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愚敏

站在華夏歷史長河的岸畔,清明節(jié),無疑是一個浸透著忠孝文化的符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暮春的雨絲斜織著青灰色的天空,新柳低垂,煙波暗淡,心懷哀思的子孫們,踏著濕潤的泥土,走向寂靜、肅穆的山崗,為先祖掃墓。

紙錢的灰燼在風中旋轉升騰,墳頭壓紙錢的黃土覆蓋了舊歲悲戚的荒草,這個延續(xù)了兩千五百年的古老節(jié)日,正在訴說著一場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年,晉文公為紀念“割己肉煮湯以侍主”的忠士介子推而設立寒食節(jié),禁火三日以表哀思,這不僅是對"士為知己者死"的崇拜和致敬,更是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起源,在時光流轉中,演變成慎終追遠的清明傳統(tǒng)。

夢回大唐,詩人杜牧筆下"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情愫,何嘗不是一條生者與逝者之間亙古不變的情感紐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年輪的逆轉中,每年四月初的暮春,父親總會帶著七、八歲的我們?nèi)ツ棠虊烆^掃墓,他用方木盤端上母親前夜用麥面粉蒸熟的雪白“燕子”、一沓淡黃色的紙錢、一串黃白相間的掛青、一把檀香、一盒火柴。當紙錢燃燒的火焰與焚香的裊繞糾纏時,我看見父親專注的神情里凝聚著深厚的哀思。那一刻,懵懂的我瞬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傳承?如今每度清明,遠在省城工作的兒子也早早加入到家族祭祖行列,為爺爺、奶奶燒上一紙追思。

是的,在清明祭祖的香火里,燃燒著華夏文明的基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年清明,黃帝陵拜祖大典吸引全球華人參與,這種尋根文化讓“我是誰”的哲學命題有了具象答案;潘氏家族則誦讀《潘氏家訓》;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的"聚族而祭",正是通過歲時祭祀來維系宗族的認同和集體記憶的傳承,它不僅讓我們的后代永遠懂得"我從哪里來"?更應該知道"我要往何處去"?

那么,清明節(jié)家族掃墓的意義究竟何在?

一、緬懷先人

“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羔羊仍有跪乳之恩?!弊怨乓詠?,我們?nèi)A夏民族非常注重孝道,而掃墓又和孝道息息相關,它是慎終追遠、孝敬先人、追思教誨的一種表現(xiàn),是對和我們有血脈相連的先祖們內(nèi)心最誠摯的感恩,血濃于水,親情怎能忘?

二、銘記傳承

清明節(jié)掃墓不僅僅是個人之事,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種傳承,盡孝的一種表現(xiàn)。它代表了不忘本分,繼往開來,把先祖?zhèn)兯鶆?chuàng)造的家族文化、淳樸家風、養(yǎng)成教育、耕讀勤儉等高尚品德永遠銘記傳承下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尊重歷史

清明節(jié)掃墓的傳統(tǒng)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緬懷先祖是我們尊重生命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對過往歷史的敬畏,對先祖奮斗和辛勞一生的崇敬,尊重歷史,切莫留下人為缺失。

參加家族祭祀活動,傳承先祖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對他們過往歷史的敬仰和繼承,更能把祖上之洪福、厚德、福報等庇佑、承載、蔭及到我們子孫后代身上。

四、家族凝聚力

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追思祖宗的一種美德,其核心精髓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家族成員通過共同參與掃墓活動,增強整個家族及個體間彼此的凝聚力、親和力、感召力。

五、親近大自然

清明節(jié)期間,我們常結合踏青、郊游等一系列活動,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自我能量,也是對大自然的親近和敬畏。

絲絲春雨,幽幽哀思;巍巍青山作見證,不忘烈士拋忠骨。

當家中的列祖牌位與松柏肅穆叢中的烈士陵園豐碑在清明時節(jié)遙相呼應時,一腔家國情懷油然而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烈士紀念碑前,少先隊員們獻上簇簇白花,承載著"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誓言。從屈原投江到文天祥就義,從林則徐虎門銷煙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些鐫刻在民族記憶里的名字,構成了中華文明大無畏的精神坐標。

那些被歲月模糊的姓名,那些被風雨侵蝕的碑文,在年復一年的祭掃中愈發(fā)清晰,五千年的文明正在完成又一次莊嚴交接、賡續(xù)傳承,讓每個清明都成為民族精神的新生禮。

站在新時代日新月異、科技創(chuàng)新的門檻,清明祭祀不再是簡單的香燭供奉。

杭州某小學組織的"云

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zhì)。"清明祭祀恰似文明長河中的擺渡船,承載著古老智慧駛向嶄新的未來。

清明祭祀,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從祖先墓地到英雄紀念碑,從個人哀思到民族記憶,這種文化基因如同大河之水,在波濤洶涌中不斷吸納新的支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我們在清明時節(jié)仰望星空,那些閃耀著的不僅僅是先烈們的精神,更是文明傳承的永恒之光,這也許就是清明節(jié)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chǎn),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家國情懷成為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