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的外交舞臺格外熱鬧。法國外長、歐盟貿易委員、意大利參議長、葡萄牙外長……短短一周內,歐洲政要“排隊”訪華,這種密集程度甚至被外媒稱為“歐洲國家大檢閱”。而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些訪問恰逢美國對歐盟加征汽車關稅的敏感時刻。歐洲為何突然“向東看”?中歐關系是否正在改寫劇本?
一、歐洲的“焦慮”與“自救”
美國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對非本土制造的汽車永久加稅,直接刺痛了德國、法國等汽車大國的神經。歐盟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訪華前,剛在華盛頓碰了一鼻子灰——美方對歐盟的貿易訴求置之不理。

“歐洲人終于意識到,白宮不會給他們留退路。”意大利參議長拉魯薩在北京的發(fā)言一針見血。南歐國家尤其感受到壓力:能源危機、產業(yè)空心化、俄烏沖突外溢效應……當美國把盟友當作“政治出氣筒”,歐洲急需尋找新的戰(zhàn)略支點。
而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歐盟最大貿易伙伴之一,自然成為關鍵選項。

二、中歐的“默契”與“試探”
中方在這場外交互動中展現(xiàn)出罕見的一致性。商務部長王文濤與謝夫喬維奇“務實討論經貿合作”,王毅外長則對法葡兩國外長強調“支持歐洲戰(zhàn)略自主”。這些表態(tài)背后,藏著兩層深意:
- 經濟牌:中國正以市場開放為籌碼。西班牙《世界報》指出,歐洲企業(yè)尤其關注中國是否兌現(xiàn)“擴大開放”的承諾。去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增長40%,新能源、生物醫(yī)藥等領域合作空間巨大。
- 戰(zhàn)略牌:中歐都希望避免被美國“割韭菜”。法國外長巴羅直言“需要比以往更牢固的法中關系”,暗含對美元霸權的不滿。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期對華語調轉柔,也被視為風向變化。

三、西班牙首相的“押注”
4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將接力訪華。這個看似低調的南歐國家,實則動作頻頻:去年西企參與中歐班列貨運量翻倍,光伏巨頭在華投資擴產。英國智庫分析師哈夫倫認為,西班牙正帶頭推動“歐洲對華合作2.0版”。
值得注意的是,桑切斯此行可能觸及敏感議題——中國斡旋俄烏沖突的“和平方案”。若歐洲在安全領域也向中國伸出橄欖枝,全球地緣格局或將重塑。
一場靜悄悄的權力轉移
歐洲政要的“北京行”絕非偶然。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俄烏僵局難解時,中歐靠近是現(xiàn)實選擇。但雙方仍有心結:歐盟擔憂“過度依賴”,中國警惕“技術封鎖”。能否跨越猜疑,或許取決于一個簡單問題:在“美國優(yōu)先”的世界里,歐洲敢不敢走自己的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