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饒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矗立著一座充滿神秘與靈性的山脈——靈山。它不僅以其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更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傳說故事,成為一方百姓心中的圣地。本文將帶您一同探尋靈山的神秘與靈性,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靈山風(fēng)光。劉軍照 攝
探尋上饒靈山的神秘與靈性
史載由來,有求必應(yīng)
史載:“降魔伏虎、祛病消災(zāi)、澇年防洪、旱歲施雨,有求必應(yīng)是為靈山?!边@句話道出了靈山名字的由來。自古以來,靈山就被視為一個充滿靈性的地方,人們相信它能回應(yīng)人們的祈求,帶來平安與福祉。這種信仰,使得靈山在人們心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
歷史底蘊,源遠流長
靈山的歷史底蘊深厚,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約公元前20世紀,靈山地區(qū)已有人類聚居。望仙橋頭古村遺址、茗洋廟背山、鄭坊平伏腦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鏃、陶罐等器物,證明了當時先民在此從事農(nóng)牧活動,并形成早期聚落。這些發(fā)現(xiàn)將靈山的人類活動歷史推至4000年前,是現(xiàn)存最早的實物證據(jù)。
道教文化,奠基圣地
東漢末年,道家人物胡昭(靈山開山始祖)在此結(jié)廬修道,采藥濟民,被視為靈山道教文化的奠基者。胡昭的事跡被載入《胡氏宗譜》,成為后世道教傳承的重要依據(jù)。東漢建武年間(約公元25-56年),當?shù)厝藶榧o念胡昭,在靈山修建石人殿,成為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殿內(nèi)現(xiàn)存明代對聯(lián)“秀水奇山信郡無雙福地,佑民護國江南第一名神”,印證了其悠久歷史。
宋代道教典籍《云笈七簽?福地》明確記載:“靈山在信州之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將其列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這一記載雖成書于宋代,但反映了東漢至魏晉時期靈山作為道教圣地的地位。同時,《廣信府志》稱靈山為“信之鎮(zhèn)山”,《信州府志》則強調(diào)其“護國佑民”的神圣性,表明至遲在唐代,靈山已成為官方認可的文化與宗教象征。
宮觀林立,文人歌詠
唐代靈山道教興盛,宮、觀、殿、宇達99座,宋代延續(xù)此盛況。石人殿廟會成為跨省朝圣活動,吸引贛浙閩皖數(shù)十萬香客。無數(shù)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歌詠靈山的詩文,如唐代王貞白的《靈溪集》、宋代韓元吉的《洞泉日記》等著作均收錄靈山相關(guān)詩文。南宋辛棄疾更以“疊嶂西馳,萬馬回旋”描繪其壯麗景觀,進一步強化其文化地位。
祈福景點,文化傳承
如今,靈山依然保持著其獨特的靈性文化。從靈山的985、211路線,到金榜題名祈求升學(xué)順利的新景點;從“靈山媽媽”、龜蛇合體祈求平安順遂的廟宇,到相濡以沫祈求愛情美滿的景點……這些祈福景點都是靈山對“靈”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這座融合自然與人文的千年名山,承載著無數(shù)人的信仰與期盼,見證了歲月的流轉(zhuǎn)與文化的傳承。
靈山石人公指的是誰?
在上饒靈山,有一座山峰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靈山北脈主峰——石人峰,海拔1090.1米,石峰渾然一體,峰頂三塊巨石挺立霄漢,高120米,形如一偉岸巨人立于天地之間,俗稱“石人公”。這座山峰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承載著一段動人心弦的古老傳說,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在當?shù)厝丝谥写鄠鳌?/p>
傳說起源:石仙大師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蟄居靈山巖穴中的孽龍精妄圖將江西變成大海,一日,孽龍精帶著鯉魚小妖來到靈山黃沙嶺頭,正欲用龍牙鋸鋸開巖石架橋,卻被一位樵夫模樣的人打斷。這位樵夫其實是太上老君派下凡塵拯救江西的“石仙大師”,他驅(qū)逐了孽龍精后,因喜愛靈山,自愿留在凡間,化成一尊氣吞云霓的石人屹立在靈山之巔,守護一方百姓,鄉(xiāng)民們親切地稱他為“石人公”。
文化意義:守護神與精神寄托
石人公不僅是一尊石人像,更是當?shù)匕傩招闹械氖刈o神和精神寄托。傳說,在古時,上饒地區(qū)常遭干旱之苦,為保護生民,石人公上奏天庭,玉帝念其愛民心切,命太白金星賜給他一頂“云雨帽”。每逢干旱,石人公便戴上這頂云雨帽,頓時風(fēng)起云涌,大雨傾盆,萬物復(fù)蘇。這傳說體現(xiàn)了石人公作為守護神的神通廣大和慈悲心腸。
地位影響:靈山的重要地標
