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谷子》有云:口者,心之門戶也。必預審其變化,吉兇大命系焉。
說話誰都會,看起來毫無技術(shù)含量,實際上,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事情的吉兇,人物的命運,有時就在三言兩語之間。
見過世面的人,對自己的語言總是特別謹慎,從來都不會亂說話。

急事,慢慢說
瑯琊王氏家規(guī):言宜慢,心宜善。
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瑯琊王氏”,在1700多年間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35個宰相,這與其家規(guī)家風有莫大的聯(lián)系。
“言宜慢,心宜善”,寥寥數(shù)字家規(guī),足見有話慢慢說的智慧。
尤其在遇到急事時,話更要慢慢說。
因為越急,越可能說得前言不搭后語和不得體,容易誤事,也容易讓人覺得你沖動不穩(wěn)重。
急事慢慢說,才能把事處理地更好,才能給人留下遇事不亂、成熟穩(wěn)重、可堪信任的印象。

沒把握的事,謹慎說
《禮記》: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君子謹慎說話,小人妄言妄語。
謹慎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修養(yǎng)。如果沒有把握,不說最好。
在別人問起或事到臨頭而不得不說時,措辭就一定要謹慎,這樣才能不誤人,人們也會覺得你是個靠譜、值得信任的人。

沒發(fā)生的事,不胡說
《荀子》: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智者。
滾動的珠子會被碗邊那樣的上坡逼停,沒根據(jù)的傳言會被聰明人止息。
制造謠言,傳播謠言,這體現(xiàn)的是人的品質(zhì)、修養(yǎng)和辨別力不夠,也會讓人覺得不負責任、無事生非。
遇事要多分析,對沒發(fā)生的事,絕不可胡說。

損人的事,不宜說
《菜根譚》:牙尖嘴利,終非福厚之人。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把牙尖嘴利的“損人”當做“幽默”,把嘲弄別人看做“真性情”,你若是因此不高興,就說你“開不起玩笑”。
其實損人跟幽默,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
《荀子·榮辱》種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言語上的“抖機靈”看似顯示出你的機智,但其實是將你情商低的一面暴露到大家面前。
一個嘴上不饒人,喜歡在嘴上占便宜的人,一定是個自私自利的人。
損人的話要少說,對人要和善一點,是為自己的將來鋪路。

負氣抱怨的事,不能說
曾國藩說: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誰不是這樣呢?最重要的是,抱怨不但于事無補,而且讓自己看不到光明。
做人心胸要寬,胸懷要廣,負氣抱怨的話少說。
人被情緒控制的時候,很容易說出一些傷人的話。負氣的話,往往口不對心,給人造成的傷害卻難以消除。
“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與愛護,原因就在于此,負氣的話不要說,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亂說話。
抱怨的話也少說,有的人對某些處境不滿意,就會到處抱怨。
經(jīng)常說抱怨的話,既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身邊的人不開心,不如省下抱怨的力氣,把抱怨轉(zhuǎn)化成行動。

尊長的事,多聽少說
《禮記》:長者不及,毋儳(chán)言。
長者沒有談及的事,不要主動提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有些事不愿提及很正常。
與尊長談話時,應該由尊長主導話題,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自己的謙虛,以及對尊長的尊重,更容易得到尊長的認可、喜愛和器重。

涉及隱私的事,不必說
《格言聯(lián)璧》: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秘密隱私,不要把別人的是非、隱私當做聊天內(nèi)容,人與人之間要學會相互尊重。
交淺言深是大忌,在不議論不談論別人的私事時,也不要把自己的事情到處亂說,不要給別人留下一種隨便、不靠譜的印象。

見過世面的人,從來不會亂說話,比起能說會道,把握語言的尺度,掌握說話的分寸,更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真正的修養(yǎng)和智慧。
畢竟,如果一個人連口舌之欲都無法控制,又怎么指望他控制人生呢?

圖片 | 源自網(wǎng)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