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受邀至鼓浪嶼,在始建于1919年的老別墅巢庭,沉浸式觀看一部鼓浪嶼題材的原創(chuàng)影視戲劇。

這部名為《颶風將至》的原創(chuàng)作品,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暗流涌動的1930年代——一個鼓浪嶼風華正茂卻危機四伏的黃金時代。主創(chuàng)團隊非常專業(yè)地將建筑、表演與觀眾體驗編織成一張精密的敘事之網(wǎng),讓每一位踏入巢庭的觀眾,都成為這場時空冒險的參與者。

開場前10分鐘,每個觀眾都被要求寄存手機,這一個小小的舉動,瞬間將我們從現(xiàn)代生活的干擾中剝離,以便更沉浸式融入劇中。每人抽取的胸針號碼牌不僅是身份標識,更是通向不同故事線的鑰匙。我抽中了反派角色林武(鷺江道上的黑幫),而妻子則跟隨女主潘淑媛(歸國富商之女)的線索。當服務員以劇中人的身份引導我們?nèi)雸鰰r,某種奇妙的代入感已悄然建立——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劇中的角色。

隨著燈光漸暗,旅館老板娘金莉莉的歌聲穿透空間,戲劇正式開場。舞臺在花園、閨房、客房、酒吧、走廊之間自由切換,90分鐘的劇情一氣呵成。最令我驚嘆的是主創(chuàng)對空間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階級隱喻,當林武在酒吧砸響道具槍時,吧臺前另一位觀眾驚跳的反應,恰恰證明了這種沉浸式設計的魅力。而我老婆在閨房場景中,了解潘淑媛的身世背景并一起齊唱劇中的主題曲——這種“打破第四面墻”的體驗,非常新穎震撼。

科班出身的演員們幾乎貼臉演繹,將角色的復雜性刻畫得入木三分。林武嘗了一口洋酒后的吐槽“這是蝦米lj酒”,手下阿昌在調(diào)侃舞會客人們(觀眾)搬椅子慢吞吞是“平日被伺候慣了”,既荒誕又精準地勾勒出黑幫混混的市井氣息,引得觀眾席間笑聲不斷。更值得玩味的是服務員的調(diào)度——他們不僅是空間引導者,更是敘事的一部分,其舉手投足間暗含著1930年代鼓浪嶼的社交密碼。

這部劇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四線敘事的設計。散場后和我老婆復盤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彼此的體驗竟如此不同:她跟隨潘淑媛經(jīng)歷了女主的心路歷程,而我則在黑幫爭斗與權力傾軋中窺見了時代的暗涌。這種錯位敘事不僅避免了現(xiàn)場觀眾的交頭接耳,更讓每個人都在碎片化信息中拼湊出屬于自己的歷史圖景。

回廈門的路上,我們?nèi)猿两趯∏榈挠懻撝?。這種“散場后仍在發(fā)酵”的戲劇體驗,恰似每次觀影后翻閱影評的快感。主創(chuàng)團隊表示,未來將推出更多貼合鼓浪嶼元素的原創(chuàng)劇集,這讓我對這座小島的未來充滿期待——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去鼓浪嶼的理由清單上,會多出“成為一部戲的參與者”這一選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