石人峰作為靈山北脈的主峰,是靈山的重要地標之一。其獨特的造型和動人的傳說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前來觀光瞻仰。同時,石人公作為靈山的守護神,也在當?shù)匕傩招闹姓紦?jù)著重要地位。無論是祈福求雨還是保境安民,百姓們都會向石人公祈求庇佑。
敬仰傳承:當?shù)鼐用竦那楦屑~帶
石人公的傳說雖然源于民間故事,但其中蘊含的信仰和力量卻深深扎根于上饒人民的心中。在當?shù)鼐用窨磥?,石人公不僅是一尊石人像,更是他們情感紐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上У氖牵谀硞€時期,這塊承載著無數(shù)傳說與記憶的巨石遭到炸毀。然而,當?shù)鼐用駪阎鴮κ斯木囱雠c懷念,募資按原貌重壘了石人公,繼續(xù)傳承那份古老的守護之意。
如今,石人公依然屹立在靈山之巔,守護著這片美麗的土地和善良的百姓。他的傳說也在當?shù)匕傩湛谥写鄠?,成為了靈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當游客登上石人峰,仰望那尊巍峨的石人像,都會深刻感受到石人公的傳奇故事和文化內(nèi)涵。
靈山之美,自然與人文的交融
靈山不僅以其靈性文化吸引著人們,更以其壯麗的自然風(fēng)光令人陶醉。山勢巍峨,峰巒疊嶂,云海翻騰,溪流潺潺。漫步在靈山之間,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畫卷之中。無論是晨曦初照,還是夕陽西下,靈山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探訪。

葛洪:仙蹤圣跡,德澤千秋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物以他們非凡的智慧和慈悲的胸懷,為后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東晉時期的葛洪,便是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在上饒的求仙問道、治病救人的行動軌跡,不僅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以其卓越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成為上饒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學(xué)者、煉丹家、醫(yī)藥學(xué)家。他出生于一個官宦世家,自幼聰慧好學(xué),對道教經(jīng)典和古代醫(yī)術(shù)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他所處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困苦。這一切激發(fā)了葛洪濟世救人的決心,他毅然踏上了云游四方的道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為民眾帶去希望和光明。
在上饒的德興,葛洪留下了懸壺濟世、煉丹尋藥的傳奇故事。他聽聞德興擁有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和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便慕名而來,選擇在含有豐富礦物質(zhì)的德興銀山妙元觀(今德興市老人民醫(yī)院附近)一帶隱居煉丹。在這里,他運用自己煉制的丹藥和所學(xué)的醫(yī)術(shù),為百姓治療疾病,解除他們的痛苦。百姓們對葛洪的感激和尊敬之情溢于言表,將他視為仙人下凡,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無盡的福祉。
東晉升平年間(公元357-361年),葛洪云游至三清山。三清山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他的煉丹和采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葛洪在三清山結(jié)廬而居,開始了他的煉丹生涯。三清福地至今還保留著他當時煉丹留下的痕跡——一口歷經(jīng)一千余載依然終年不涸的丹井。這口井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稱之為“仙井”,成為了三清山的一處重要景點,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訪。
除了煉丹,葛洪還致力于采藥和治病救人。上饒地區(qū)山高林密,草藥資源豐富。葛洪經(jīng)常深入山林,采集各種草藥,研究它們的藥性和功效。他將自己的醫(yī)學(xué)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相結(jié)合,為當?shù)匕傩罩委熂膊 o論貧富,只要有人求助,他都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他的醫(yī)術(shù)高超、醫(yī)德高尚,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尊敬。
葛洪的善舉不僅救治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更在當?shù)亓粝铝松钸h的影響。百姓們?yōu)榱思o念他,將他居住過的地方稱為“葛洪居”,將他采藥走過的山路稱為“葛洪徑”,他用過的煉丹爐和藥臼也被人們妥善保存下來。這些遺跡成為了靈山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訪。
