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洞國在長春起義后,總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
新中國成立后,他低調(diào)得像個隱士,拒絕了所有公開活動,也不愿意擔任任何職務(wù)。
可誰也沒想到,抗美援朝前,他的一句話竟把周總理逗得哈哈大笑。
為什么會這樣呢?
鄭洞國不是普通人。

他是黃埔一期的高材生,抗戰(zhàn)時在臺兒莊打得日軍頭破血流,后來又帶兵遠征緬甸,與美軍并肩作戰(zhàn)。
按理說,這樣的將軍,無論在哪個國家都該是軍界的中流砥柱。
然而,解放后,他卻始終對新政府保持距離,既不愿意出山,也不愿意表態(tài)。
1950年的秋天,鄭洞國在上海養(yǎng)病,途經(jīng)北京時,周總理特意請他吃飯。
席間,周總理一句話拋了出來:“如果我們跟美國打仗,你覺得勝算如何?”

鄭洞國想都沒想,脫口而出:“打得過。”
周總理饒有興趣地追問:“為什么?”
鄭洞國笑了笑,講了個故事。
當年,他帶著國軍駐印部隊與美軍一起作戰(zhàn),撤退途中,美軍士兵為了減輕負重,隨手丟掉武器裝備,甚至有人連衣服都扔了。
等到最終集結(jié)時,國軍士兵還算整齊,而美軍里居然有人只穿著短褲,手里什么都沒拿。

周總理聽完,忍不住大笑:“這么說來,美軍的戰(zhàn)斗作風,確實和我們不一樣?。?/strong>”
鄭洞國的評價,不是拍腦袋得出的結(jié)論,而是他長期觀察所得。
抗戰(zhàn)期間,他在滇緬與美軍共事,深知美軍戰(zhàn)斗力強大,但紀律性不如中國軍隊,尤其是不擅長打艱苦戰(zhàn)。
相比之下,中國軍隊雖然武器落后,但士氣高昂,能吃苦,能拼命。
這場飯局后不久,黨中央最終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

鄭洞國雖然沒有直接參戰(zhàn),但他的分析,確實給了決策層重要的參考。
其實,鄭洞國并非一開始就愿意為新中國效力。
他曾經(jīng)對未來充滿迷茫,甚至打算歸隱田園。
可這頓飯以后,他開始慢慢融入新社會,最終在水利部擔任參事,為國家建設(shè)貢獻力量。
有人說,一個人的歸宿,往往不是自己選的,而是時代推著你走的。

鄭洞國的一生,就是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調(diào)整方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