪?,等啊,熬啊,也曾心懷夢想,也會暢想過屬于自己美好的生活,但終究埋沒在柴米油鹽中。
最終化為一場嘆息。

于是我在思考,這些責(zé)任與義務(wù)是哪來的呢?
為什么被賦予了一個身份之后,就順理成章地需要做這做那呢?為什么女性必須偉大必須奉獻,為什么姐姐必須犧牲,為什么妻子必須賢惠,為什么母親必須為整個家庭付出?
為什么她們的人生都無法自己做決定,需要主動或者被動地聽從其他人的安排,需要考慮別人的意見和需求,還被其他人視為理所應(yīng)當?為什么屬于一個家庭的負擔(dān),身為伴侶的另一個人無法感同身受無法共同承擔(dān)?
這一切,到底是道德綁架還是責(zé)任感,從來如此,便是對的嗎?

于是在這個故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懦弱。
懦弱啊,人真的在大多時候都是懦弱的,不敢去做出改變,不敢面對失去之后的現(xiàn)實,不敢打破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樊籠,不敢辜負其他人對自己的期待。
于是啊,從少年時候起,她就一直在退讓,在各個身份中占據(jù)十分絕對的奉獻地位,忍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而最終終于在一個“舉家同慶”的日子里忍無可忍,完全地不顧夜晚不顧明天不顧以后地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實現(xiàn)了自己長久以來的規(guī)劃和夢想。
人啊,終究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zé)的。
我是在什么時候?qū)懴逻@句話的呢?是我看到了那個一直以來很理解母親的女兒,一直以來勸母親不要懦弱的女兒,卻在照顧孩子上對自己的母親來了一次道德綁架。
她曾經(jīng)的那些無條件的支持,也不過是在自己有底氣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而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底氣,她就會重新依賴于自己的母親,不去想母親本身是否愿意。
這確實無可厚非,畢竟人只有在富有的時候才會慷慨,但作出決定作出選擇的人,終究最后還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zé)的,終究是要負起人生的重擔(dān)的。
而那個母親又怎么不是在負責(zé)呢?她當年的結(jié)婚是自己的選擇,所以為這個選擇負責(zé)了三十年;而她這次的離開也是一種選擇,面前未知的風(fēng)雨便是她需要負責(zé)的事情。
而人啊,對不起的始終是年少的自己罷了。
我一次又一次看著故事中那個坐在車里叫嚷著要帶著朋友們云游四海的少女,從最開始的會心一笑到后來的紅了眼眶。
每個人都有那樣一段無所畏懼意氣風(fēng)發(fā)的時候,少年的他們朝氣蓬勃,覺得天下之大可以任憑自己闖蕩,也覺得自己未來的人生會有無限的可能。
而這樣的少年,終究會被歲月的沖刷磨去棱角,將當年的豪情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只有在回憶往昔的時候不由自主地留下一聲嘆息。
故事中的主角是這樣,故事外的我也是如此啊。
看完之后,我反而想要旅游了。
可能受最后的片尾曲的影響,也可能是看著主角開車上路看到的那一路的風(fēng)景心生向往,亦或者我本來就一直期待新的一年的一場出游。
總之,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腦海里冒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出去玩玩。
那么,不懦弱,就從規(guī)劃自己的假期開始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