葛洪在上饒的仙蹤圣跡,不僅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色彩,更以其卓越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成為了上饒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他的精神品質(zhì)和思想成果,將永遠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辜承勇 攝
葛洪與靈山的仙藥奇緣
在東晉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天下疫病頻發(f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在這片紛擾之中,有一位名叫葛洪的著名道教學(xué)者、煉丹家、醫(yī)藥學(xué)家,懷揣著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踏上了前往上饒縣(現(xiàn)廣信區(qū))靈山的征途。靈山,這片山清水秀、草藥資源豐富的土地,成為了葛洪施展才華、造福百姓的舞臺。
靈山,以其蜿蜒的山勢、疊嶂的峰巒和繚繞的云霧,仿佛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吸引著無數(shù)文人墨客前來探訪。葛洪初至靈山,便被其迷人的自然風(fēng)光和豐富的草藥資源深深吸引。他深知,這片土地不僅是他求仙問道的理想之地,更是他實現(xiàn)治病救人使命的絕佳場所。于是,他毅然決定在此定居,開啟了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濟世之旅。
葛洪首先選擇了靈山的麒麟峰作為傳道之地,然而因水源不足,他不得不放棄此地,轉(zhuǎn)而選擇葛仙峰作為煉丹傳道的新址。在這里,他結(jié)廬煉丹,收徒傳道,將自己的醫(yī)學(xué)知識和煉丹技藝無私地傳授給后人。同時,他也未忘記自己治病救人的初心,每當有百姓前來求醫(yī)問藥,他總是來者不拒,耐心地為每一位患者診治。
有一年,靈山一帶突發(fā)瘟疫,許多百姓染病臥床,痛苦不堪。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葛洪沒有退縮,而是挺身而出,日夜穿梭于山林與村落之間,采集草藥,精心調(diào)配藥方。他將自己煉制的丹藥與草藥熬制的湯劑分發(fā)給患者,還親自指導(dǎo)他們服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許多患者的病情逐漸好轉(zhuǎn),最終康復(fù)。百姓們對葛洪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們將他視為救命恩人,尊稱為“活神仙”。
除了治病救人,葛洪還將自己的醫(yī)學(xué)知識傳授給當?shù)匕傩?。他耐心地教他們?nèi)绾巫R別草藥、采集草藥,以及一些簡單的急救方法。在他的影響下,靈山一帶的百姓對醫(yī)藥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逐漸懂得了如何預(yù)防和治療一些常見疾病。這不僅提高了當?shù)匕傩盏慕】邓剑矠樗麄儙砹烁嗟纳钕M?/p>
葛洪的善舉不僅救治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更在當?shù)亓粝铝松钸h的影響。百姓們?yōu)榱思o念他,將他居住過的地方稱為“葛洪居”,將他采藥走過的山路稱為“葛洪徑”,他用過的煉丹爐和藥臼也被人們妥善保存下來。這些遺跡成為了靈山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訪。
葛洪與靈山的故事,是一段關(guān)于仙藥奇緣的傳奇。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無盡的福祉和希望。他的精神和醫(yī)德,如同靈山一樣永存于人們的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前行。

辜承勇 攝
護國佑民的李老真君
在上饒靈山,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石人殿供奉的“三神之一”李德勝的傳奇故事。李德勝是唐朝時期的一位清官,他因為民祈雨的壯舉和深厚的學(xué)識,成為了靈山人民心中的英雄與神明。
求雨殉職:清官的壯舉
李德勝,字元明,河南沈丘人,唐德宗時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后任信州知府。唐貞元六年(公元790年),信州府諸邑大旱,李德勝聽說靈山石人殿里的胡昭君得道成仙十分靈驗,便齋戒沐浴后徒步前往石人殿求仙賜雨。因天氣炎熱、路途勞累,他到石人殿后中暑昏倒,立化于殿中。也有說他是探身望井時因中暑昏倒于井旁。他為求雨而殉職感動了天庭,頃刻間大雨傾盆,干旱得以解除。
李德勝的求雨殉職,不僅展現(xiàn)了他作為清官的擔(dān)當與勇氣,更體現(xiàn)了他對百姓的深切關(guān)懷。他的壯舉,讓靈山人民永遠銘記。

石人殿碑文。黃文琪 攝
顯靈護國佑民:神靈的傳說
人們?yōu)榧o念李德勝,將其真身塑成金身供于石人殿。此事上報朝廷后,皇上敕封他為“真君道人”。據(jù)傳李德勝仙蹤多次出現(xiàn),或助朝廷平叛,或解民間疾苦,一時威名遠振,成為一方護國佑民的神靈,深受民眾愛戴。
