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現(xiàn)代男人還在為“成功人士”的標簽內(nèi)卷時,清朝猛將的終極稱號玩的更狠。我們在“辮子戲”中,如果出現(xiàn)“滿清第一巴圖魯”,多半是某位傻大粗硬即將登場。

在真正的清朝歷史上,凡是能獲得“巴圖魯”這個稱號的,本質(zhì)上是一場用腦袋當籌碼的“饑餓游戲”。滿清帝王們早就明白了男人的終極容易:給他們一個華麗的“英雄皮膚””,比發(fā)萬兩黃金管用百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巴圖魯真相:從血海尸山到影視神話

在電視劇里動輒“第一巴圖魯”滿天飛,實則清史中根本查無此號!

關(guān)于巴圖魯?shù)钠鹪?,有滿語和蒙古語兩種說法。早在《元史》中,就出現(xiàn)過很多、“拔都兒”、“把都兒”、“八都魯”的記載,這些都是“巴圖魯”的同名音譯。

滿語的巴圖魯是baturu的譯音,“巴圖魯,滿洲語,勇也,舊作霸突魯?!?/p>

當努爾哈赤東征西討,為滿洲開創(chuàng)基業(yè)之時,為了繼承先世遺風,酬獎有功文臣武將,將“巴圖魯”作為一種賞賜手段,大量賜封有功將士。

真實戰(zhàn)場上,能得“巴圖魯”稱號的,已是人中龍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聰三年(1629),喀克都里跟隨皇太極討伐大明?!肚迨犯濉酚涊d:“圍遵化,八固山環(huán)城而攻,分隅列陣。繼之,城遂拔。上嘉喀克都里造攻具如法,督兵先諸軍登城,親酌金后獎勞,進二等總兵官,賜號‘噶思哈巴圖魯’。

乾隆帝在《三巴圖魯歌》中亦有“巴圖魯者勇冠軍”5之句。因此,作為賜號之巴圖魯,為“勇將,勇士”之意,也可轉(zhuǎn)譯為“英雄”,因此,巴圖魯又稱為“勇號”。

噶思哈”,滿文的意思是“疾如飛鳥”。意思就是,說這位武將善于突擊,率領(lǐng)部隊攻擊速度賊快。

清朝前期,能獲得“巴圖魯”名號的,都有個前綴。褚英賜號“洪巴圖魯”,代善賜號“古英巴圖魯”,舒爾哈齊賜號“達爾漢巴圖魯”。

滿清言情電視劇“釘子戶”多爾袞就被封為“墨爾根戴青巴圖魯”,多爾袞的賜號是“墨爾根戴青”,簡稱墨爾根,漢語翻譯就是我們熟悉的“睿親王”。

多鐸號“額爾克楚虎爾巴圖魯”,簡稱“額爾克”,漢語翻譯為“豫親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巴圖魯?shù)腒PI有多變態(tài)

隨著立下戰(zhàn)功的越來越多,“巴圖魯”前面不再加美稱。鰲拜的“滿洲第一勇士”純屬后世杜撰,他真正封號不過是“巴圖魯”三字。

凡是電視劇中能夠被提上一嘴的武將,基本獲得過“大清第一猛男”。比如:蘇克薩哈、莽依圖、海蘭察、阿桂、??蛋?/span>、僧格林沁、關(guān)天培等等。據(jù)歷史學家統(tǒng)計,清代初期獲得賜號的共50人,其中努爾哈赤時期18人,皇太極時期27人,順治時期5人。

想拿“巴圖魯”稱號,絕非賬下攢幾顆腦袋那么簡單。在清朝早期,能被賜予巴圖魯名號者并不多,而且獲贈勇號者均為滿族武將。

《雍正王朝》、《甄嬛傳》中反復提到的大將軍年羹堯,自始至終都沒有獲得過“巴圖魯”這一榮譽。雍正給年羹堯的是:“弓馬嫻熟”卻拒賜巴圖魯,玩的“給你希望,但永不滿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早在康熙征噶爾丹時就定下鐵律:“單騎破陣、斬將奪旗”“救主護駕、扭轉(zhuǎn)戰(zhàn)局”四項條件,必須滿足其一。

乾隆二十四年,是“巴圖魯”的轉(zhuǎn)折點。乾隆搞出了“清字”與“漢字”,分流的騷操作。

乾隆三十八年(1773),??蛋?/a>平定金川有功,獲得“嘉勇巴圖魯”稱號。福康安就成了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漢字的“巴圖魯”,和珅的弟弟和琳也獲得了“巴圖魯”這一稱號。

清朝最狠的是要數(shù)海蘭察,這位《書劍恩仇錄》中的大BOSS,從馬甲兵一路砍到一等超勇公,身負27處刀傷,成了大清朝名副其實的“猛將兄”。

他在烏什血戰(zhàn)中帶箭沖鋒的細節(jié),在《嘯亭雜錄》記載為:“矢集如猬,猶大呼殺賊”。真正的猛人,連閻王殿的賬本都要撕了重寫。

三、三奪三賜背后的政治暗流

《甄嬛傳》經(jīng)常提到: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巴圖魯”這一稱號還可以晉升,也能夠被虢奪。就像《資治通鑒》所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在清朝戰(zhàn)場上,“巴圖魯”的榮耀從來都是“薛定諤的貓”。

