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曾在五臺山五爺廟,問弘愿老禪師:您接觸朝山拜佛的人多了,尤其是在香火最盛的五爺廟當過很多年的住持長老,富人愿意消費什么呢?他們真的有信仰嗎?
在五臺山這樣的佛教圣地,富人的消費行為和信仰動機往往是復雜而多面的。弘愿老禪師作為修行禪者,從佛法的智慧出發(fā),結(jié)合世俗現(xiàn)象給予如下開示:
富人的消費,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相互交織。他們具象的消費傾向于通過高價香燭、貴重供品(如玉石、金銀飾品),或大額功德捐贈(修繕廟宇、鑄造佛像、舉辦法會)來積累福報。這些行為既是傳統(tǒng)供養(yǎng)文化的延續(xù),也暗含對“功德交易”的期待——祈求財富延續(xù)、事業(yè)順遂或消災免難。

富人隱形的消費,對宗教文化體驗的需求同樣顯著,如參與禪修閉關(guān)、供養(yǎng)高僧、求取開光法器等。這既是對精神寄托的尋求,或摻雜對身份象征的追求——宗教活動成為社交資本的一部分。
信仰的本質(zhì),是從功利到超越的階梯。部分富人有功利信,將信仰視為風險對沖工具,試圖通過物質(zhì)投入換取神明庇佑,類似“商業(yè)契約”。這種信仰往往脆弱,因其建立在“靈驗與否”的得失計較上,如《金剛經(jīng)》所言:“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br/>富人也有文化信,佛教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富人參與其中出于文化認同或家族傳統(tǒng),如遵循禮佛習俗、支持寺廟文物保護。這種信仰更接近文化傳承,未必深入教義核心。
最可貴的是富人的覺醒信。少數(shù)人通過佛法直面生命本質(zhì)問題,如無常、我執(zhí)、慈悲。他們的供養(yǎng)從“求福報”轉(zhuǎn)向“修無住心”,如《維摩詰經(jīng)》中維摩居士以紅塵為道場,在富貴中修持菩提心。此即“富貴學道難”中的真修行者。
弘愿老禪師超越表象,直指發(fā)心,以“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所施物皆不執(zhí)著)點撥阿彌:
莫判他人真假:信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貧富皆是外相,“一念清凈即菩提”,發(fā)心是否離貪嗔癡才是關(guān)鍵。
破“功德相”:若布施為求回報,則如種下債務(wù);若無所求而施,方是福田?!秹?jīng)》云:“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br/>五臺山是紅塵中濃縮的修行場,文殊道場象征般若智慧,朝山者無論貧富,最終需直面自己內(nèi)心的“貧瘠”或“豐盛”。富人的消費恰是修行的鏡子,照見眾生對“擁有”與“放下”的掙扎。
五爺廟的香火鼎盛,恰是人間百態(tài)的縮影。富人的消費與信仰,本質(zhì)與所有眾生無別——皆在“有所求”中摸索“無所得”的真諦。而老禪師的慈悲,正在于不否定任何初心的粗淺,而是引導其走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覺悟。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李松陽2025公歷0402《非常財富》 第02864篇 阿彌聞道第1024期》)
熱門跟貼