李德勝顯靈護國佑民的傳說,在靈山地區(qū)廣為流傳。無論是戰(zhàn)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他都被視為保護百姓的神靈。他的傳說,不僅豐富了靈山地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更成為了百姓心中的精神寄托。
獲封諸多稱號:歷史的見證
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九月,徽宗趙佶敕賜“鷹護”殿額;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封助靈將軍;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2年),大學(xué)士夏言請封為“江西靈山鷹武李將軍之神”,萬歷年間封“西濟宏道護國崇興真君”,民眾均尊他為李老真君。
李德勝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僅被百姓所敬仰,更得到了歷代朝廷的認可與封賞。他的諸多稱號,不僅是對他個人品德與功績的肯定,更是對他在百姓心中地位的見證。

沈 由 攝
守望靈山的神仙——胡昭
上饒靈山,自古便是道、佛二教圣地,被譽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道教文化底蘊深厚。提及靈山的道教文化,那不得不提石人殿的“三神之一”,靈山的另一位“神仙”——胡昭。
胡昭,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字孔明、號伏龍,東漢桓帝延熹五年(162年)九月初九日生,是著名學(xué)者、書法家、醫(yī)學(xué)家、道學(xué)家。東漢末年,胡昭拒絕曹操、孫權(quán)的征召,攜家人南下隱居于靈山北麓的大濟村(今望仙鄉(xiāng)),將家小安置好后,便獨自到靈山百谷峰(現(xiàn)南峰塘)結(jié)廬隱居,白天采藥為百姓治病,夜晚修道煉丹,自稱“松谷老人”。
胡昭隱居期間,其子胡文義在山下鳳凰墩(今望仙中學(xué)校址)建“望親臺”,每日通過山頂炊煙和燈光觀察父親近況。每逢初一、十五及節(jié)日,胡文義登臺祭拜,遠望父親修行的百谷峰。傳說孫權(quán)曾以其子胡文義相脅,迫其出山,后經(jīng)周瑜勸說作罷。胡昭在靈山活到89歲,無疾而終,鄉(xiāng)人認為其得道成仙。胡昭去世后,胡文義辭官尋父遺跡,兄弟三人相聚望仙臺。鄉(xiāng)人感其孝道,將“望親臺”改名為“望仙臺”,并將建臺的村莊命名為“望仙”,寓意對仙人的敬仰。
胡昭仙逝后,鄉(xiāng)人建祠塑像供奉,稱其“靈山神仙”。歷代帝王多次冊封其為“靈山道教始祖”,如晉武帝封其侄胡超為“胡公真人”,宋宣和帝加封胡超為“玄壇紫桓洞真天師”,進一步強化了胡昭的神仙形象。傳說胡昭升仙時山頂霞光四射,谷中祥云環(huán)繞,其煉丹遺址“養(yǎng)真巖”“望月巖”等成為道教圣地。
胡昭精通醫(yī)術(shù),隱居期間為鄉(xiāng)民治病解難,藥到病除,被奉為“神醫(yī)”。其侄胡超繼承衣缽,傳說曾為晉太子治病后騰空而去,進一步神化了胡氏家族的仙道形象。靈山一帶流傳著胡昭采藥煉丹、降魔伏虎的神跡,如“神仙靴石”傳說(胡昭留下一只靴子于葛路村),以及其修行處南峰塘的“百谷峰絕壁”等自然景觀,均被賦予仙人遺跡的象征意義。

石人殿胡昭碑文。黃文琪 攝
胡昭對靈山周邊一帶影響深遠,望仙鄉(xiāng)、望仙谷、望仙臺等地名均源于胡昭的傳說,成為當?shù)刂匾奈幕?。望仙谷因胡昭隱居而得名,其懸崖建筑、峽谷風(fēng)光更被附會為“仙人居所”,吸引眾多游客探尋仙蹤。靈山也因胡昭及道教文化的影響,被道家數(shù)列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被譽為“天下第一靈山”,歷代文人墨客多有題詠,民間更流傳著“有求必應(yīng)”的靈驗故事。
胡昭在靈山的傳說,融合了歷史人物的事跡、孝道文化、道教信仰及自然景觀,形成了獨特的神仙文化體系。這些傳說不僅塑造了地方文化認同,也為靈山增添了神秘色彩,成為江西上饒地區(qū)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

陳素平 攝
為民求雨的信州刺史劉太真
石人殿為何興盛千年不衰,今朝拜者仍絡(luò)繹不絕?很大的原因在于胡昭、李德勝、劉太真“三神”齊名,威靈顯應(yīng)。上回我們了解了胡昭胡公,李德勝李老真君,今天就來看看“助順將軍”劉太真的故事。
劉太真(725—792年),唐代文學(xué)家、官員,字仲適,宣州(今安徽宣城)人,幼善文,崇道學(xué)。754年考中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歷經(jīng)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等朝。他以詩才著稱,曾與顧況、韋應(yīng)物等交游,唐德宗在曲江宴會上親評其詩為上等。
唐貞元六年(790年),天下大旱,劉太真奉旨任信州(今江西上饒)刺史,與李德勝一同考察災(zāi)情。兩人至靈山石人峰下胡昭公祠祈雨,禮畢,普降甘露。然而,劉太真和李德勝先后立化于祠的說法實為民間傳說。實際上,劉太真是在貞元八年(792年)卒于信州刺史任上,并非因陪李德勝到靈山求雨而死。人民感其恩庇,以其肉體塑像祀之,一同被供奉于靈山石人殿,與胡昭一道共同享祭。宋紹興四年(1134年),封劉太真為“助順將軍”,李德勝為“助靈將軍”。故后人又將胡昭公祠稱之劉將軍廟、李將軍廟。