比如:許世亭因從征金川之功加“勁勇巴圖魯”。乾隆五十二年(1878),又因平定臺灣林爽文有功,改賜“堅勇巴圖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較點背,就是那種被剝奪稱號的“巴圖魯”們。

乾隆時期,舒亮帶著剛獲得的“穆騰額巴圖魯”名號橫掃大小金川。嘉慶元年(1796),舒涼又因“縱賊渡滾河”,被奪去“穆騰額巴圖魯”名號。

崇德六年(1641)正月,二等副將勞薩有罪,被革去“碩翁科羅巴圖魯”名號。八月,勞薩在錦州外城立下戰(zhàn)功,又被恢復了“碩翁科羅巴圖魯”的賜號。

據(jù)軍機處檔案統(tǒng)計,1860-1874年間共有47名武將經(jīng)歷"奪號-復號"循環(huán),平均每人消耗2.3個勇號。

最搞笑的當屬同治元年的鑲藍旗猛將郭寶昌,這位跟《大宅門》導演同名同姓的人物,創(chuàng)下"三日失三號"的官場紀錄。1862他因為剿捻立功賜號“卓勇巴圖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快,因為曹州大敗主將戰(zhàn)死,事后追究他救護主將不力,慘遭奪號革職。戲劇性的是,兩年后他在“捻首”張宗禹老巢反殺成功,不僅拿回"卓勇",還蹭蹭升級成"法凌阿巴圖魯"(智勇雙全)。

真正的猛將,既要能在馬背上砍人,更要學會在圣旨上翻跟頭。

咸豐十年,武昌城外,把總雷正綰帶著"直勇巴圖魯"的稱號橫沖直,五年后卻在甘肅餓得啃樹皮。當回軍沖破防線時,這位游擊將軍的勇號和黃馬褂瞬間蒸發(fā)。但歷史總是充滿黑色幽默——他靠著"自綁請罪"的苦情戲碼,竟在半年后奇跡般拿回封賞,還喜提新皮膚"達春巴圖魯"(雷霆之勇)

據(jù)陜甘總督的奏折顯示:雷正綰在職期間,一共被彈劾11次,其中9次因為戰(zhàn)功被豁免。

在權(quán)力的鋼絲上,能活下來的不一定是猛虎,但必須是打不死的蟑螂。更絕的是,這位在生死線上反復橫跳的雷總兵,最后帶著“雙料勇號”全身而退,堪稱晚清官場最強“傘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如英翰于同治三年(1864)因剩捻之功,賜號“格洪額巴圖魯”。尋以請獎冒濫,奪勇號。后又立功復賜號“篷僧額巴圖魯”。同治四年(1865)晉號“達春巴圖魯”。光緒元年(1875),因隨員招搖,為廣州將軍長善等所幼,奪號。 光緒二年(1876)卒,贈太子太保,復勇號,賜恤,溢“果敏”。

英翰第一次獲得"格洪額巴圖魯"(剛毅之勇)時,恐怕沒想到這個稱號會成為他的"職業(yè)詛咒"。

這位漢軍旗出身的狠人,先后經(jīng)歷:1864年因虛報戰(zhàn)功被奪號→1865年靠剿捻復得"鏗僧額巴圖魯"(雄鷹之勇)→1875年“請獎冒濫”再失榮耀。同治四年,晉號達春巴圖魯,光緒元年因為隨員招搖,被彈劾后奪號,光緒二年,死后追授"果敏"謚號,復勇號。

其實,英翰的每次的奪號與復號,都精準踩中湘、淮軍內(nèi)斗的空檔。當曾國藩要打壓李鴻章時,他就成了制衡的棋子。

四、巴圖魯大甩賣

清朝初年,年羹堯求而不得的“巴圖魯”稱號的艱難程度堪比諾貝爾獎,到晚期卻跌成了超市的甩賣貨。

清朝在乾隆年間僅有50人,此后巴圖魯稱號開始了大批發(fā)。嘉慶朝白蓮教起義時,一場戰(zhàn)役下來就能批發(fā)50個勇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治年更魔幻,為了鎮(zhèn)壓太平天國、捻軍及其它起義中立有戰(zhàn)功的武職官員,就大量采取賞給巴圖魯勇號的形式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賞巴圖魯名號者為111人;同治七年(1868)八月,陜西官軍“抗匪”出力112人被賞給巴圖魯名號。同治十年(1871)十月,甘肅蕩平金積堡、肅清寧夏靈州出力,賞給巴圖魯名號者竟達223人之多。

左宗棠麾下楊昌濬,竟因“運糧有功”混到“達桑阿巴圖魯”。

尾聲:當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打進京師,最后一位“法什尚阿巴圖魯”恩澤在朝陽門被機槍打成了篩子。那些用血肉堆出的勇號,在炮彈面前碎成了笑話。一個殘酷真相擺在人們面前:冷兵器時代的雄性美學,終究敵不過馬克沁的鋼鐵洪流。

歷史的車輪軋過,碾碎所有虛名,只留下帶血的生存法則。現(xiàn)代男人還在為“車房存款”焦慮時,不妨看看國博櫥窗里的巴圖魯腰牌。當年能換命的硬通貨,如今不過是玻璃柜里的展覽品?!顿Y治通鑒》說的透徹:“富貴榮華,轉(zhuǎn)瞬塵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