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過去官渡之畔的草場村,矗立著一尊雄偉非凡、形態(tài)詭譎的雞血石,世人皆譽之為“官渡碑”。此碑究竟何人所立?還需追溯至那場震古爍今的“官渡之戰(zhàn)”。

昔時,曹操大敗袁紹,犒賞三軍,官渡百姓亦歡欣鼓舞,共慶凱旋。慶功宴罷五日,于曹營草料場中央,赫然矗立起一尊高達丈五、厚達盈尺的石碑,宛如身披紅袍的巨人,又似雄踞的棗鬃雄獅。碑之正面,鐫刻著遒勁大字:“勢弱倚百姓,兵強寡謀亡”,落款為“曹孟德書”。碑頭之大篆,銘刻著:“官渡之戰(zhàn),流傳千古”。碑之背面,則以漢隸蒼勁書寫官渡之戰(zhàn)之緣起、經(jīng)過與結(jié)局,落款乃謀士許攸所撰所書。
碑座為一龐然黑色石龜,碑身傲然立于龜背之上,龜頭朝南,昂首遠望,氣勢恢宏。半月之后,一座八角亭巍然落成,雕梁畫棟,琉璃玉頂,緊緊庇護著石碑,更添幾分威嚴與壯麗。

曹操緣何在草料場立此碑?且聽細細道來。昔日,曹操與袁紹于官渡激戰(zhàn)數(shù)回合,難分伯仲。曹操雖兵微將寡,僅兩萬余眾,卻堅守官渡,與袁紹十萬大軍對峙。曹操欲速戰(zhàn)速決,奈何寡不敵眾,只得靜待時機。袁紹屢攻不克,遂于官渡四周筑起五十余座土山,居高臨下,箭矢如雨,仍未能破敵。曹操堅守不出,雙方陷入僵持。
曹營糧草匱乏,又被圍困月余,士氣漸衰。曹操欲棄官渡退回許昌,又恐袁紹窮追不舍,官渡、許昌皆失。于是,曹操密遣使者,越過敵線,求計于許昌謀士荀彧。數(shù)日之后,荀彧回信:“……曹丞相,袁紹傾巢而出,欲與丞相決一死戰(zhàn)。丞相宜堅守不出,體察民情,以民為軍,形勢必有轉(zhuǎn)機。待敵人士氣衰竭,當(dāng)出奇制勝,切不可錯失良機……”曹操覽畢,大喜過望,下令全力死守。

然而,糧草不濟,軍心何以穩(wěn)?死守又何以持久?曹操在軍帳中輾轉(zhuǎn)反側(cè),再覽荀彧之書,“體察民情,以民為軍”八字,被他重重圈畫。彼時,官渡瘟疫肆虐,軍營雖有草藥,百姓卻深受其苦。曹操聞訊,遂率軍醫(yī),挨家挨戶,問診施藥。十日之間,走訪三百余家,患者皆得救治,無一傷亡。百姓感激涕零,誓為曹操效犬馬之勞。
更有一事,曹操親率官兵為百姓送藥之時,聞訊有一惡霸“丁蛇毒”,假借藥店之名,橫行鄉(xiāng)里,敲詐勒索,百姓苦不堪言。曹操經(jīng)查證,此人乃袁紹部下一兵痞,因作惡多端,逃回家鄉(xiāng),與地方袁兵內(nèi)外勾結(jié)。曹操遂將其緝拿歸案,以其兩條人命之罪,斬首示眾,為民除害,大快人心。
一日,曹操又為糧草所困,愁眉不展,夜不能寐。
晨光初現(xiàn),看守糧草的武士來報:“主公,昨夜草場空空,糧倉如洗,今朝卻草滿場、糧滿倉!主公,此乃神靈相助??!”曹操聞之,亦覺蹊蹺,前往察看,果然如此。曹操思忖:昨夜雖有微風(fēng),豈能吹來糧草?其中必有蹊蹺。于是,遣心腹暗查。武士坦言:“主公,實不相瞞,此乃官渡百姓之意:先送后奏!小的亦不敢不從?!?/p>
原來,官渡百姓感激曹操官兵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還為百姓做了諸多善事。聞聽軍營糧草告急,豈能袖手旁觀?于是,長老們商議決定:官渡東西南北四區(qū)百姓,節(jié)衣縮食,節(jié)省牛馬草料,資助曹軍,共御袁紹叛賊。
一聲令下,百姓星夜兼程,天未亮,已經(jīng)草滿場,糧滿倉。曹操聞訊,感動得熱淚盈眶,親自前往拜見官渡長老。他深情地說:“你們?yōu)槲沂鼙M苦難,今日又慷慨捐糧捐草,我必銘記心頭,轉(zhuǎn)告三軍,勿忘官渡百姓之恩德,當(dāng)以奮勇殺敵相報?!毖粤T,再拜而去。
長老們對曹操之言感動不已,贊曰:“真仁義之師也!”不久,許攸投誠曹操,獻計獻策,一把火燒了袁紹糧草重地烏巢,百姓無不歡欣鼓舞,軍心大振。許攸勸曹操趁袁軍人心惶惶、我軍士氣高昂之機,速戰(zhàn)速決。曹操從其言,發(fā)動反擊。官渡百姓,凡青壯年者,幾乎全部自愿參軍,直至搗毀袁軍大本營陽武,袁紹狼狽逃竄。
曹操大獲全勝后,舉行百雞宴,犒賞官渡長老。他激動地說:“官渡之戰(zhàn)能以弱勝強,皆因官渡百姓相助!”言罷,舉杯共慶。事后,長老們商議將曹操之言刻于石碑之上,敬立于官渡草料場中央,以激勵后人,流傳萬世。并請曹操與謀士許攸撰寫碑文。
恰在牟山腳下,有一巨石名曰“雞血石”,殷紅如血,光彩奪目,宛如一塊晶瑩剔透的紅寶玉,形態(tài)詭異,似人非人,似獅非獅,渾然天成。經(jīng)石匠鑒定,贊不絕口,譽為“天下第一珍奇”。數(shù)日之后,石碑刻成。立碑之日,全體軍民集會共賀。是夜,草場院內(nèi)紅燈高照,自此以后,無論陰晴風(fēng)雨,夜夜如此。
為保護“官渡碑”,一位李姓長老攜家丁十人,于碑亭右側(cè)筑宅而居,此乃草場村之濫觴。自此以后,村子得名“草場村”,碑仍稱“官渡碑”。
(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沒有侵權(quán),請留言告知,第一時間刪除)
(胡云峰2025年3月28日整理于三胡書齋)
作者簡介:

胡云峰,筆名:官渡樵夫、河南省中牟縣姚家鎮(zhèn)小胡村人,生于1956年。2010年被評為主任編輯職稱。出版有新聞作品集《潮聲》。參與編輯過《時代的轍印》、《東京風(fēng)華錄》、《彩珠集》、《中牟風(fēng)采》、古都鄭州叢書《軼聞趣事》、《中牟記憶》、《中牟寺廟景觀卷》等十余部書籍,開辦有多個自媒體號,現(xiàn)為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認定為鄭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官渡的傳說》和《小胡武進士的傳說》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州市民間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民間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