石人殿碑文。黃文琪 攝
劉太真的官員身份與文學(xué)成就有正史記載,其“神仙”形象主要源于地方信仰。傳說中劉太真被賦予懲惡揚善的“神仙”色彩,成為靈山地區(qū)的重要信仰符號,體現(xiàn)了地方文化對清官的推崇與對歷史人物的再塑造。
靈山為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劉太真與葛洪(東晉煉丹家)等歷史人物共同構(gòu)成道教文化體系的一部分,而石人殿就是靈山道教文化信仰的載體。石人殿因地處靈山石人峰下得名,歷代香火旺盛,尤其在農(nóng)歷九月初一至初十的廟會期間,吸引閩、浙、贛等地信眾朝拜。石人殿廟會延續(xù)千年,集祭祀、商貿(mào)、民俗表演于一體,成為贛東北地區(qū)重要的文化盛事,2010年被列為江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劉太真在靈山的傳說,不僅豐富了靈山地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更成為了百姓心中的精神寄托。他的故事,體現(xiàn)了古代官員為民請命、勇于擔(dān)當?shù)木?,也反映了百姓對清官的敬仰和懷念?/p>
中唐詩人韋應(yīng)物與劉太真的交游
在上饒民間信仰中,劉太真作為“石人殿三神”之一被世代供奉,其神格化的背后,實則是這位唐代信州刺史以文治之功深得民心。作為中唐文壇的翹楚,劉太真不僅以詩名顯達,還交友甚廣,其中他與韋應(yīng)物的交游便是文壇的一段佳話。
劉太真,字仲適,是唐代的一位文學(xué)家和官員。他出生于安徽宣城,自幼擅長文學(xué),崇道學(xué)。754年考中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歷經(jīng)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等朝。他以詩才著稱,曾與顧況、韋應(yīng)物等交游,唐德宗在曲江宴會上親評其詩為上等。
韋應(yīng)物,字義博,世稱“韋蘇州”“韋左司”“韋江州”,是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他是宣州司法參軍韋鑾之子,唐朝詩人、官員。韋應(yīng)物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xiāng)里,但很早就步入仕途,十五歲起就擔(dān)任三衛(wèi)郎為唐明皇效力。安史之亂以后,他開始用心讀書,后來進士及第,歷任滁州、江州、蘇州刺史的官職。貞元七年,罷官,后在蘇州的諸佛寺閑居,直到終年。韋應(yīng)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
劉太真與韋應(yīng)物的交游主要集中在建中年間至貞元初年(約780~790年)。彼時,韋應(yīng)物歷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而劉太真則在中樞任職。盡管地域相隔,兩人卻通過詩歌唱和,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韋應(yīng)物的《寄中書劉舍人》便是對這段友誼的深情抒發(fā)。詩中,“比翼趨丹陛,連騎下南宮”描繪了兩人曾共同任職長安的美好時光,而“迨予一出守,與子限西東”則流露出外放地方后與友人分隔兩地的無奈與思念。另一首《酬劉侍郎使君(劉太真)》也表達了對友人的贊美與喜愛。而《送丹陽劉太真》雖原詩未詳,但據(jù)推測內(nèi)容或涉送別劉太真赴任丹陽,同樣見證了兩人深厚的友誼。
劉太真對韋應(yīng)物晚年詩歌的“山林化”傾向及“清麗閑淡”風(fēng)格有著重要影響。韋應(yīng)物與劉太真的交游,不僅體現(xiàn)了中唐文人“仕隱兩難”的普遍心態(tài),更為研究其詩歌轉(zhuǎn)型提供了重要線索。一方面,他們的友誼交織著仕途與詩誼,韋應(yīng)物詩中常以“浮云”“流水”隱喻宦海沉浮,而劉太真作為中樞官員,可能為其提供政治信息或精神支持。另一方面,兩人均有著隱逸情懷,劉太真曾參與編纂佛道典籍,韋應(yīng)物晚年亦傾心禪理,這種“亦宦亦隱”的心境讓他們產(chǎn)生了深刻的共鳴。
劉太真信州刺史生涯
靈山石人殿“三神之一”的劉太真,是唐代一位備受矚目的文臣與詩人,他在擔(dān)任信州刺史期間,留下了諸多值得探究的事跡。
劉太真在貞元年間(785~805年)因任禮部侍郎主持科舉時,“多取大臣貴近子弟”,涉嫌偏袒權(quán)貴,引發(fā)輿論非議,于貞元五年(789年)被貶為信州刺史(治所在今江西上饒),這一貶謫不僅終結(jié)了他的中央仕途,更成為其政治生涯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唐代的信州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劉太真在信州的三年任職期間,展現(xiàn)出了勤政務(wù)實、關(guān)注民生的作風(fēng)。據(jù)《劉府君神道碑銘》載,他“屬意農(nóng)桑,恤孤寡”,曾減免賦稅以緩解災(zāi)荒壓力。此外,因信州地處偏遠,吏治松散,劉太真“嚴束胥吏,禁絕貪黷”,懲治了一批魚肉鄉(xiāng)里的官吏。同時,他還建學(xué)宮、聘儒師,推動地方教育。史載其“修庠序,勸生徒”,使信州“文風(fēng)漸起”。他雖被貶謫,仍與文人保持聯(lián)系,如與詩人顧況、靈澈等有書信往來,共同探討文學(xué)與人生。
劉太真曾于信州城東建東峰亭,與僚屬宴飲賦詩,《信州東峰亭作》可能為此時所作,但原詩已佚,東峰亭至宋代尚存,后毀于戰(zhàn)火。民間傳說劉太真為抗旱曾赴靈山龍?zhí)镀碛辏⒆鳌抖\雨文》,盡管他的許多詩文已經(jīng)遺失,但晚年詩風(fēng)“清冷孤峭”,他的詩被視為中唐貶謫文學(xué)的代表之一。
劉太真晚年崇信道教,曾在信州靈山建道觀、煉丹修行。民間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他與道教的傳說,如“采藥龍?zhí)叮孟扇酥更c”等,雖然這些傳說缺乏正史佐證,但它們卻反映了劉太真在信州期間對道教文化的熱愛與追求。
貞元八年(792年),劉太真病逝于信州刺史任上,終年68歲。臨終前自撰墓志,感嘆“宦海浮沉,終歸林泉”。劉太真在信州的三年,是其政治失意卻力圖有所作為的晚年縮影。盡管史料記載有限,但其整頓吏治、興辦文教的事跡,仍體現(xiàn)了中唐貶官“處江湖而憂其民”的典型心態(tài)。后世傳說雖多附會,卻反映了地方對其文化貢獻的追憶。

辛棄疾廣場。劉 雄 攝
辛棄疾筆下的靈山山水
辛棄疾筆下的靈山山水,堪稱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具精神張力的山水描繪之一。這座位于江西上饒的道教名山,不僅是詞人退隱生活的地理坐標,更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在其629首存世詞作中,如《沁園春?靈山齊庵賦》和《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等,直接以靈山為主題,構(gòu)建了一個“雄深雅健”的山水意象體系,映射出南宋文人在時代困境中的精神追求。
地理坐標中的精神圖騰
辛棄疾用“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描繪靈山的動態(tài)山勢,賦予靜態(tài)山水以軍事意象的動態(tài)生命力。這種“馳”與“旋”的矛盾,隱喻了詞人內(nèi)心壯志與現(xiàn)實的沖突。他將松濤比作“十萬長松”的軍隊,戲謔中暗含孤憤。在靈山修建的齊庵茅廬,成為他精神困境的突圍之地。他在此享受自然饋贈,同時流露出對時局的關(guān)切,如《西江月?和晉臣登悠然閣》中的“一柱中擎遠碧,兩峰旁倚高寒”,表面寫山,實則自況,暗示自己雖處江湖之遠,仍懷壯志。
意向體系中的精神密碼
靈山的青山在辛詞中既是知己,又是桎梏。這種矛盾在《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尤為突出,借酒興縱論天下,豪情中暗藏?zé)o奈。靈山的山勢,恰似他內(nèi)心的政治理想與現(xiàn)實困境的激烈碰撞。而靈山的“長松茂林”則是他精神力量的源泉,松樹“直節(jié)堂堂”象征著他高潔的品質(zhì)。松濤的轟鳴,既是自然天籟,也是他內(nèi)心壯志未酬的回響。
精神內(nèi)核中的生命悖論
辛棄疾常以陶淵明自況,卻在靈山完成了對陶淵明精神的超越。他在醉態(tài)中尋求超脫,卻又難以割舍功名執(zhí)念。這種矛盾在《鷓鴣天?博山寺作》中升華為哲學(xué)思辨。靈山不僅是個人隱居地,也是文人雅集的舞臺。辛棄疾與陳亮的“鵝湖之會”雖未直接發(fā)生在靈山,但其精神氣質(zhì)與靈山意象一脈相承。他的靈山書寫充滿自我解構(gòu),如《卜算子?飲酒不寫書》中的酗酒對抗現(xiàn)實荒誕,以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醉態(tài)清醒與清醒沉醉交織。這種悖論最終升華為生命絕唱,而靈山正是這一精神歷程的地理見證。
文化遺產(chǎn)中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
辛棄疾的“靈山情結(jié)”已超越文學(xué)范疇,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號。鉛山瓢泉以“稼軒瓢泉酒”延續(xù)飲酒傳統(tǒng),上饒靈山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游客在山水間感受稼軒詞的精神張力。他的詞作被譜成現(xiàn)代民謠,在鵝湖書院回響,實現(xiàn)了古典詩酒文化的當代轉(zhuǎn)化。從帶湖到瓢泉,從靈山到黃沙道,辛棄疾的山水書寫既是個人精神的史詩,也是時代命運的縮影。他以酒為舟,以詩為槳,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驚濤駭浪中顛簸,在歷史與未來的時空長河中擺渡。
靈山齊庵賦:一座草堂里的山河史詩
南宋慶元二年的深秋,五十七歲的辛棄疾在靈山齊庵的竹窗前擱下筆,望著墨跡未干的《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未成》。這座由他親手搭建的草廬,此刻正被“萬馬回旋”的山勢包圍。案頭的詞稿上,松煙墨與山間云霧交織,一個軍事天才的未酬壯志,在江南山水中淬煉成不朽詞章。
草堂春秋:從營建志趣看精神圖譜
齊庵的選址暗含深意。辛棄疾特意將草堂筑于“疊嶂西馳”的隘口,此處既可遠眺“眾山欲東”的磅礴山勢,又能俯瞰規(guī)劃中的偃湖水域。這種布局折射出他獨特的美學(xué)追求——既要“沙場秋點兵”的壯闊視野,又存“稻花香里說豐年”的田園理想。當他在《賀新郎》中寫下“我見青山多嫵媚”,齊庵的窗欞便是其觀照世界的取景框。
草堂營建過程堪稱精神外化的行為藝術(shù)。辛棄疾親自指揮僮仆“竹樹栽三徑”,其嚴謹程度不亞于當年布置軍事防線。在《鷓鴣天》中“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自嘲背后,藏著更深的隱喻:那些精心栽培的松竹,何嘗不是他重整山河的微觀實踐?
詞賦山河:軍事意象的文學(xué)轉(zhuǎn)譯
《沁園春》開篇即以戰(zhàn)場喻山水:“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這三句構(gòu)成精妙的軍事拓撲學(xué)——“西馳”暗示金人壓境的危局,“回旋”暗指南宋朝廷的猶疑,“欲東”則寄托著克復(fù)中原的理想。辛棄疾將戰(zhàn)略思維注入山水描寫,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詞境。
詞中人物意象群構(gòu)成特殊的精神譜系。謝安子弟的“衣冠磊落”,司馬相如車騎的“雄深雅健”,這些歷史人物的風(fēng)骨與山間松林形成鏡像。當他說“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時,看似在調(diào)侃自己統(tǒng)領(lǐng)松樹的荒誕,實則宣泄著“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憤懣。
偃湖遺夢:未竟工程的文化隱喻
詞末“問偃湖何日,煙水蒙蒙”的設(shè)問,暴露了辛棄疾最深的焦慮。這座規(guī)劃中的湖泊,實則是其人生抱負的象征物:既渴望營造山水相映的完美境界,又困于現(xiàn)實種種掣肘。這種未完成性,恰如其“了卻君王天下事”的終生遺憾。
在靈山的晨昏交替中,齊庵逐漸成為文化磁場。朱熹曾踏訪此地,與辛棄疾“從容話平生”,兩位思想家的對話在《朱子語類》中留下印記;陳亮更在此寫下“復(fù)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發(fā)蒼”的唱和之作。這座草堂最終超越物理空間,成為南宋精神史的重要現(xiàn)場。
當今天的探訪者駐足齊庵遺址,仍能感受到詞中奔涌的力量。那些“萬馬回旋”的山峰,已化作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未竟的偃湖煙水,則永遠定格著中國文人“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理想光芒。辛棄疾用一首《沁園春》,將個人的失意與時代的困境,熔鑄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情——在這片山水間,每個心懷家國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倒影。
至德宮:千年道場的歷史回響
在譽為“天下第一靈山”、“道家第三十三福地”的上饒靈山風(fēng)景區(qū),群山蔥郁懷抱中,至德宮靜靜矗立,宛如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智者,見證著歲月的變遷。這座千年道場,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靈山一顆耀眼的明珠。
歷史沿革:千年道場的滄桑巨變
至德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東漢及唐宋時期。東漢末年,道教興盛,云游至此的至德道人被靈山的靈秀所吸引,便在此結(jié)廬修行,并修建了一座簡陋的道觀。隨著時間的推移,道觀在信徒們的資助下不斷擴建,逐漸形成規(guī)模,被命名為“至德宮”,取“至善至德”之意。歷史長河中,左慈、胡昭、葛洪、朱熹、辛棄疾、陸游、楊萬里等名人慕名登臨,為靈山而歌頌贊美。
至德宮在唐宋年間達到鼎盛,道徒眾多,建筑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成為江南地區(qū)重要的道教中心。然而,在歷史的動蕩時期,至德宮曾多次遭受破壞,建筑損毀,文物散失。但每一次,都有熱心信徒和鄉(xiāng)紳善士伸出援手,對宮觀進行修復(fù)和重建。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至德宮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相關(guān)機構(gòu)組織力量重修至德宮,加大了對道家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設(shè)施。
建筑布局:道教文化的空間體現(xiàn)
至德宮的建筑布局嚴格遵循道教傳統(tǒng),從山門到主殿,無不體現(xiàn)著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宮觀依山而建,與周圍的山水環(huán)境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道教文化氛圍。宮觀內(nèi)的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此外,至德宮周圍還有太極巖洞穴群等自然景觀,與宮觀建筑相得益彰,共同構(gòu)成了靈山美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文化活動:道教儀式的傳承與發(fā)展
歷史上,至德宮是靈山南麓地區(qū)道教儀式和法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每逢重要節(jié)日,宮觀內(nèi)都會舉行盛大的齋醮儀式,吸引眾多信徒和鄉(xiāng)民前來參與。這些儀式不僅傳承了道教文化,也促進了當?shù)厣鐓^(qū)的凝聚力和文化傳承。近年來,至德宮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共同弘揚道教文化。通過舉辦道教文化藝術(shù)節(jié)、道教文化研討會等活動,至德宮將道教文化推向了更廣闊的舞臺。
修復(fù)重建:千年道場的重生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至德宮經(jīng)歷了多次修復(fù)重建。每一次的重建,都是對道教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近年來,隨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保護力度的加大,至德宮的修復(fù)重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宮觀建筑得到了全面修繕,文物得到了妥善保護,配套設(shè)施也得到了逐步完善。至德宮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信徒。
當代傳承:文化勝地的魅力展現(xiàn)
至德宮不僅是一座宗教場所,更是一處文化勝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來,了解道教文化,感受千年道場的獨特魅力。至德宮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同時,至德宮還積極開展文化傳承和教育活動,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貢獻力量。
靈山至德宮,這座千年道場,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承載了道教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如今,它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信徒,續(xù)寫著燦爛輝煌的文化篇章。

水晶山梯田。楊曉明 攝
靈山,水晶之山
在江西省上饒市,有一座山被譽為“水晶之山”,它就是靈山。靈山不僅以其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更以其豐富的水晶資源、悠久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著稱。
歷史背景:水晶開采的興盛與反思
靈山的水晶開采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神龍本草經(jīng)》中就有“上饒之水晶”的記載。到了宋代,靈山水晶的開采活動尤為興盛,當時水晶以大為貴,一塊體積較大的水晶原石,需要二十個農(nóng)夫才能從山中開采出來。然而,北宋時期曾因過量開采而破壞山林,引起當朝首輔王安石的重視,并作詩加以批評:“靈山寧與世為仇?斤斧侵陵日不休。冰玉比來聞長價,市人無數(shù)起相讎?!边@首詩不僅反映了當時水晶開采的盛況,也表達了王安石對自然資源保護的深切憂慮。

水晶瀑布圖|。張新華 攝
自然景觀:水晶般的山水奇觀
靈山的自然景觀具有水晶般的特質(zhì),尤其是水晶山景區(qū),更是集自然之美于一身。睡美人、中華龍脊、鯤鵬展翅、云頂棧道、高山梯田、玉龍瀑布等絕景奇觀,都在水晶山景區(qū)內(nèi)。其中,水晶瀑布飛瀉而下的水流,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水晶般的光澤,遠看宛如一條水晶鏈懸掛在山間。此外,山上的奇石雄峰也因含有水晶成分,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仿佛整座山都充滿了水晶的靈氣。
文化傳說:神仙與水晶的奇幻故事
關(guān)于靈山的水晶,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相傳,靈山曾是神仙修煉和居住的地方,神仙們使用水晶建造宮殿、制作器具,使得整座山充滿了水晶的靈氣。還有傳說稱,靈山的水晶是天地靈氣匯聚而成,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保佑人們平安幸福。這些傳說讓“水晶山”的名稱流傳開來,也為靈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水晶資源:珍貴的自然寶藏
靈山水晶有白色、茶色、墨綠色三種,歷史上就因其珍貴性而備受追捧。宋代時期,一塊體積較大的水晶原石甚至被皇宮造辦處玉匠以高價購買。如今,雖然大量的水晶礦深藏地下,但靈山已列入國家風(fēng)景名勝區(qū)得以保護,再也無人開采。然而,靈山水晶的珍貴性和歷史價值,依然讓人們對其充滿敬畏和向往。

水晶洞。
靈山,水晶之山的獨特魅力
靈山作為“水晶之山”,不僅擁有豐富的水晶資源和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從漢代的水晶開采到宋代的興盛,再到現(xiàn)代的保護與發(fā)展,靈山的水晶文化歷經(jīng)千年依然熠熠生輝。同時,靈山還融合了道、佛、儒三教文化,成為一座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qū)。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水晶般的山水奇觀,還可以感受到靈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魅力。
靈山,這座水晶之山,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訪。在這里,人們可以領(lǐng)略到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靈山,不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長卷,等待著人們?nèi)テ纷x、去探尋。(江西上饒3月31日訊 供稿 蔣鵬程)

黃 飛 攝

靈山的一處石林。
(據(jù)學(xué)習(xí)強國號《地理探索》、國家旅游地理)
責(zé)任編輯:程家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